黄海涛:非遗困境与非遗生境
引言
困境是指事物进入一个难办的地步,生境是指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非遗喊了多年,各界的研究已不是起点,各级各类文件发得也不少了,然而,非遗依然任重道远,依然要砥砺前行,依然要拿出行动的措施和力量。
2017年9月22日,中华文化促进会在北京举办了“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论坛,我在论坛上做了题为“非遗万象与非遗乱象”(点击文章链接)的发言。我在发言中提出,国家拿出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非遗和知识产权保护,传承什么?知识产权保护什么?依我看,目前对非遗本质的定位、目标、路径、措施、机制、生态等认识,对非遗核心问题的重视和解决依然不够。
领导人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非遗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树立中华民族的“根部意识”和弘扬中华民族信仰的“头部意识”。
作者:黄海涛,中华传统文化生态学者,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黄帝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郑州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馆长。
文章不代表智库立场。
一
非遗是文化生态
人类这个物种与其他物种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类具有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中华民族优秀基因之所在,就是文化根脉,这些根脉的枝枝叉叉就是一个个非遗项目。非遗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传统文化技艺,更给我们提供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知识和智慧。
时下很多人认为非遗就是传统手工艺和吃穿住用,是文旅大发展的标志。实际上,非遗是民族生存发展模式,是一种文化生态。就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的什么事情或物件,表达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物质诉求。非遗的核心精神和时代价值是什么?非遗的本质是什么?非遗不仅仅是喝老酒、唱老歌、住老屋等这些文化和经济的琐事,其核心是维系本民族传承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领导人强调,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精神标识和当代价值。我们看到非遗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辉煌史、欢乐史,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质与精神。对非遗的性质、定位的把握,一定要向精气神这个本质上回归。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各自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唯独中国走到今天,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模式。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把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分成两类:一类叫亡国,另一类叫亡天下。亡国,是指旧王朝被新的王朝替代,文化根基没有发生变化。亡天下是指没有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也就消亡了。也就是说,文化亡、非遗亡,则亡天下。最著名的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大辽契丹国,不仅亡了国,而且亡了天下。因此,非遗不是雕虫小技,其文化的战略价值和意义不仅在“根部”,还在“头部”。
然而对非遗的性质、特点的片面把握,换句话说对非遗模式的不当认识与操作,造成非遗在当下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太昊陵庙会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树立什么信仰,国家拿出什么力量,民族才会真正有希望。正能量的非遗是否有信仰、有力量,能否担当民族精神传承的重任,许多遗憾都需要我们认真正视。近期流量明星纷纷翻车,根本原因就是价值观、意识形态出了问题,就是人们的精气神被“整蛊”了。
一方面,时代性决定了传统非遗的脆弱性。时代进入到了快速发展周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社会缓慢的消费和文化内容与习惯。一句话,非遗的环境和土壤条件变了,交往的范围变了,技术手段工具变了。人们已经在现代科技生态下,不习惯于传统生态的各种内容与形式了。另一方面,非遗的本质决定了非遗的传承性,太多的民族文化基因,需要非遗来承载。非遗的要义不仅仅是展示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挖掘精神内涵,形成时代价值。领导人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非遗要贯彻守正创新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规律。非遗不是摆设,要融入到主流社会、主流生活中,走本质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从本质上看,非遗不仅仅是文化生活的样式、文化消费的产品、文化生活的表演或者就是文化的标签,而是生存模式与文化生态,即非遗传承的是立场、观点、方法,是意识形态,是文化生态。精神的归位,才是非遗生命真正复活的开始。因此,必须厘清决定非遗生态的国家、资本、工具三要素。
首先是国家意志,其背后的逻辑是,国家的态度和国家资本的投入,通过政治、政权、政府来实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讲政治曾一度被误读误解,讲政治实质就是讲意识形态、价值观,就是领导人强调的不忘初心的人民观、民族观、历史观和发展观。就历史观来说,没有非遗的传承,中国特色无从谈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生态的主要构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内容来看,领导人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从黄帝故里升起,从此中华文明就有了原生态的起点和标志,那么黄帝文化、黄帝精神也就是中国非遗的逻辑起点和内生动力。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确立,也就是非遗合理性的确立,这就是历史正确;二是为非遗指明了内涵和外延,这就是历史规律性的把握,这也就是非遗传承从源到流的基础。所有优秀传统非遗文化都是在黄帝文化的历史延长线上展开的,这就是非遗传承的根部意识和头部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按照领导人关于“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的要求,在非遗的培根铸魂、凝神聚气方面,领会精神,贯彻意图,落实行动。
2021年6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上,领导人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领导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相匹配,体现了时代精神,能够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上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当下对历史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正确表达方式,是新时代培育非遗文化生态的思想理论基础,这就是非遗生态之魂。
二
非遗的生命土壤
非遗文化生态土壤的培育,离不开各级党政的精心投入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非遗也是民族的世纪工程,不能任其在民间自生自灭。非遗不是小事,是事关民族文化、民族身份、民族自信的根本大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靠说教,最好的内容与形式是沉浸式参与。实际上中华文明5000多年一路走来,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就是沉浸式的参与。非遗传承,也是民族文化的创造和民族文化修复的主要工具。
新时代对传统有冲击,这是客观必然。如何把握历史正确、遵循历史规律,应对时代发展的变化,需要我们主观上的努力。非遗具有动态的传承与发展的特性,因此,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这个非遗土壤的开垦,就十分关键了。
关于新时代非遗的传承,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文化上看问题,经济上看问题,工具上看问题,技术上看问题,都不可少,政治上看问题更不可少。这绝不是故弄玄虚或者是矫情,这是个根本问题,非遗困境的问题也就是出在了这里。
当下推动非遗传承的三个要素是国家、资本、工具。这是问题的本质。国家、资本、工具都要对号入座,对照本质担当、本职责任,做到了没有。非遗传承的困境,不能让非遗传承人背锅。
尤其是资本,有多少正能量的资本愿意包装打造非遗,又有多少资本在为虎作伥。某娱乐活动为捧红一个“爱豆”,倒掉27万瓶牛奶。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资本的力量有多重要,甚至“恶性”资本有多邪恶。从社会主流消费群体、特别是新一代“接班人”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消费取向上看,任由别人带节奏,任西方的娱乐至死成为社会消费价值取向的主流,很难想象,被一些道德败坏的流量明星带垮的一代,会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些本质问题不能回避,不仅我们要面对,还要给后代一个交代。
为了繁荣文化,学习和试验的东西不少了,但是不能不分香花毒草任意蔓延,特别是在意识形态这个问题上,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历经5000多年检验的价值观,决不能“摸着石头过河”。
谁能决定资本。古今中外最终有力量带节奏的是国家意志,即政治、政权、政府的领导。5000多年不间断的中华文化和意识形态就是这样传承的。国家意志对非遗土壤的改良具有决定性的价值与意义。没有国家意志的掌控,腾讯的“泛娱乐”是不会转换到“新文创”上来的。国家意志就是抓住政治本质和历史规律的逻辑,培育非遗传承的土壤,促进非遗种子的发芽、结果,那么非遗的生命就有了基础。因此,培育非遗土壤一定要抓本质,要谋生态,出实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和各省市的非遗传承中心、文旅机构、实施单位等都行动了起来,美好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正在不断加强。
某地的非遗市集
目前为形成非遗的活力,社会上往往聚焦在营销渠道上,交给商品市场的发动上,甚至提出“买卖是最好的传承”。谁在买?为什么要买?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观是什么?这是核心本质问题,即非遗土壤、生态问题。非遗的本质是解决民族性传承的问题,带流量是工具、手段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聚焦在物质产品的营销上。不管气候和土壤,无理栽培,无序耕种,本末倒置。这种因,能结什么果。本质问题不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可想而知。
工具、手段不具有民族性,工具没问题,手段没问题,导向时常有问题,那么被利用的工具、手段也就难以独善其身。看看目前流行的网络工具和手段带来的流量节奏是什么。自2013年起,文章被曝出轨、王宝强马蓉离婚、范冰冰李晨公布恋爱、李小璐出轨等等娱乐八卦占足了各平台的头条和热搜,鹿晗公布女友时,微博一度瘫痪,微信朋友圈被刷烂。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年,但是一组众多国内知名媒体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评选”的榜单,招摇于网络。榜单上名列前茅的多是所谓娱乐“明星”,对于这些“明星”,我们没有刻意贬低歧视,他们对社会是有较大贡献的,但是也不能一味拔高神话。甚至偷税漏税数量第一人范某某,居然不止一次拿“国家精神奖”。人民日报怒批:中国精神,到底在哪里?再比如讲八荣八耻、讲三观、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了多少年,依然是“娱乐至死”“奶嘴文化”成为了社会消费的导向和主流。这是社会问题的本质。在这种土壤下,传统非遗的根苗如何生长?非遗没有政治上的自觉意识、文化上的自信意识、经济上的自主意识,如何才能化作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强传承。
资本逐利,培养市场,这个价值观就是社会发展中的要害。社会的价值观是一切问题的导向。为什么会形成消费流量明星的价值观,为什么没有形成消费非遗产品的价值观;资本为什么热衷于包装流量明星,资本为什么不热衷包装非遗;流量明星是怎么依靠资本带节奏的。资本让什么值钱,让什么趋之若鹜,细思极恐。反证一下,一些资本引领社会上出现那么多的负面东西,说明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和决心出了问题。有了国家意志,有了民族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决心,还有什么样的资本能引导负能量的流行?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既要谈现象、谈工具、谈手段,又要谈本质、谈路径。非遗这种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事情,必须由国家意志来带节奏,认识不到位,那么节奏就到不了位。很多人说非遗的重要性不要谈了,价值、意义谈得够多了。谈得非常多,但是认识行动没到位,尤其是国家意志和资本的认识行动没到位,等于还是对非遗的价值意义没有认识到位,这本身就说明没谈够。隔靴搔痒、不疼不痒地坐而论道,于事无补。
国家意志的投入,是投入到价值观、审美观、消费观上。如果没有中华民族非遗的价值取向,所有的工具和手段卖出的东西怎么能得以实现非遗的目的?不带好这个根本的节奏,那么现代化的手段,卖的东西会是什么?国家意志的认识到位有多重要,这次疫情就很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国家意志的价值和意义。最初欧美国家的所谓的群体免疫、自由防疫,最后因“自由”的失败,不得不转变成了国家意志的风格,隔离和打疫苗。如果任其民间自生自灭,那么这些国家和民族也将灭亡在新冠疫情之中了。
同理,文化非遗如果没有国家意志的干预,也将是逐项逐渐走向灭亡之路。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物质刺激,社会上曾流行能挣会花的论调,造成中国人民信仰三观的堕落。如果不是国家意志的干预,恐怕真是国将不国、民将不民了。此时我们的国家意志不带节奏,美国和平演变的“奶嘴战略”就来带我们的节奏。年轻人如果没有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引领,而是小鲜肉和某某冰、某某爽这种偷税漏税的来带娱乐、带节奏,在欧美大军压境、兵临边境的情况下,奶声奶气的孩子们能拯救民族命运吗?所以国家意志在国家和民族非遗传承中的价值和意义,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
实践证明,一些濒临灭绝的非遗,仅靠民间的力量来解决非遗这些问题,靠不住,不靠谱。仅依靠民间的觉悟自生自灭,其结果不用考虑。同时只有工具和手段,没有基础和土壤的路径是走不远的。
如今,以党和政府重手奖励英模先进、重手打击那些娱乐至死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真正能够起到作用的,还要靠国家意志的组织与领导,而不是仅仅靠社会上商业的打造,更不是靠西方敌对势力带节奏的商业打造、商业宣传。
非遗生态以国家意志为导向,非遗产品以文化要素为导向,非遗土壤以企业和金融为导向,组织起来,有机结合,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三
非遗的文化生命
非遗从天地人,到人财物。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其内在机制就是两句话:把生命照顾好,把灵魂安顿好,其外在的形式就是非遗。
在百年巨变、世界动荡的格局下,如何做好自己,保持处变不乱的战略定力。战略定力的本质是来源于文化定力,文化定力就是非遗的传承。党中央、国务院看到了文化决定民族与国家的这个根本要素,要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这个根本,因为文化的认同才是根本的认同。
黄帝故里
我们看到,摆在我们面前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历史提出的问题,即领导人指出的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培根铸魂;另一个问题是现实提出的要求,也是领导人指出的要遵循历史规律,凝神聚气。
时代变了,非遗传承怎么办?
一是要志存高远,培根铸魂,凝神聚气。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数典忘祖己不仅是国内一部分人的问题,也是国际敌对势力为搅乱我们打出的一张战略险牌。事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生存、人民的幸福,决不能掉以轻心。因此我说来源于根部的非遗,要承担头部的责任。
二是要转变观念,在创新中传承。
对非遗的守正创新要理解到位。历代非遗的动态传承与发展告诉我们,非遗传承的是文化要素,不是全部照抄照搬,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融入新时代,一味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必将走上末路。
三是要组织起来,在抱团中发展。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系统工程,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的非遗生态己不能生存,需要有效地组织起来,守正创新,合作共赢,让非遗产品以新的面貌走进生活,成为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必需品。那么非遗产品的生产、销售、资金保障等,就需要建立起非遗生态,这是个系统工程,这是决定非遗文化生命的根本性问题。
对于非遗的传承,各级组织、各行各业都在发挥作用。但是,系统化的散点推进,必须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突破。教员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时多次强调要抓主要矛盾,这个真知灼见要好好继承。这个重点突破,就是牢牢抓住价值观的这个牛鼻子。当非遗的价值超越流量明星的价值了,非遗的传承还会发愁吗?谁能抓住价值观的这个牛鼻子,国家、资本、工具如何发力,需要国家意志看得到,听得懂,做得了。国家、资本、工具的协同持续发力,也符合2021年8月18日领导人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的建立商业、政府、公益协调配套的机制,即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逻辑。所有这一切,最终还是取决于国家意志的认识和决心。树根不动,树梢瞎摇。
关于非遗的传承,都在问诊抓药,是治标还是治本,这些需要政府和企业行动起来,民间非遗传承人无力承担、也无必要做这种社会组织性活动。
在市场经济相对低迷、传统实体生意越来越难的今天,我国文化消费正在谱写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文化消费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新引擎。腾讯新文创和泡泡马特潮玩的兴起,就是打造新时代文化消费。他们是否能够代表传统文化、代表主流文化,成为将来的非遗,暂且不论,它们比绝大多数非遗活得好,这是需要引起借鉴的。
打造非遗生态,需要坚持两个原则、把握两个导向、实现三个状态,即坚持领导人讲的守正创新的原则和产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的原则,把握非遗产品的价值导向、功能导向,实现活下来、活得好、活得久的三个状态。非遗的出路就是守正、传承、拉动创新、带动产业,其根本在于国家意志拉动资本、工具三箭齐发。
随着文化大发展国策的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已经出现高度融合,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从文化产品的商品价值观中走出来,要升维到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上来,由国家意志加大资本投入。否则,浅尝辄止的文旅商品消费,解决的是粉饰太平的自嗨。文旅市场交给资本投资娱乐至死的文化商品,消灭的不是某某代,而是民族。因此,解决非遗生态,不能满足于岸边试水,传承非遗要进入深水区。
最后,总结一下,听起来上面的论述似乎是危言耸听、老生常谈,问题的关键是,目前的状况是不得不让人们回过头来补上思想认识这一课。认识不到位,行动可想而知。
来源:华夏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