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宗教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天主教  

黔中名刹——万华禅院

   

 

  贵州安顺高峰山的一块盆地中,坐落着红墙黄瓦,翘角飞檐的万华禅院。万华禅院始建于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是贵州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寺内香火缭绕,面目祥和的僧人手持罄锤,一声声敲响着平常之心,信男善女跪在蒲团上虔心祈祷。禅院内俨然一副盛世修佛的蒸蒸气象。

  高峰山是西南旅游、避暑和佛教胜地。它原名谷陇山,山势呈环形走,四壁若城,绵延两三公里,山上大小峰峦九个,如屏环合。就连踏遍神州大地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迢迢千里登临高峰山时,也被此处的山势和美景折服,在诗文中发出了“得天独厚”的感慨。万华禅院便坐落在高峰山的腹中,背靠主峰,坐南而朝北。南向观望,禅院如稳坐太师椅上;高处俯瞰,禅院又然若莲花环抱而生,真乃佛家圣地。

  据传,明初靖难之变,建文帝朱允炆逃离南京辗转来到西南的山区,眼见群山环抱,林木薿薿,一座禅院出现在眼前。清幽的佛教氛围一下子打动了漂泊无助的朱允炆。他本是乔装成和尚模样逃出皇宫,便在这万华禅院中出家,与住持本体论禅,“语甚相投,结香火社”。禅院住持为建文帝修建了参禅台,他便在此写完了《从亡传》,手书了“西来面壁”四个大字,并将之刻在了参禅台后的石壁上。

  清顺治七年(1650年),有川东高僧募化建殿宇,植柏树千株,清末“古柏参天”成为高峰山一景。康熙、乾隆年间,高峰山盛极一时。咸同年间战乱不断,禅院荒废。光绪十七年(1897年)重建,了尘和尚成为禅院住持,定寺命为“卍华藏正觉禅林”,通称“卍华禅院”。

  贵州名寺弘福寺第15代主持慧海大师,便曾在万华禅院修农禅,那时候,他还是个刚满10岁的少年。1941年,他派回到高峰山创办了高峰佛学院,任总务长兼历史课讲师,高峰山的丛林制自此改为佛学院制,川、黔、云各省的年轻学生在万华禅院钻研佛经,高峰山渐成为中国著名佛传圣地之一,黔中高僧大德多出于此。1992年,慧海法师派法师释觉锐到高峰山主持重建万华禅院,重修大雄宝殿、法堂、地藏王菩萨塔与藏经室,增建石塔和崖刻多处。历经战乱的万华禅院从此焕然一新。

  沿高峰山公路在山间蜿蜒,至半山处,进入一个山口。群山环抱之中,俨然出现一块盆地,“卍华禅院”四个烫金的大字在佛光下炯炯生辉。进入悬挂“灵山一现”匾额的山门,恍若入了世外桃源,整个世界倏地静下来,俗世的一切抛却在脑后,只有心寂静做伴。眼前两条U型小径,一条蜿蜒上山,通往塔林和地藏塔,另一条平坦直至禅院。600多年前,云游四方的秀峰和尚首次将梵音传到了禅院,今后600多年不间断的晨钟暮鼓,600多年枯灯下阅览黄卷的岁月,600多年的众生普度,造就了黔地佛教的今天。

  信步游览摩崖石刻处,驻足观望,但见佛像肃穆慈祥,双眼微张,栩栩如生。石刻笔法各异,值得钻研书法的墨客们细细玩味。流连于藏经楼、法堂和大雄宝殿,缭绕的香烟令人有些沉醉;漫步地藏王菩萨塔与古道,有诵经声杳杳传来,那声音似乎来自远古,闻之有恍若隔世之感。

  在万华禅院礼佛,不用带一文钱,香可以随点,功德可以随喜。观音阁左侧的禅房,住持把手放在香客头上,低声诵着经进行加持。禅院斋堂有斋饭欢迎香客品尝,蔬菜大部分来源于皈依佛门的弟子自种供给,斋菜吃起来带有着原汁原味的香甜。

  群山环抱中的万华禅院,绿树葱郁,清风拂面。坐落于山腰小径上的一片佛教塔林,座座叠层,高三余米,点缀于重峦叠翠中,色青白而形挺拔。塔中埋着历代高僧的骨殖,教人敬意油然而生。禅院清幽,世俗的功名骤然消退,都市的浮躁也被重重群山阻隔开来。

 

来源:人民政协网  由中华人物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