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企 企业风采   商界精英   创业明星   财经人物   商企信息  

徐州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转型

   

  7月的徐州市,好事连连:IBM进驻、动漫影视基地开工、至曼谷国际航线开通、跻身“国家森林城市”之列……

  后发赶超的徐州,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全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增幅已连续3年夺得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增幅继续“领跑”江苏。

  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层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寄望徐州成为苏北振兴的“领头羊”;在地跨苏鲁豫皖四省、由20个地级市形成的淮海经济区,徐州亦肩负区域发展“首位城市”的重任。

  十年磨一剑。历经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艰难、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阵痛,徐州始终坚持“产业、生态、城市、民生”四位一体,稳健、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产业层次由低变高、生态环境由灰变绿、城市功能由弱变强,已然跃上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快速发展的高地。

  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

  “徐州的产业转型,是被逼出来的;但没有急功近利,更没有顾此失彼。”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能源供应基地,计划经济时代,全省曾有8个地级市在徐州挖煤。120多年来的开采,不仅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巨大的煤矿塌陷地,307万平方米棚户区,更留下严重生态赤字,以及以煤炭为依托的重污染产业结构。

  进入新世纪,徐州人着急了,也清醒了。随着资源日渐枯竭,徐矿集团从2001年开始,陆续关停了2/3衰老矿井,7万矿工下岗分流。

  如何切合产业特点转型发展,开发接续产业?徐矿集团一方面“引进来开发”,推进业态转型,进军煤基高端产业,发展建材等关联产业,通过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工三大主体产业;另一方面“走出去创业”,构建了新、甘、黔三个省外基地,并运营管理孟加拉国最大的煤矿,获取100多亿吨的煤炭资源,等于“再造”3个新徐矿,从而破解了资源接替、员工分流难题,百年老矿焕发新生。

  事物总是相对的。徐州并非一味摒弃原有产业优势“另起炉灶”,而是在江苏省政策倾力支持下,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转型。

  凭借1200万吨年产原煤,徐州市沛县建设了淮海经济区最大的煤化工集聚区,把原煤变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等高附加值产品,年产值达600亿元;同样依托煤电资源发展起来的新型铝型材产业园,形成了500亿元规模的铝棒、铝型材、铝板带、铝箔、铝合金、再生铝等多家企业的集聚。

  依托自主创新,徐州传统支柱产业亦凤凰涅盘。一度包袱沉重的徐工集团,以销售收入的6%投入自主研发,构建了一支6000多人的科研队伍,在全球7个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坚持不懈向高端工程机械迈进。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870亿元,交出了机械行业全国第一、世界第五的成绩单,并吸引卡特彼勒、利勃海尔、克虏伯等世界知名装备制造企业相继落户徐州。

  资源有限,发展无限。为打造未来竞争力,徐州以多晶硅光伏、风力发电、矿产物联、节能环保为标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先机,快速崛起。2011年,徐州战略性新兴工业产值达185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5年前的6%增长到了30%。

  目前,中能硅业多晶硅生产成本控制在30美元/千克以下,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产能居世界首位,特别是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单晶硅生产废气全部转化成多晶硅生产原料三氯氢硅,克服了世界性的环保和安全难题,成为光伏寒冬中杀出的一匹“黑马”。

  从挖煤到光伏,既是从高碳走向低碳,从不可持续走向可持续,亦为徐州赢得了全国首批“最具竞争力低碳城市”荣誉。

  伴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十一五”期间,徐州关闭了318家化工和造纸企业、99家立窑水泥厂、小火电机组154万千瓦,拆除燃煤锅炉1000余台,基本做到“煤炭城市不燃煤,工业城市无烟囱”。“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新标准颁布以后,徐州首批通过验收。

  立足区位优势,建设中心城市

  在全国地级市中,徐州的区位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徐州连南接北、贯穿东西,距皖豫苏鲁四省省会城市合肥、郑州、南京、济南都在350公里左右;以徐州为圆心、半径200公里基本覆盖淮海经济区1.2亿人口大市场。随着京沪高铁运营,徐州纳入了京沪3小时交通圈。

  城市的本质是聚集。“依托现代服务业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有条件,更有雄心。”曹新平表示,“对‘区域中心城市’内涵的再认识,是徐州转型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踌躇满志的徐州人,早在2002年就完成了徐州都市圈规划,随后持续展开高起点、大手笔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市里先后投资上百亿元用于生态治理;为让老城区逼仄的空间变得更加疏朗通透,徐州市政府规定,核心城区10亩以下的地块不再建设,都用来改造成为城市绿地。

  徐州彻底改变了昔日煤城的灰色形象。就连煤矿塌陷地也被治理成连片的生态湖泊;黄河故道、奎河等曾经污水横流的河道也变清了,成为百姓休闲的新去处。

  今日徐州,不仅有了“楚风汉韵、北雄南秀”的山水园林城市风格,有了艺术馆、音乐厅、城市规划馆、奥体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有了近年来争相进驻的商业银行、大型商业连锁企业,有了融集商务、休闲、娱乐、会展为一体的高端服务业,更重要的是徐州不再停留在区域概念上裹足不前,而真正产生了区域向心力。

  随着城市功能日臻完善,车流中越来越多的是外地牌照,商场里伴着摩肩接踵人流的是各种方言。目前,以徐州彭城广场为核心的中心商圈,辐射半径已达200公里,“去徐州买衣服”、“上徐州买家电”、“到徐州度周末”,正成为周边城市百姓的口头禅。

  徐州市城调队的统计显示,宿迁、连云港、宿州、枣庄、淮北、商丘以及济宁等地的消费者,占据了徐州消费的半壁江山;甚至周边城市人口前来徐州大型综合医院就医的占比也超过30%。

  交通带来流通,亦带来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与聚集。高铁徐州站所在的徐州经济开发区“无中生有”建设了3.3平方公里的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推动徐州市成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11年入驻的近50家服务外包企业销售总收入突破40亿元。同时,伴随徐州现代服务业崛起,商贸物流、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跻身徐州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徐州市市长朱民表示,到“十二五”末,徐州力争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吸纳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最强的产业、交通、商贸物流信息、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八大中心”城市,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叠加交融的关键节点。

  奋力争先进位,实现全面小康

  城市的区位优势,并不必然带来繁荣。勤劳、善良、智慧、坚韧的徐州人,在奋发进取中领悟了辩证看优势、转型谋发展。

  为激励全市上下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奋发向上,3年来,徐州市连续开展“创新实践奖”评选活动,使之成为徐州各级干部的思维习惯、广大群众的时尚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长期以来,徐州市县域经济产业薄弱、发展滞后。各县市充分挖掘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发展渐入佳境。目前,铜山、邳州、沛县、新沂等4个县(区、市)进入全国百强;睢宁、丰县在江苏省县(市)综合经济指标排名全面提升。

  依据城市发展规划,根据区域特色、资源禀赋等,徐州甚至还将114个镇和两个办事处分成5类:城市综合发展类、优化工业发展类、鼓励工业发展类、限制工业发展类和禁止工业发展类。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考核。

  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徐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凡是百姓期许的民生幸福工程,徐州的投入都毫不吝啬。徐州是江苏人口第一大市,户籍人口976万,为解决就业难题,推动创业创新,徐州建设10万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园,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无偿提供创业场所,并在税费优惠、贷款担保与贴息、房租补贴、创业指导等多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

  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徐州在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同时,致力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目前,全市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超过80%,达710多万亩,成为江苏第一大粮仓和“菜篮子”基地;为给百姓创造更加顺心舒心的生活,徐州不仅提出把最美的风景还给百姓,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子孙,更把眼光投向了人文环境,打造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徐州音乐厅等文化项目陆续建成,“舞动乡村”等基层文化活动常年不断,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今年3月,经江苏省考核验收,徐州率先在苏北以市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这是徐州干部群众埋头苦干、拼搏进取、创新创造换来的。4月,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徐州调研时称赞徐州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赶超的“精气神”,“是苏北振兴最大的希望所在”。

  徐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前行,让徐州人找回了自信,挺直了腰杆。在采访中,不少徐州干部说:“以前都是我们出去学习,现在变成了学习对象。”他们明白,所有成功者都是学习者。徐州一直在向苏南学习取经,如今徐州赢得了周边城市对她的向往。这说明徐州的自强之道,诠释了后发地区科学发展的真谛。

  但徐州人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他们深知,其2011年度3552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9490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群雄争锋的江苏地级市中,仍只是个“跟班”。在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征程中,他们正重新审视自己,努力把握新机遇,创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开启新辉煌!

 

来源:中国网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