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 国学名家   百家争鸣   海外汉学   国学宝典   国学智慧   古为今用  

孙子兵法 作战篇 点评

   

本篇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并提出了“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等作战指导原则。
  
  (一)战争依赖于经济
  
  本篇以10万部队出征为例,从武器装备等后勤供应方面进行概算,部队出动之前,每天要耗费千金。“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部队出动之后,如《用间》中所说的“相守(相持)数年,以争一日之胜”。为了维修补充“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公室就要拿出十分之六的开支。特别是战线越长,运输越困难。这就阐明了战争依赖于经济。进行战争首先要详细计算战争的费用、粮食、器械、车马、用具等,这是进行战争的物质条件。正如奥国名将莫德古古里说:“作战第一要素是钱,第二要素是钱,第三要素还是钱。”随着时代的演进,战费愈来愈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四倍。到了越战,战费已高达千亿美元左右,以美国雄厚的国力,也被拖累得惨兮兮。
  
  (二)在进攻作战中宣递胜不宜久拖
  
  孙子从“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出发,着重阐述了在进攻作战中速战速决的战略主张。他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话的意思是说,指挥虽拙而求速胜,决不为稳妥而旷日持久。孙子参加的吴军破楚入郢之战,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绝好的说明。当时如果楚军封锁楚国北部的三关要塞,前后夹击,吴军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战争由于其概然性和不确实性的程度较大,因此,总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冒险性的,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孙子主张实行速战速决的战略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第一,孙子所处的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运输甚为不便,加之战争规模扩大,动辄“日费千金”,如果久拖,必然“屈力殚货”。当时一个国家由于人口有限,物质条件很缺,支持不了长期作战。这个客观条件,不是任凭人们的意志决定的。战争久拖下决,国家财力桔竭,必然要加征赋役,加重人民的负担,从而引起物价飞涨,造成人民的不满。《用间》中还说到,“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和破坏是十分严重的。
  
  第二,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正激烈地互相兼并,如果战争久拖不决,随时都可能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地位。春秋之世,诸侯列国互相兼并,战争频繁,互相觊觎,尔虞我诈。对于这样一种天下扰攘,列国虎视的形势,孙子多次论述过避免两线作战的问题。告诫制定战争政策的君主,一定要警惕“诸侯之难”(诸侯发难举兵入侵,见《谋攻》)。在本篇中他明确指出,如果长期暴师于外,就会造成“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他看到,一旦陷入两面作战的被动状态,是任何人也不能挽救危局的。历史事实证明,春秋时代在许多被灭亡的国家中,有不少都是因两面作战而国破军亡的。吴国本身灭亡,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其失败就是四面树敌,最后陷入两面作战,以致被越国所灭。
  
  能不能说孙子主张进攻和速胜而反对防御和持久呢?不能。因为,孙子在本篇与《九地》中所主张的进攻与速决,都是从对敌国实行战略进攻而言的,而不是从战略防御角度而言的。既然是出国远征的战略进攻,那么,孙子主张速胜是无可非议的。无论古今中外,凡是对敌武装实行战略进攻的一方,无不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反之,实行战略防御的一方,都主张持久抗击而反对急于求胜。其所以如此,是由攻防双方战争的政治目的、经济条件和军事力量等基本条件决定的。
  
  (三)以战养战
  
  为了解决战争需要和后方补给困难的矛盾,为了减少财政开支和人民负担,孙子主张“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意思是,征兵不一再的征,粮秣不三次的运送;军需从国内取用,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他在这段文字中还作了一个1∶20的效益数量计算:“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就是说,从运输成本计算,还是在敌国就地征发划算。采取这种类似“以战养战”的方针既可以“因粮于敌”,“取敌之利”,即军队的作战粮食能在敌国就地解决。又能够减轻后勤供应上的负担,少征老百姓的赋役。
  
  “因粮于敌”的原则,历来被各交战国所重视和运用。例如,拿破仑征俄,本想“因粮于敌”,但俄国坚壁清野,又逢严冬,法军饥寒交迫,终败退而返。善战加拿破仑者也不禁说:“粮食、粮食,如没有粮食,军队就要崩溃了。”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