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 国学名家   百家争鸣   海外汉学   国学宝典   国学智慧   古为今用  

郑军:我不会去写科幻中的老三样

   

时间:2011-12-22 10:38   来源:中国作家网

  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集子,收录了我从1997年到现在创作的二十多个短篇。算是给我个人科幻创作的一个领域做次小总结。

  实践未动、理论先行。《科幻世界》1997年10月号上发表过我的杂文,谈科幻创作感想。其实当时我只写了点习作,尚未有一篇问世。我在那篇文章里把“外星人”、“机器人”和“时间旅行”称为“老三样”,它们都是陈旧的题材,大家为什么不试点新东西呢?

  后来我才发现,早在八十年代初,前辈科幻作家就有类似的感慨。当时他们把“外星人”、“机器人”、“克隆人”称为“三种人”。过了二十年,“三种人”的老套路还保留下两种,可见题材更新换代之慢。

  又过了几年,美国科幻频道改名为“幻想频道”。老板出来解释说,之所以改名就是怕大家一听“科幻”这个词,便以为这个频道里只播放机器人或者外星人大乱战的片子。可见就是在美国,科幻题材俗套化也早为人诟病了。

  科幻题材被前人写干净了,我们这代人再没什么好写的了。这种感慨不光今天有,也不光我入行的时候有,早在七八十年代,就有中国科幻作家说过这样的话。它从来都不正确。如果你眼睛里只有科幻,那就只能用前人的题材炒冷饭。然而文学是现实的反映,如果你眼睛里有现实,那么新题材简直写不过来。

  当然,科幻要写的并非一般社会现实,而是科技前沿。每代科学家都在研究新东西,科研课题成千上万,怎么能没有可写的新鲜事呢?只不过科幻迷往往不是科学迷,他们因循在科幻作品的小圈子里,并不了解科技前沿发生了什么。要知道,无论“三种人”还是“老三样”,最初可都是目光敏锐的作家从科技前沿那里带进来的题材。

  打个比方,我们以粮食为原料加工出面包和饼干,这里面有巨大的飞跃。如果以面包和饼干为原料,我们能创造什么呢?它们已经是加工环节的尽头了。从先前的文学作品里找素材,和对面包饼干这些成品进行再加工一样无趣。

  好吧,知道了题材创新的道理,我就得付诸实践。这个短篇集如果说有什么特色,就在于题材不重复。你肯定看不到“三种人”或者“老三样”,代替它们的是许多新题材。比如在1999年,我还没听说过“蒸汽朋克”这个概念时,就写出了《国家机密》,而且居然和“蒸汽朋克”代表作《差分引擎》使用了同样的题材。象《白魔》里面的“冰山撞大陆”、超级间谍里面的“遗觉像”,都是从未有人尝试的新题材,至少我从来没见过。

  科技前沿或者科技史,都是科幻题材的宝库。比如《下面有东西》取材于前苏联的科技史实,《神秘冰穹》写了中国人正在做的伟大研究。如果谁还要说科幻没什么新题材可写,我劝他好好探索这两座宝库。

  素材好,还要有好的主题才行。在《护身符》中,我表达了对人类一体的向往。刘兴诗和杨实诚两位前辈都公开表扬过这篇小说,不过年轻读者很少有人对它感兴趣。在《回归自然》中,我表达了自己的一贯看法——“回归自然”的理想在科技时代只是个笑话。可以想一想,写一写,就是别真去做。

  主题和题材都具备,并不等于便是好作品,文字不漂亮的小说就象没装修的清水房。对于没写过诗歌散文的我来说,文字确实很难看,一开始就是我创作上的短板。印象里第一次有人夸奖我的文字,还是《大地的素描》这篇作品。当时凌晨对我说,你这篇小说的文字比以前漂亮多了。我理解的意思就是“你终于入门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很鼓舞。

  2006年,《今古传奇·故事版》的朋友约我写科幻故事。这个不经意的约稿带给我创作水平的又一次提高。当年我还写了篇短文,叫《人到四十学故事》,纪念这次提升。如果要讲叙事能力,故事作者才算最高水平。一篇三四千字的故事要把人物、背景、主要情节都交待清楚,还要营造气氛,调整节奏,一点废话都不能有。

  从那以后,我再没写过五千字以上的短篇。甚至回头去看以前完成的长篇,都觉得文字实在罗嗦得狠,恨不能把它们删掉三分之一才过瘾。在此我也向初学者传授这个经验——写小说最好从故事开始。我已经走了弯路,请大家收下我用学费买到的教训吧。

  好了,不罗嗦了,因为没有比作品本身更好的总结了。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