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若欲垂青史 善举焉能起浪涛
贵贱本无种 何须惜万金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由于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一个企业就算什么公益事业都没做,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但史涛不这么看,他认为,做善事、做公益,拿出真金白银来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才能算贡献。他说,如果没有国家的方针政策,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自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所以他心里怀有对党、政府和人民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也许这就是他做善事时出手大方一掷千金的真正原因吧!据不完全统计,到现在为止,史涛已经拿出200多万元做公益事业。
村民向记者讲述史涛的事迹
记者碰到村民李贤清的老婆时,她正在地里干活。她告诉记者,她大女儿以前生病时史涛送来3000元钱才挽回了一条命;她家的房子,墙砌起来后无钱打板,史涛买了22包水泥送给她家才把问题解决掉。记者临走时她满怀信心地说:“我儿子现在在史大叔的工地上学挖机,过两年找着钱回来就可以把二楼的房子重起来了。”旧公馆村村民何仕友是个孤寡老人,已经80多岁了,以前住在集体公房里面时,史涛常常一千、八百地给他,用以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
村民李贤书说:“以前买包肥料要人背马驼,自从史涛捐资把路修通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直接拉到门口了。现在人老了还能享到这个福,这得感谢他啊!”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穷人最怕生病,但是旧公馆村民唐天兵怕什么来什么。2006年底,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了,这可如何是好?史涛因忙于工地上的活计,抽不开身,让儿子中午放学抽时间送去400元钱,才克服了唐天兵的困难。经济困难的村民马永贵从山上掉下来摔成重伤,大关县人民医院无力抢救。史涛亲自开车,将其送到昭通市第一医院并主动拿出3000元钱,才让他得到及时治疗,把命捡回来。
旧公馆村民小组组长李天武告诉记者,没工程干的时候,史涛也发工资给工人,村里的青壮年70%以上现在都跟着他干,工资高的每月能够拿到7000元—8000元,村里读书读不走的年轻人几乎都跟他去了。73岁的退休教师李正明对记者说:“史涛真的把大家扶富起来了,他让村民们去学挖机、装载机、测量、电焊及施工等技术,他们现在每年有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收入,就算有一天不跟史涛干了,回到家乡也能开创自己的事业。”
在旧公馆,不论是谁家里有困难,只要史涛知道,他都会立即把钱送过去。其实史涛所做的公益事业远远不止这些,比如:2002年6月1日,为玉碗村完小捐赠服装及教学器材,价值约1.63万元;2003年至2012年,每年6月1日(儿童节)都为玉碗村完小捐赠资金500元—1000元;2009年11月捐资40多万元帮助玉碗镇修建村组公路10余千米(玉碗集镇至雷家坪子);自2009年以来每年春节向旧公馆85户村民赠送大米、油、糖等过节食品,折合人民币约30万元;2011年4月,向玉碗中心完小捐赠现金8万元,办公桌椅44套,西服47套;2012年,慷慨捐资5万元作为家乡离退休职工在昆明组建联谊会的活动经费;多次为玉碗中心完小和玉碗村完小捐款、学习用品,折合现金约10万元;2013年3月,为玉碗村完小无偿修建进校水泥路,价值近1万元;2013年捐资100多万元为旧公馆村民小组85户村民建水泥公路近2千米,竣工后全部捐资将达到200多万元;还打算捐资300万元重建玉碗村完小……。
有人说史涛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吃透了“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用活了这两个字;也有人说在史涛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他一直在用行动实践着,朝着自己梦想的目标不断前进。但不管怎么样史涛用行动告诉了大家,真心实意地做公益会得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
2013年2月15日(正月初六),史涛的父亲过世了。史涛和他两个弟弟都在昆明的工地上没能及时赶回来,等他们回到家时,乡亲们早就自发组织起来把所有事情打理好了。这件事对史涛的触动很大,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乡亲啊!你能不为他们多做点什么吗?史涛决定加大力量报答自己的父老乡亲。
2013年2月21日(正月十二),玉碗镇玉碗村旧公馆村民小组的85户村民把饱含着深情厚意的锦旗和感谢信送到了史涛手中。史涛真诚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我土生土长的家乡,所以我要为我的家乡做出点贡献。”
最让人吃惊的是史涛做公益时,拿出去的钱就像不是他的一样,而他自己却非常节约,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在史涛的帮助下旧公馆全村百姓家门口都通了水泥路,他自家门口却至今仍然是泥沙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