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舞动的七彩宁洱
冬日寒冷,“猫冬”人们的眼里是雪的白,夜的静。在祖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上的云南普洱,此时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是暖的、热闹的、七彩的。这片世居着14个民族的土地上,不仅鸟语花香,山水烂漫,更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近日,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旨的普洱论坛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举办,记者借机体验走访,发现这里丰富多元的民俗特色文化正张开怀抱,等待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宁洱县庆欢乐多
夜空下,云南宁洱县水湾公园广场上人声鼎沸,上百桌的酒席在广场上铺开,热闹非凡。少数民族同胞或是向异乡的游客唱着敬酒歌,或是载歌载舞,表演起来。
“论坛期间正好赶上我们县成立30周年,县庆3天,我们会隆重地庆祝这个节日,希望你们能享受我们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宴,明天这里还会举办民族方队巡游、民族团结篝火晚会、民族文化展览等。”宁洱宣传部张云存笑着介绍,宁洱县于1985年建立,是一个以哈尼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世居着汉、哈尼、彝、傣、白、拉祜、回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5%。
翌日举办的纪念大会,让记者见识了这里少数民族的风采,单是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足以让人眼花缭乱。3600名各族群众在广场上欢聚一堂,吹着唢呐、葫芦笙,拨着琴,舞着龙,将现场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当耳熟能详的歌声“56个民族56枝花”响起时,所有身着民族服饰的人们纷纷站起,跟着旋律挥动起手中的鲜花、帽子,那一刻,汪洋的人海,不同的民族,第一次让在场的游客真正感受到“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话的力量。
来自北京的王先生由衷地说:“都说宁洱有五泡,泡茶、泡咖啡、泡山水、泡中药、泡温泉,我想还有一泡,泡民俗风情。”
七彩的民俗风情
古寨、水车、山景,时光似乎在宁洱那柯里民族特色村变慢了。在这里,房前的梁上悬挂着火熏的腊肉和干巴,院落内哈尼族小伙儿正卖力地舂着糍粑。不少游客亲自动手尝试,感受着这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
在村中名为“风雨桥”的走廊上,十余位身着哈尼族服饰的妇女正坐在廊内绣花,有说有笑。“我们在自家土地上种棉,再用这棉花做衣裳。平常不忙,我们就纺线绣花。哈尼族这种原始的制衣传统,已有近千年了。”蚌扎哈尼族的陈萍英说,衣服是纯手工制作,从纺线、织布、染色、缝补、绣花,整个过程下来可是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一位正娴熟地用梭陀将棉花提成绳线的老奶奶笑眯眯地问记者:“你从哪里来呀?”“我从北京来。”这位哈尼族老奶奶听了回答,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儿,上前握住记者的手,一字一句用云南味儿的普通话说:“姑娘,你来的路好远呀,辛苦了。”皱纹里是她朴实而好客的笑意。
白天绣花,晚上跳舞。夜晚的宁洱,反而愈加热情。
在宁洱县茶源广场,6支架起的篝火暖烘烘的,早已被人群围成6个圆。远远望去,火光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时隐时现。走近,跳芦笙艺人在火把旁吹奏曲调,不相识的人们手拉着手,围着篝火跳着三跺脚,火光照亮他们笑逐颜开的面庞。
“跳芦笙的芦笙是一种民间乐器,在当地很受欢迎,我们逢年过节就会跳三跺脚。”一边说着,宁洱县史志办王芳一边舞步娴熟地加入进去。“在农村,有结婚的喜事,大家也会跳三跺脚。一般会从晚饭后开始跳,跳到大天亮。”
“我们这里一直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民俗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的节日也特别多,有苦扎扎节、二月二祭龙节、年夜等,很有意思,每次体验
都会让人印象深刻。”王芳说。
动人的民族团结史诗
满眼福、饱口福,除此之外,普洱民族团结园的参观也为游客上了一节动人的历史课。
在宁洱县城西普洱民族团结园苍翠的松柏间,有一所亭亭华盖的八角亭子,里面安放着一块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碑文上端是誓词,中下端是48名代表签的傣文、拉祜文、汉文等签名。碑上写着“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这是65年前,当地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而当时签名的代表,如今在世的也仅剩3位。
方有富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今年正值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5周年纪念,方有富被邀请到现场,在碑前口述历史。86岁的他仍能十分清楚地讲出其他人的名字,那饱经岁月洗礼的声音充满感情。
1950年,为庆祝建国一周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从全国各地兄弟民族中选派代表到京参加国庆盛典。刚解放不久的思茅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最后组成了一支共46人的普洱专区赴京观礼民族代表团到首都北京。这一行,使得代表们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深感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
于是,在1950年12月26日至31日,在普洱专区所在地宁洱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会议最后一天,我们决定采纳拉祜族、佤族的建议,举行剽牛仪式。结盟发誓成功与否,由剽牛结果如何而定。”方有富说,地委党政军领导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由西盟佤族头人拉勐剽牛。
“拉勐围着牛转,一剑刺出,剽牛倒地的方位很好,我们都高兴得拍手。”说到激动处,一直坐在椅子上的方有富忽然站立起来,一边踮着脚,一边高举右手,“我们当时就高喊:‘万岁!万岁!’拉勐说:我们各民族齐心团结,世世代代跟共产党。大家又高喊:水!水!就是要得、要得的意思。后来,我们在红纸上用各民族自己的文字签了名字,最后按原样刻在石碑上。65年了,我一直坚守着这誓言,始终未变。”方有富动人的讲述,仿佛将当时群情振奋的一幕再现到此刻,不少台下的游客受了感染,流下眼泪。
“正是源于这样的教育意义,我们为此修建了普洱民族团结园,并在这里搭建了一个博物馆,收集了很多见证历史的册子、资料、照片等,希望能让异乡的你们能够更加明白我们民族团结的今天,源于当时怎样的历史。”宁洱县旅游局刘秋刚说。
几日采访接近尾声,最后一日,在大家晚饭结束准备离开时,热情的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在大巴车前唱起拉祜族民歌《实在舍不得》:“我会唱的调子,像沙粒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我想说的话,像茶叶满山坡,就是不把离别说。最怕么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舍不得哟舍不得,我实在舍不得……”歌声一遍遍响起,挥手离别时的笑脸,想必是很多游客心中无法忘却的动人的一幕。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