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族生活   民族人物   民族工艺   民族遗产  

新疆农村妇女“靓”起来

   

  喀什市乃泽巴格镇尤喀克毛拉扎德村的阿娜尔古丽·吾守尔如今的日子过得很舒坦:生病就近看,和姐妹们一起学知识,参加培训后带着姐妹们一起创业做生意,“和以前的日子相比,现在好了太多,整个人都‘靓’起来了。”

  “新疆妇女工作特殊之处在于农牧民妇女多,少数民族妇女多,工作难度大。自2011年新疆女性‘靓丽工程’实施以来,通过现代文化引领和技能培训,新疆农村妇女姐妹们都逐渐‘靓’起来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侯汉敏说。

  就医难

  “母亲健康快车”及时进村

  “去年6月,县里安排母亲健康快车在各乡村义诊普查,我被发现是宫颈癌初期,到县医院及时做了手术,现在已经好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乌斯拉台农场农民赵彩英向记者讲述自己和“救命车”的故事。

  和静县是牧业大县,90%是山区,交通极为不便,最远的乡镇距离县城有300多公里,农牧区的妇女,尤其是孕产妇,就医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

  2013年9月,和静县妇幼保健院收到了一辆“母亲健康快车”。院长吴新军介绍,捐赠车辆增配超声诊断仪和胎儿监护仪,适合在交通线较长、医疗服务半径大的农牧区开展义诊普查、转运抢救危重病人和妇科常见病筛查活动,特别在转运危重病人和高危孕产妇方面能发挥“及时雨”的作用,成为保护生命安全的“健康快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健康快车”项目自2005年在新疆启动实施,10年来累计捐赠196辆母亲健康快车,项目覆盖全疆88个县(市、区)所属的妇幼保健院(站、所),基本形成了依托医院、点状辐射的服务网络。截至2014年底,累计为270万人开展了义务咨询,为171万人进行了健康普查,救助孕产妇2.6万多人,运转危重病人2829人。

  缺知识

  双语丛书开眼界

  走进尤喀克毛拉扎德村村委会大院,衣着鲜艳的妇女们正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书本,阿米娜·艾力木正在讲书里的内容,走近一看,是一本维汉双语的《女性健康知识必读》。

  阿米娜说,偏远、闭塞,加上不会讲汉语,我们农村妇女嘛,别说科学知识了,连最基本的健康知识、育儿知识都了解得很少。

  “我们2014年6月到南疆基层调研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广大少数民族姐妹对科学文化知识、现代文明生活还是很向往的,但是基层缺少双语图书,她们缺乏与现代文明沟通的途径。”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宋秀岩当即决定编辑出版一套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合维吾尔族妇女和家庭阅读的维汉双语生活类图书,免费送给新疆的维吾尔族妇女。

  经过与乌鲁木齐、和田地区一些村妇代会主任、妇联干部、基层农牧民妇女群众座谈,以及向基层妇女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将南疆农村妇女迫切需要的饮食健康、健身美容、疾病预防等知识确定为丛书内容。9月16日,“丛书捐赠启动仪式”在喀什举行,这次免费发放的图书有4本,每本200万册。

  曾经读过电大的阿米娜,是村里比较有文化的妇女,“看了这些书真是长了见识,而且都是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我现在每天中午空闲的时候都给姐妹们讲一讲。”

  收入低

  培训技能家门口就业

  昌吉市阿什里乡,46岁的哈萨克族妇女加克拉·火加合买提正在和姐妹们忙着擀毡、漂染原毡,直到把一块块花毡晾晒在庭院里。院里一间居室的大炕上,盘腿而坐的10多个哈萨克族大妈正一针一线地在花毡上绣缀花卉……

  加克拉与几个好姐妹创办的霍依达拉羊毛毡加工专业合作社目前有62名工人,去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纯利润40万余元,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阿什里乡是典型的牧业乡,乡亲买羊毛毡通常得跑好远的路。在乡政府和乡妇联支持下,加克拉与几个好姐妹筹集了资金,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小厂。很快,订货和来料加工的乡亲络绎不绝。

  “过去,农村妇女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又受传统观念束缚,缺乏自信和勇气,没有收入来源,又不敢走出家门去赚钱。”侯汉敏告诉记者,眼下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各地政府和妇联组织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妇女通过各种培训掌握技能,成为“走出家门进厂门”的时代女性。

  近5年来,各级妇联组织依托各地职业培训基地,开展以妇女编织刺绣为主的各类技能培训83.7万余人次。目前全区从事编织、刺绣的妇女达30万余人,每年创造生产销售额达10亿元之多,直接带动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妇女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来源:人民日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