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柳湾彩陶
几千年前,生活在河湟谷地的先民们,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绚烂多彩的彩陶。前不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柳湾彩陶文化,彩陶故乡的人们,用传统方法烧制出了“现代柳湾彩陶”。
制作柳湾彩陶工艺品的原料。仿著名舞蹈纹彩陶盆的工艺品。
乐都汉子彩陶梦
盛夏的河湟大地,满目翠色,湟水河默默东流,滋润着“彩陶的故乡”乐都柳湾。
7月2日一大早,已过不惑之年的徐宗武又忙碌起来。作为乐都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徐宗武的肩上又增加了担子。
一次出游,徐宗武发现被称为“彩陶王国”的青海,一些旅游景点出售的彩陶纪念品竟然来自省外,这让成长于“彩陶的故乡”的他萌生了制作彩陶工艺品的念头。
彩陶仿古研制室里的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等着烧制的泥坯。空地上,头发花白的潘海潮不停地挥动着木槌,不停地敲打着地上的一团红泥。
潘海潮清楚地记得,为了寻找合适的黏土,徐宗武转遍了柳湾附近的区域,在多次的尝试之后,他终于找到制作“柳湾彩陶”的基本原料。
作为徐宗武的好朋友、同事,“烧窑一把手”李永俊当初为他捏了一把汗,在“彩陶的故乡“寻找制作彩陶的黏土,花费的工夫不算多,但要是真正把一堆红土变成彩陶,这对于没有任何陶器制作基础的徐宗武而言是一个难题。
徒弟解雇师傅
其实,徐宗武很清楚,此前有不少当地人尝试制作柳湾彩陶工艺品,但因多种原因一直没有诞生品相俱佳的彩陶。
为了启动彩陶试制工作,徐宗武向同事们筹集了几万元。乐都县文广局也尽最大努力,给他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了少走弯路,徐宗武四处走访陶器厂,拜访民间工匠,高薪聘请师傅……他把想到的招儿全用上了。
几个月的努力之后,在外地师傅的指点下,第一窑柳湾彩陶工艺品顺利出窑了。让徐宗武高兴的是,彩陶工艺品的“成活率”比想象的要高,这让他有了更大的信心。
不过,高兴之余,徐宗武有点无奈,一说到彩陶烧制关键的工艺,很多匠人支支吾吾一带而过,不愿多说,就连高薪请来的师傅,对于彩绘颜料配方、烧制温度等细节不愿透露。一气之下,徐宗武支付了几万元的费用后,解雇了请来的彩陶师傅。
柳湾彩陶“活了”
解雇彩陶师傅,这是一招险棋,毕竟徐宗武和同事们都没有烧制陶器的基础,身边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徐宗武决定自力更生。
寻找彩绘颜料的原料,试验原料调配比例,在实践中摸索彩陶的烧制温度。多次的失败之后,徐宗武掌握了选料、制坯、彩绘、烧制四个流程工艺要求,解决了彩陶在烧制过程中常见的裂纹、爆片等问题,一个个精美彩陶出窑了。
一窑、两窑、三窑……在徐宗武带领下,乐都县彩陶仿古研制中心用传统方法成功烧制了一批柳湾彩陶工艺品。徐宗武自豪地说,这是乐都县烧制的第一批仿古柳湾彩陶工艺品。
仿古逼真,造型优美,图案多样,线条流畅,摆在眼前的“现代柳湾彩陶”让乐都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李积录感慨万千。乐都作为柳湾彩陶的“娘家”,时隔几千年后再次成批烧制了彩陶,在乐都县还属首次。
“红土”变“金土”的启示
对于成功烧制彩陶的意义,李积录用了几个“带动”,彩陶的成功烧制,可以带动乐都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乐都知名度,通过柳湾彩陶文化的传播,更能带动大美青海的宣传。
作为我省文化主管部门,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在柳湾彩陶“复活”的道路上给予了积极支持。对于柳湾彩陶的“复活”,省文化新闻出版厅文化产业处处长康海民表示,柳湾彩陶在乐都成功烧制,是青海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这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通过彩陶工艺品了解柳湾彩陶,并通过柳湾彩陶理解大美青海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大美青海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认可,如何合理发挥各地文化优势,发展好文化产业,打造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让属地文化展现独特的魅力,吸引八方游客,促进各地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成了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关注的问题。柳湾彩陶工艺品成功烧制,对我省其他有着丰富文化底蕴地区无疑是个启示。(作者:何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