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族生活   民族人物   民族工艺   民族遗产  

新疆维吾尔族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 以焦裕禄精神为人生坐标

   

阿布列林在向记者介绍与焦裕禄家人合影。  本报记者 戴岚摄

  逝去的历史常给人现实的力量。评断一个人的品格,其实只要看他选择向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始终珍藏着一张46年前赴河南兰考与焦裕禄家人的合影。从知青、工人,到检察官、法官,再到全国优秀检察干部,46年来,他时刻以焦裕禄精神为人生坐标,在新疆大地上书写人生之歌。

  一次精神的旅程

  “想想焦裕禄忍着肝病折磨,带领兰考人民战‘三害’,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

  阿布列林向焦裕禄的深情致意,始于46年前那次难忘旅程。

  1966年,全国上下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眼含热泪读完维文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焦裕禄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去走走看看,成为当时的阿布列林最大的心愿。“到兰考去,就像库尔班大叔想见毛主席那样迫切。”

  两年之后,夙愿实现。1968年初春,阿布列林和5名高中同学从上海返回哈密途径兰考,他们遇上马车坐马车,碰到拖拉机坐拖拉机,走遍了大半个兰考县。

  “焦裕禄是什么样的书记?”一路上,阿布列林不断追问。

  “焦裕禄带我们治风沙,同劳动,为了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他献出了生命。焦裕禄是好书记,俺们永远记得他!”在淳朴的当地老乡带领下,阿布列林看到了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修建的一座座水利工程、改造的大片良田、栽植的一排排抵御风沙的泡桐树;也来到了焦裕禄糊纸当墙、冷得像冰窖的家……

  这是一次影响阿布列林一生的信仰追寻之旅。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就收到从兰考寄来的3张照片——那是他们与焦裕禄的母亲、妻子和焦守云兄妹的合影。“几十年来,我们搬过8次家,我每次都会仔细地把照片收好,平时常会拿出来看一看。想一想焦裕禄,心中就产生一种力量。”

  1969年,阿布列林响应中央号召,选择到条件艰苦的火箭农场四分场当知青;第二年,又被调到哈密地区农机厂。打地埂、割芦苇、当翻砂工……面对一天10个小时的体力劳动,阿布列林不是没掉过眼泪。“难受时,想想焦裕禄忍着肝病折磨,带领兰考人民战‘三害’,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两年多时间,阿布列林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也以优异表现被组织调入哈密县检察院,后又转到哈密市法院。

  在哈密市检察院的沙代提·牙合甫眼里,阿布列林是个十足的学习“狂人”: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凛冬夜,阿布列林办公室的灯执著地亮着,他废寝忘食地学汉语,如饥似渴“恶补”法律知识,即使生病住院,挂着吊瓶也要钻研那些晦涩的法律文书……在哈密检察院、法院工作的30多年里,阿布列林两次荣获三等功,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全国检察系统优秀刑检干部”。

  “学习他,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困难挡不住,灾害压不倒……”今天,这首传唱了近半个世纪的《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阿布列林老人依然能够一字不差地唱出来。“唱得多了,自然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阿布列林说,焦裕禄精神始终是他人生路上的信条。

  一个不变的操守

  “我立志要像焦裕禄一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在阿布列林保存的记事本里,记者发现了这样两张收据:2000年5月31日,父亲生病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50元; 2001年8月10日,父亲去世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00元。

  “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阿布列林说,“焦裕禄一生两袖清风,我立志要像焦裕禄一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1988年,年迈的父亲提出,想在生前把老宅地上的房子建起来。阿布列林是个孝子,可工资不高。有人提醒他,张张嘴就会有人送。可阿布列林摇摇头。

  果然,盖房时缺少椽子,一个盗窃犯的父亲找上门来:“把我儿子放了,你家的椽子我包了。”阿布列林黑下脸: “我是国家干部,绝不会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枉法。”来人碰了钉子,骂骂咧咧走了。

  有钱就盖,没钱就停。130平方米的平房盖了8年。阿布列林却感到踏实。

  1990年初,表姐的儿子因涉嫌盗窃被拘留。案件移送检察院,表姐哭天喊地找上门,要阿布列林想办法。阿列布林两手一摊:“姐,找我没用。不管谁犯法,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我不能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私利。”最终,表姐的儿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

  无欲则刚。在办案中没有了私利的羁绊,阿布列林就有了把每一个案子都办成铁案的底气。他以“焦裕禄的求实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始终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看得比生命还重。

  1995年夏天,阿布列林审查一宗案卷时,发现疑点很多。办案人员重新调查后,免去对主犯提起诉讼。事后,阿布列林对办案人员说:“‘同意批捕’这4个字,字字重如山。作为检察官,一定要严格执法,绝不允许发生错捕、错诉案件。”

  2009年1月,阿布列林审理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木沙·买买提涉嫌分裂国家一案。为了办好这个案件,阿布列林不顾严重的腰痛,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翻越天山到伊吾县了解案情,最终审理查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

  在同行们眼里,阿布列林还有一项“绝活”——熟背几百条法律条款,毫无差错。阿布列林的“徒弟”、哈密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阿不力米提·沙力颇有感触:“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严格到苛刻的地步,经手文书一个标点都不能错。”

  翻阅哈密市检察院存放的档案资料,一份办案统计记录着:从1979年—1997年间,阿布列林办理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批捕、起诉正确率均达100%。

  回顾走了大半辈子的人生路,阿布列林最在意、最自豪的是自己的工作,“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份质朴的真情

  “欲做公仆先近人、既做公仆必做事、做好公仆当为民”

  来自甘肃的民工张宏奎,与阿布列林素不相识。1998年,在哈密给一家理发店搞装修的张宏奎,活儿已经干完好几个月,老板却赖账不见人。无奈之下,他起诉到哈密市法院。时任哈密市法院院长的阿布列林亲自过问,很快追回了张宏奎的血汗钱。

  在张宏奎最艰难的那段日子里,阿布列林一有空就去看看。得知他的两个孩子正上小学,由于没有当地户口,每年仅借读费就要支付2000元后,阿布列林帮助两个孩子办理了哈密市农村户口,解决了一家人最大的困难。

  “欲做公仆先近人、既做公仆必做事、做好公仆当为民。”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对阿布列林影响至深。

  哈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生于斯、长于斯,阿布列林从来都把生活在这里的36个民族的同胞当作兄弟姐妹。

  任广颖,曾与阿布列林同在火箭农场四分场当知青。1965年,任广颖的父亲蒙受不白之冤,被开除公职。直到1979年,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阿布列林挺身而出,利用业余时间陪任广颖调查走访。1981年6月,阿布列林利用去南疆看病途经乌鲁木齐的机会,到自治区党委落实政策办公室反映情况,相关负责人对阿布列林说:“你是一位民族同志,能为一个汉族干部落实政策反映情况信访到这里,还不多见。”在阿布列林的奔走努力下,1985年,任广颖父亲20年的错案得以平反落实。

  对法院干警,阿布列林更是当作自己的亲人,关怀备至。1998年,哈密市法院干部艾沙·古力买提来找他,说妻子患了尿毒症,手术需要10多万元。阿布列林和党组成员商量后,决定先借钱给艾沙,再动员党员干部捐款。他先捐了200元,大家纷纷响应,当场就捐了14000多元,艾沙感动得流下热泪。

  无数次踏雪访贫问苦,冒雨送救济粮款,关心孤寡老人、失学儿童……46年来,阿布列林始终要求自己,像焦裕禄那样“把别人的事放在自己的事前头”。

  “是焦裕禄精神伴我一生成长进步!” 兰考一直是阿布列林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年6月17日,阿布列林随哈密地区先进模范代表团再访兰考。在焦裕禄烈士陵园,阿布列林献上鲜花,像46年前一样,用维语高唱《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任追怀的热泪夺眶而出。

 

来源:人民网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