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族生活   民族人物   民族工艺   民族遗产  

马关农民版画:展示原生态壮族文化

   

 

 

 

 


    马关壮族农民版画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起初只为自娱自乐而刻版画的农民,怎么都没想到,这些版画竟然走出了云贵高原,走向了中国,走向了全世界。

 

当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当经济实力慢慢增强,版画自身的生存意识也会随着诱惑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那么农民版画走向市场化,走向商业化,是必然的。

不管怎样,必须认识到,马关的版画,不仅仅需要发展,更需要传承和保护。

在云南的文山州马关县,那里土生土长的农民有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刻版画。“我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回家刻版画”。这些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民用心刻出来的版画,每一笔都流淌出浓浓的生活气息,也成为了最为原生态的艺术品。

起初只为自娱自乐而刻版画的农民,怎么都没想到,这些版画竟然走出了云贵高原,走向了中国,走向了全世界。随后,马关版画被誉为中国农民文化中的奇葩,而马关县也被赋予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版画中,凝聚着壮族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边陲小寨的淳朴至真,当世人发现这颗深山里的艺术明珠,惊叹的同时,也心存感动。“30多年了,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版画创作。”他们不仅仅是农民,更是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让人们动容。

近日,来自全世界的30多位版画艺术家齐聚马关,就是为他们心中神往的原生态版画艺术而来。

壮族农民版画寻根

马关壮族农民版画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主题鲜明,风格独特,艺术感染力较强,属于黑白木刻版画类。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画面单纯、质朴,加上刀刻、造型艺术的特殊处理,经过画稿、制版、印刷三个步骤创作而成。在刻法上分为阴刻、阳刻和阴阳混合刻三种类型。

简单强烈的对比颜色加上原生态的题材背景,作为现代城市人回归自然的新风尚,成为许多人居家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自版画诞生以来,壮族农民先后创作了3500多幅作品,其中25幅参加全国农民版画展,35幅入选“大连市农民画展”,30幅参加“云南省农民美术作品展”,121幅到过州里展出,一大批作品在参赛中获奖。日本友人福田一郎看后,惊叹中国农民版画的魅力,还邀请了马关农民版画家王光耀等人带着22幅作品,远赴日本,参加展出,惊动了日本的画界,称赞中国云南马关的农民版画是真正有农民个性的美术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马关版画受到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投入了200余万元资金扶持版画的发展。2009年7月5日至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马关县选送的《牛狮舞》、《鸭老爹》、《捞鱼娃》等20多幅马关农民版画系列被国家外交部选定为国礼,以胡锦涛主席的名义赠与了意大利国家领导人。

阿峨印象

清晨的马关下着小雨,远处的山岚被云雾环绕着,若隐若现,仙境一般。近处的梯田里,嫩绿的秧苗上沾着水滴,三两头水牛,几个耕作的身影。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阿峨新寨。一个壮族世居的寨子。这里,是农民版画的故乡,有着106户人家400多位村民的寨子,竟有上百名版画创作者,最年长的有57岁,最小的只有8岁。

新寨村农民版画起源于宗教仪式活动,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初,村里的工匠们用木版印制符章、纸马、纸钱等图腾图饰,后来又发展到印制壮族服饰图案。由于壮族服饰别具特色,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长期以来就形成了“男人画花、女人绣花”的风俗。上世纪初,为了减少誊印、剪纸样、涂颜料等繁杂工序,聪明的壮家儿女想出了新办法,即把绣样画在木板上刻好,绣花时再拿布在板上印出样板。这样不仅简化了刺绣程序,而且还可在一个版上重复印制多张画样,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个聪明的主意,奠定了整个村的村民热爱版画创作的前提。因此当地人种植了很多核桃和冬瓜,因为此类的树木,是制作版画的上好材料。

上世纪70年代,时任文山州文化馆馆长的贾元坤辅导教师王定尧来到新寨村采风,他们看中了新寨村具备创作版画的条件,便帮助当地群众成立了以学版画为主的美术组,从构思、构图、刀法等绘画、木刻的基础知识讲起,辅导训练当地农民掌握速写风景、人物等对象的基本能力。龙继魄说:“当时也没想太多,在生产队学习版画能分到钱,还能自娱自乐,所以大家都跟着学了。”学起版画,农民们兴趣极高,利用农闲或晚上的时间制作版画,相互鼓励相互切磋。创作的主题,都是一些壮族人民的民风民俗还有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虽然简单,然而融入的是淳厚的乡情,刻入的是身边的点滴,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版画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版画年销售收入是50万余元,占年收入的42.4%,考虑到当地的旅游业能够带动版画的销售,他们把整个村子发展成为一个旅游的景点。修起了寨子大门,铺起了水泥路和青石砖路。在长达200米的墙上画起了黑白壮族风情图,名为文化长廊,供游人观赏,还有壮族结婚仪式,更让有人流连往返。
农民版画家卢正林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当地版画协会会长卢正林的家里。他的版画创作室在二楼,探头进去,在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竟挤满了人。来自孟加拉国的画家正蹲在地上翻看着卢老的版画。边翻,嘴里边说:Veryverynice!最后,这位外国友人挑选出来3张画,并让翻译告诉卢老:“你的每一幅作品都很棒,让我不能取舍。”

得到外国友人肯定的卢老显得很开心,他说:“外国人来买我的画,不仅仅是对我的鼓励,也是让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环顾整个工作室,简易的工作环境虽然无法与专业的画室媲美,却妨碍不了卢老对版画的喜爱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最显眼的柱子上挂着各种各样的代表证。他自豪地告诉我说这是他曾经参加过的会议和展览。
淳朴的卢老不善言谈,从1975年开始版画创作以来,白天务农晚上作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还打算把这门手艺流传下去。

卢老曾经有3幅画作被送到了日本参展,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创作动力,他告诉我们说决定在五年之内,要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送到国外参加展出。

在展厅里最显眼的一幅画,占了半面墙壁,描绘了壮族的物质文化生活及各种民俗风情。它长1.8米、宽0.8米,是卢老和另外一位名叫龙子辉的农民版画家花了两年时间共同完成的。场面恢弘大气,其壮观景象不亚于《清明上河图》。

农民版画之前路

长期以来,马关农民版画由于缺乏精品意识,版画作品创意简单粗放,不能当做一种艺术品,只能被视为一种农产品。再者,当代版画环境使农民版画缺乏有力的依托,这样一来,本来就缺乏销路的农民版画就很难打造出农民版画产业。

发展农民版画,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支持,画家自身的努力创造,更重要的是,普及整个社会对于版画的认知以及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对于马关农民版画的现状,中国知名版画家几乎异口同声。

马关农民版画,历经30多年的发展,略见雏形。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个地处西南边陲的县城还蕴藏着这样的文化宝藏时,当地人已经深感发展版画产业,他们责无旁贷。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逐下,农民版画家们该何去何从?当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当经济实力慢慢增强,这版画自身的生存意识也会随着诱惑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那么农民版画走向市场化,走向商业化,是必然的。

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奇葩,之所以能够感动世人,就是因为它拥有最简单的创作思想,一旦融入了世俗的杂质,那么失望的不仅仅是当地的农民,还有全世界的版画专家。

学会选择,学会拒绝。马关的版画,不仅仅需要发展,更需要传承和保护。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网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