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族生活   民族人物   民族工艺   民族遗产  

和谐花开土家苗寨

   

  女民兵连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杨 彪摄

  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女子民兵连,在条件艰苦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们苦练精兵、治山治穷,被武汉军区授予“铁姑娘战斗队”荣誉称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她们带头用党的创新理论抢占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在当地成为佳话。

  把党的声音播撒土家苗寨

  “土家人民爱唱歌,山歌越唱越快活,歌唱党的十八大,齐心协力奔小康……”新年伊始,高坪镇女子民兵连格外繁忙,连长黄美清组织女民兵正在编排节目,当地人都知道,这是民兵连的传统,女子民兵连将这些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节目走村串户巡回演出,成为了当地群众辞旧迎新的一道文化大餐。

  宣传党的理论一直是“铁姑娘”的传统。当年,她们既要训练,又搞建设,仍利用业余时间成立文艺宣传队,学理论、排节目,在给群众送去一台台简单却精彩的节目的同时,也把党的政策、理论传播到了大山的每一个角落。

  2011年12月,东桩村四组年近六旬的赵大娘染上肺结核。她不信医生信“神婆”,拒绝吃药喝“符水”,病情越拖越重。黄美清得知情况后,带着队员们翻越20多里山路找到赵大娘家苦心劝说,并多次陪她到医院检查治疗。看到逐渐恢复健康的赵大娘,这个山寨再也没人相信“神婆”的鬼话了。

  “你们这样干有报酬吗?”当周围人看到这些女民兵或排练节目或走村串户,经常这样问。时间长了,人们得知女子民兵连表演文艺节目从不收一分钱,干的是贴钱的“买卖”时,不由投去敬佩的目光。“当年的‘铁姑娘’回来了!”

  把挖掘传播优秀文化视为己任

  “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是地处大山深处高坪镇的真实写照,有的农户甚至连电视都看不上,文化生活极其贫乏,一些村民常以打牌赌博为乐消磨时光。

  “2010年8月,我们女子民兵爱心妈妈演出队首场在富有民族特色的八角楼广场上演出,方圆数村群众闻讯赶来,把整个场地围得水泄不通。”回想当时情形,至今仍令女子民兵连的女兵们兴奋不已。

  建始县民族风情浓郁,但有的优秀民族文化瑰宝濒临失传。民兵连及时组织文化骨干挖掘、搜集、整理出《南乡丝弦锣鼓》、《高山上一树槐》、《妹儿要过河》等20多首山歌民歌,自编创作出《劝君莫搓麻将》、《闹架台子不再闹家》、《众手浇开幸福花》等30多个富有乡土气息和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还将其搬上了州、县舞台。

  民兵连还积极开展“种文化”活动。她们将连队“文艺俱乐部”用作民俗文化传播培训基地,挑选骨干队员担任文艺辅导员,为每个村培养出3—5名文艺骨干,带动全镇建起了70多个群众性文化娱乐组织。

  无论是送文化下乡,还是种文化,女子民兵们都是自掏腰包,自己忙不过来,还拉上丈夫甚至父母帮忙,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意识,集镇夕阳红腰鼓队建起了,远隔集镇数十公里外偏远东桩村的民俗民间表演队也建起来了,青里坝村民俗民间表演队由起初10多人壮大到如今上百人……

  如今,每到傍晚,昔日的麻将声没有了,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山区群众的时尚。

  把爱传递给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高坪镇8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是“9961部队”。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高坪女子民兵连从成立之初就始终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冷暖放在心坎上,土苗山寨的旮旯角落留下了她们的无私大爱。

  福利院是女民兵们常去的地方。每每排练出新节目,她们总是最先演给福利院的老人看,并邀请他们参与节目互动,乐得老人们合不拢嘴。她们还与80多名家住偏僻山寨的空巢老人结为帮扶对子,经常利用节假日前往问寒问暖、拉家常,给他们洗脸梳头、料理家务。金塘村婆婆何伦妹在女民兵谭云霞的精心照顾下精神焕发,她逢人便夸:“云霞每月都来帮我理发,待我比闺女还亲!”

  9岁留守儿童熊娅妮,是熊家嶆的一名学生,每天上学往返要走15公里山路,路上常有野猪出没。2010年初,女民兵肖艳主动上门“认亲”,把小娅妮从山上接到家中,担起了监护人的责任。当肖艳第一次代表娅妮的家长到学校开家长会时,小娅妮激动地一头扑在她怀里,“妈妈、妈妈……”喊个不停,她幸福地对同学说:“我也有家长来开会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