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病母上大学
他,90后男孩,从6岁起与精神分裂的母亲相依为命,靠自己打工撑起整个家。
他,河北农业大学大三学生,连续三年专业第一,“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他,历经十年“流浪”生活,终于给了母亲一个温暖的“家”。
他,上课、学校工作、家教、照顾母亲……很累但始终笑对人生。
3月17日中午,记者在河北农业大学附近的一家餐厅里,见到了何飞。他早于约定的时间来到这里,看到记者进来,立刻站起来迎接,露出了阳光灿烂的笑容。1米83的个头,清秀的面容,眼前这个90后男孩落落大方,全然没有历经苦难的模样。然而,在这个刚刚20出头的阳光男孩身上,却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故事……




不想抱怨,只想上学
何飞是河北承德人,6岁时父母离异,姥姥、姥爷相继去世,母亲在一次次打击之后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小何飞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承德没有房子、没有收入——只要有母亲的地方就是“家”。
那时的小何飞在母亲原单位的帮助下进入了小学校园,每天上下学的路上就捡些废品,换钱维持母子俩的温饱。由于生活极为贫困,又没有家人的照顾,小何飞“流浪儿”的打扮在学校里显得格格不入,一度收到了学校的退学声明,他跟老师磨破了嘴皮,好不容易才留在了他最爱的校园。
初中时,他用自己打零工攒的钱买到了自己最心爱的一身衣服——校服。对于这身校服,他每周都要仔细清洗一新,有时,周一无奈只能穿着湿辘辘的衣服去学校,有人问起,他总会笑着说:“我值日时不小心洒上水了。” 高中时的何飞俨然已经是一副大人的模样了。每天放学后,夜市上、公园里、饭店里……都会出现他的身影,不是在闲逛,而是在用他辛勤的双手支撑这个特殊的家。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还要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以547分的成绩考取了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圆了他的大学梦。
带着母亲上大学
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何飞非常高兴,然而问题接踵而至,母亲怎么办?他坚定了信念,要带着母亲一起去上大学!
2009年9月,利用高中毕业后打工攒下的钱,何飞凑齐了第一年的学费,带着母亲来到了保定,并租下了一小间房子作为母子俩暂时的家。原本以为可以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维持生计,但是没想到母亲由于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情绪异常恶化,在搬了三次家之后,竟然选择去北京过流浪的生活。
无奈之下,在大一的寒假,何飞把母亲留在了北京,从此,母子俩便开始了两地的生活。回忆起那段往事,何飞言语间带着一些悲伤。他说:“那时一放假我就会去北京看妈妈,白天陪着他一起闲逛,晚些时候哄她在地铁环线里睡着了,我就去饭店做小时工。然后夜里就和母亲在肯德基、麦当劳里趴着睡觉。”
2011年9月,在母亲原单位的协助下,母亲接受了北京一所精神病医院的救治,因为过于担心,何飞最终还是把母亲接回了保定。又是三番四次的吵闹,又是无休止地搬家,2011年11月,母子俩终于在保定天威路旁的一间小房子里暂时安定了下来。何飞告诉记者:“让我最高兴的是,现在妈妈的病情稳定些了。龙年春节,我们是一起在出租屋里过的。我们终于有家了!”
大学里的风云人物
就是在这种漂泊的生活中,何飞始终没有放弃学业,并且大学连续三年都稳居全专业第一名。他是“国家奖学金”、“河北农业大学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全国自强大学生新东方奖学金”获得者。同时,何飞还担当着班长、年级长、学生班主任、英语协会主席等职务,是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学雷锋先进个人……
何飞的辅导员王昆老师,谈起何飞,既心疼又满是自豪。她告诉记者,刚入学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何飞的家庭情况,直到第一学期末,在学校进行贫困生认定的时候,才听说了他不同寻常的家庭背景。“对于何飞,我不是怜悯,更多的是敬佩。”王昆老师说:“他现在每天除了上课、回家照料母亲,还接着五份家教,从早到晚就没见过他闲着。他还总是抽时间来办公室值班,帮我们处理教务工作。”
现在,何飞是动物科学大一1101班的“小班主任”,也是1101班学弟、学妹们最喜欢的“飞哥”。班里的靳科同学告诉记者,何飞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都帮助很大,几乎每天都会去他们宿舍看望大家,有一次他发烧了,何飞赶忙拿药过来,还推掉了家教工作陪他去输液。班长宋雨泽说:“飞哥总会给大家介绍学习方法,考完试第一个看成绩,还会分析每位同学的得失,找他们单独谈话,让我这个班长都有压力了。”说完,宋雨泽不禁笑了笑。 杜学永是动物科学专业大二的学生,他大一时去北京打工,何飞总会不定期地买东西去看他,还约他一起和母亲过春节。说到这个,记者看到杜学永的眼眶有些湿润了,何飞赶忙过来搂着他,开玩笑哄他开心。杜学永对何飞说:“其实你也够严格的了!去年我参加演讲比赛,又是发音,又是姿势,你一个劲儿让我练,可把我折腾惨了!”说完,兄弟俩一起笑了。
“苦难对于我是一种财富”
对于常人难以体会的苦难,在何飞看来,这给他人生带来了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让他学会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自强。
何飞告诉记者,十多年以来,他在市场上卖书、卖蜂蜜,在大街上发传单、做促销,在饭店当服务员、厨师,还做过家教、按摩师、主持人……这么多工作虽然很苦,但是让他早早地成熟了,也在苦难中磨练了意志,树立了人生方向。
“高二的暑假我在承德一个公园里开摩天环车,一个阿姨同事总是嫌我跟别人关系好,我看会儿书她就敲桌子。从那时起,我就懂得了社会上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自己必须要做到最好。”
何飞在高三的时候帮一个老中医卖蜂蜜,每天都要用自行车推着三百来斤的蜂蜜上下山。每次上山,他就把绳子勒在腰间用尽全身力气去拉车,还经常把手磨出血泡。通过那次经历,他彻底明白了,脑力劳动要比体力劳动好,立志要发愤读书,将来有所作为。
大一的寒假他陪母亲去北京流浪,在一家饭店做服务员。“那个老板太挑剔了,总是找我们的事,还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当时我就想,以后如果有本事了,肯定是自己创业。”生活过早地在何飞的记忆里刻下了一道道烙印,也给了他一笔特殊的“苦难财富”。
“我的梦想就是给妈妈一个真正的家”
打开何飞手机的备忘录,记者看到,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如今,他每天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每分钟都有事要做,就连骑自行车出门,从哪儿到哪儿,用时多少分钟,他都算得清清楚楚。就是这样,他还是保证每天回家给母亲做好三餐。他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当日事当日毕。
说到梦想,何飞说:“我最希望能给妈妈一个真正的家,然后让她的病可以得到根治。”对于普通人,家是太平凡不过的了,但是对于何飞,几乎成为了一种奢望。
“我非常喜欢李开复老师,希望能像他一样,用积极的思想影响更多的人。”何飞告诉记者如果将来能留校做一名辅导员老师,他会用自己的经历和思想给学生以帮助,大学给了他太多的爱,但愿能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母校。
在何飞的心里一直有句话:“如果我成功了,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站在我自己的肩膀上。” 这位坚强的90后大三男孩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用自己的创造去收获一份属于他和亲爱母亲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