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楷模 道德模范   劳动模范   见义勇为   自强不息  

赵久然:和玉米结下的不解之缘

   

 

  “玉米是个既平凡又神奇的农作物。”赵久然用简短的话语,给他心爱的玉米做了总结。如今,赵久然和玉米结下的缘分,一晃已经二十六年。

  时间指针倒转回1986年,那时赵久然刚刚研究生毕业。因为科研素质良好,再加上吃苦敬业的品质,毕业后他留到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工作。

  不久后,社会掀起一股出国热,他的很多同学都考托福出了国。但是,赵久然却因为一本介绍小麦育种家生平事迹的书,坚定要留下来搞科研。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他来到延庆县下乡蹲点搞科研,一干就是6年。

  主持选育玉米品种50多个,率先建立已有14000多个品种的全球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在赵久然从事农业科研的岁月中,取得过很多成果。玉米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增大。由当初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人。对于取得的成绩,赵久然说:“这是我们这个团队一滴一滴汗水、一点一点智慧和不断坚持的结果。”

  每年的7、8月是科研人员到育种基地,进行套袋授粉的日子。育种基地距离农林科学院单程为60公里,为了赶在早上7点到达,大家6点左右就乘车出发。育种基地中,科研人员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忙碌着。

  工作时间,赵久然想的是玉米。而在下班后、休息日中,玉米仍是他生活中的主角。早上起床后,翻翻放在床边有关玉米方面的书籍;休息散步时,思考关于玉米的问题,早出晚归早已是家常便饭。对此,赵久然坦言:“我喜欢玉米,这是我的兴趣。所以我不觉着苦,也不觉着累,而是乐在其中。”

  “以科研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创造价值为核心。”对于玉米研究,赵久然和他的团队在工作中遵循着这样的原则。

  在多年的工作中,赵久然领悟道:“有价值的人生是你为社会做了些什么,贡献过什么。我认为,贡献越多、价值越大。多出优良玉米品种和好技术,就是在做贡献。”(本报记者盛 丽)

  人物小档案

  赵久然,1962年8月出生,1989年4月入党,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来源:中工网——《劳动午报》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