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军旅 中国军人   女兵风采   军事资讯   军旅生活   退伍老兵   军嫂故事  

“英烈子女班”:英烈子女在军营有了“家”

   

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父亲是烈士或因公牺牲,进入军校后他们得到了老师给予的父亲一般的爱。请看来自南京政治学院“英烈子女班”的报道——

喊一声“恩师”泪花流

成长导师陶军(左)与学员马越亲切交谈。董澄 摄

新学期开学前,南京政治学院“英烈子女班”学员赵晋特意提前一天返校。匆匆放下行李,她就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卢继元教授家中。推开门,满满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卢继元和爱人就像在等女儿放学一样等着她。“知道你今天回来,师母专门给你做了最爱吃的腌子鱼。”饭桌前,导师和师母一个劲儿地往赵晋碗里夹菜。

在“英烈子女班”,有这样经历的学员还有很多。对他们而言,导师不仅在学业上解疑释惑,更让他们在军营有了“家”……

2013年,全军首届“英烈子女班”在该院开班。这批学员中,大多数人的父亲是烈士或因公牺牲。为了让这些英烈后代得到家的温暖,在军营健康成长,学院党委决定为每名学员选配一名成长导师,一方面让他们给学员亲人般的关爱,一方面指导学员的学业。

“不辜负各界的关爱,对得起军队的未来。”首届“英烈子女班”学员与成长导师的见面会上,全体导师郑重承诺。截至目前,该院已为58名“英烈子女班”学员指定了成长导师,其中还有几位女教授。

学员韦舒怡入学后一度因为军校紧张的节奏而感到迷茫。见小韦闷闷不乐,她的成长导师、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余琦便时常与她发短信、打电话、谈心交流。“心要向着梦的方向走。”导师的话成了她的座右铭。看着导师熬夜后的黑眼圈、桌上厚厚的论文,听着那始终温暖的语气,韦舒怡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我决不能让导师再为我操心!”

不让导师失望,就是不让爸爸失望。在学员们眼中,笔耕不辍的导师极像因工作废寝忘食、常年顾不上回家的爸爸。潜移默化间,导师们为学员们上了一堂堂直抵心灵的教育课。

在成长导师心中,这些英模烈士的后代就是自己的孩子。他们用行动为学员树立信仰的标杆、点燃求知的渴望。

“导师,我的成绩又进步了!”期末考试的成绩刚张榜公布,学员刘瀚鸿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导师、副教授于海涛发信息报喜。他不会忘记,为了让自己的成绩提高,导师挨个联系他的授课老师,询问表现、制订计划,还专门为他“开小灶”……

学员张岳爱好摄影,长期从事摄影教学的导师颜道靖便利用假期带他出去采风,南京不少景点都留下了这对师生的足迹,不少路人误以为这是一对父子“发烧友”。返回学院,颜道靖经常为张岳讲解摄影知识,还放弃休息陪他做习题、改稿件。不到一年,张岳就成了队里的新闻报道骨干,拍摄的作品时常见诸报端。

谆谆如父语,殷殷至亲情。每逢开学,学员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和导师聊聊假期的见闻、谈谈新学期的计划。

学员马越忘不了那次参加成长导师、教授陶军的亲友聚会时的场景。“这是我小女儿!”聚会上,听到导师向大家这样介绍自己,马越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脑海里不断闪现着和导师一家人在一起的片段。每到周末,陶军总会把她接到家里。每逢天气变化,马越也总会收到导师的温馨提醒。

温暖的故事,在师生之间延续。学员汪淇无意中告诉导师蒋建忠自己的生日,生日当天,她收到了导师一家送来的大蛋糕……

就在这来来往往间,导师和学员的心越贴越近,家的温暖萦绕在彼此心头。

“导师,节日快乐!”“导师,您辛苦了!”教师节临近,学员们以各种形式向老师们送上节日祝福。

看着学员们健康成长,导师们深情的眼神里闪烁着园丁对栋梁的期许、父母对子女的爱恋……(董澄)

 

 

来源:解放军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