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利用铁路装载武器装备实现兵力机动
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军”字结下不解之缘:行走园区,你会发现这里遍布军民两用科技研究院、军民融合科技大厦、军民融合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兵器创新工程中心等军民融合研发机构。目前,这里已集聚军民融合型科技企业100余家。
这里之所以兵味甚浓,因为它是政府着力打造的军民两用科技示范园。政府专门出台文件,明确给予入园企业资金扶持、提供便利金融服务等15条优惠政策,倾力打造军民融合科技研发中心、科技信息平台、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成果孵化转化平台,架起推进军民融合的桥梁。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如今政府已给予园区军民两用成长型企业专项资金支持累计6000余万元。“十二五”期间,园区计划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军民融合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白下军民两用科技示范园的崛起,只是江苏军民融合宽广战略视角中的一隅。
近年来,江苏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丰富、企业众多、经济发达的优势,使军民融合式发展紧跟时代节拍。选择更新的“标杆”起跳,让经济发展的活力、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成为打赢能力框架图中重要一环。
据江苏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江苏102个市(县、区)全部成立科技动员办公室,各级成立军民两用科技发展中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提供军品生产资质认证服务,先后帮助500余家企事业单位获得军工科研生产资质。
伴随社会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热潮,专业覆盖雷达、电子对抗、航天、舰艇静音等军事高科技领域的军民两用技术科研基地,正在江苏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崛起。江苏先后组织三届军地科技合作对接会、安排多次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洽会,双向发布军民通用装备采购目录、军民技术及产品需求等信息,共达成合作项目720余项,定单合同总金额超20亿元。
“两只手”娴熟配合
——政府和市场协力助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
江苏从2001年起,开始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历经11年时间,江苏总结出了一条基本的经验:有些需求,如官兵的住房、医疗等,纳入地方政府民生工程中;另外一些,如饮食、油料供应等,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
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娴熟配合,一起发力,极大地推动了江苏驻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先说住房改革。江苏驻军兵种齐全,隶属关系复杂,住房需求量大,然而又面临军用土地与资金紧张等困难。为使子弟兵能安居乐业,江苏各地把符合条件的官兵住房需求纳入驻地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规划之中。
南通军分区修理所所长吴志祥,前不久喜事临门:不仅享受到政府提供的5万元购房补贴,还和其他几十名战友住进了政府在滨河东城为官兵提供的经济适用房。据统计,6年来,江苏各级政府先后为驻苏部队在职、退休、复转人员提供各类住房1700多套,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
再说医疗改革。蒋佳成是盐城军分区干休所离休干部,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患冠心病20多年,体系医院远在150公里之外,看病很不方便。地方对部队“开门办医”为他带来了福音,从此老人不用出远门,就可以在住地医院就近看病了。
江苏省卫生厅领导介绍说,许多地市将部队老干部医疗纳入地方医保体系,设立军地医保统筹基金,为军人开辟“绿色就诊”窗口,建立军地一体急救网,方便偏远部队官兵就医,打造军地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
在驻地政府把部队部分后勤需求纳入民生工程同时,有着浓郁市场意识的江苏,把竞争机制引入驻军部队后勤社会化保障,局面搞得红红火火。
这里,一条条军地贯通的“水、电、气、暖”供应管道组成的保障网络,使驻江苏部队供电保障社会化程度达到88%,供水保障社会化达到76%,营房维修、物业管理、绿化保洁社会化达到96%。
这里,599个军营食堂进行试点改革,依托社会力量实施饮食保障,为部队分流保障人员9000余人。
这里,地方石化公司与省军区签订油料代储代加协议,实现油库代储、定点加油站代供,为部队提供及时高效的加油服务。
这里,数千个“拥军生活服务中心”提供商业、电视、网络、通信等服务,使部队甩开保障包袱,集中精力谋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