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人物 政坛名流   基层人物   风云人物   感动人物  

范鸿达博士和他的中东行走

   

 

范鸿达博士和他的中东行走

 

    现任教于厦门大学的范鸿达博士是我国知名中东问题专家。前些年范博士专注于美国伊朗关系研究,先后出版个人专著《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2006)、《伊朗与美国:从朋友到仇敌》(2012)。从2009年开始,为了更为客观地认知中东,范博士开启了自己的中东田野调查之旅,作为访问学者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土耳其游学,于2012年出版个人专著《游学中东》。之后范博士又屡次赴伊朗、埃及和沙特等中东大国进行深入调研,并于近日推出第四部个人专著《上帝也会哭泣——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在新书出版之际,记者对范鸿达博士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自己的中东游学情况。

    记者(以下简称记):范博士您好,祝贺您的新著《上帝也会哭泣——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问世!

    范鸿达博士(以下简称范):谢谢您!希望读者朋友喜欢我的这第四本书。

    记:作为在实地考察基础之上完成的作品,肯定很有现场感很有吸引力,请您简单介绍下这本新书吧。

    范:刚出版的这本书是我基于对巴以冲突、沙特、埃及和伊朗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 “巴勒斯坦:过去与现在”,“沙特:信仰与现实”,“埃及:阿拉伯转型的缩影”,“伊朗:失落与希望”,“漫步中东遥望中国”。特别要提及的是,在拥有灿烂古文明的中东地区行走时,我也常常回望同样创造过辉煌历史的中国,阅读本书希望读者朋友能够感受到我浓浓的中国情怀!另外本书亦有百余张配图,绝大部分是我本人拍摄的,有些图片场景也许是在媒体上根本看不到的。

    记:在人们的印象中,中东是一个非常动荡的地区,可您为何一再前往呢?一定要去吗?

    范:对于我来讲,一定要不断地去中东国家做调查。我始终认为,就国别、区域研究而言,田野调查是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既然我从事了中东研究,那么我就必须去中东做调查。目前中国的中东研究太过于依靠文献研究法,而且非常倚重欧美国家的文献,这很不利于我们对中东的客观认识。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国家利益、文化以及双边关系的差异,哪怕是面对中东发生的同样一件事,世界各大国也常有不同解读,作为从事中东研究的中国学者,首当其冲的是要到中东去做田野调查,要在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对中东事务展开论述。

因此,尽管在人们的观念里中东是个相当危险之地,可是出于科学研究之需,我仍然要经常去那里调研。我也希望中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赴中东做田野调查,再者国家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已经相当大,对很多科研人员来讲资金不再是个问题,如果这些人仍然还满足于依靠二手、三手材料做研究,这显然是不应该的。当然,没有田野调查的所谓成果也很可能会与中东当下的客观现实有较大出入。

    记:请问范博士,中东国家真的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动荡吗?在那里是不是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危险啊?您在那里调研安全吗?

    范:如果只看媒体报道的话,中东的确是个处处布满危险的区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常常说“中东”,但中东区域内的各国、各地状况差异非常大,中东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相当稳定的。目前伊拉克和叙利亚部分地区正处于“伊斯兰国”引发的动荡中,当然会有危险,可是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土耳其、伊朗、埃及和沙特等国访学或调研时,我所遇到的当地民众大都热情好客,基本没有什么危险。事实上,如果没有中东诸国人民的友情相待,我也难以一再漫步中东。

    记:听您这么一讲,我不再认为整个中东都深处战火纷飞、暴力横行的可怕境地了。有个问题我比较好奇,范博士您在中东是如何工作的呢?

    范:在中东游学时,尽管我也尽可能多的和当地学者、官员进行交流,但我更热衷于另一个工作模式,那就是白天漫步街头巷尾,从社会大众特别是普通民众的角度来感知中东诸国,晚上则在住处写作。我采取这一视角来感知中东社会源于我的一个愚见,那就是通过与平稳发展国家的官方及上层打交道,基本可以获知该国的发展趋向,可是与正在(政治)转型国家的官方和上层交往,并不见得能够了解到该国的发展方向,因为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国家的未来,我坚信民众的普遍选择才是国家转型期的决定发展力量。

    记:是啊,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往往存在统治集团和民众意愿相背离的情况,而政权一旦远离了人民,它的生命力就很难持久了。范博士您在中东游学这么久,有什么感悟吗?

    范:我认为几下几点值得特别提及:一是中东诸问题互相牵连,即使是面对某个单一问题时,也往往需从中东区域整体来考量;二是中东多国正处于政治转型期,某些国家的政治发展对我国具有较强的警示或借鉴意义;三是中东多国怀有发展与中国关系的强烈愿望,中国在中东也有较大的利益存在,中国务必要加强对中东的客观认识;四是中东诸国人民普遍对中国怀有好感,对中国人很热情,希望中国能够把中东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这份热情保持下去。

    记:谢谢范博士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您今后取得更大成绩,也祝您的中东之旅顺利!

    范:谢谢,也祝读者朋友们快乐!

 

    范鸿达博士,现任教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领袖计划”访问学者,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土耳其多所大学的访问学者,亦曾数度游学伊朗、埃及、沙特等中东国家。多年来一直关注中东问题、中国政治外交研究,出版个人专著《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伊朗与美国:从朋友到仇敌》(新华出版社,2012)、《游学中东》(新华出版社,2012)和《上帝也会哭泣——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上帝也会哭泣—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

 

自 序

 

    2015年二月,我在德黑兰巴列维王宫向几位伊朗朋友提了一个问题:迄今最有名的五位伊朗人是谁?他们庄重地说出波斯帝国缔造者居鲁士大帝、诗人菲尔多西、萨菲王朝的中兴之君阿巴斯大帝等几个名字,最后他们又以非常怪异的语气和神色提到伊朗现政权的缔造者霍梅尼。2014年六月,我在利雅得的一栋私人别墅内见到其主人,他是一位沙特商人,亦是一名警察,在探讨商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到警察身份对他的商业运作有很大帮助。2014年一月,我在开罗看到一辆辆坦克、一队队安全人员存在于街头……

    中东国家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也时常会让生活其中的民众感到恐惧。2015年初在德黑兰考察时,我得知有一位伊拉克库尔德族女生正在伊朗留学,她的弟弟则直接走上了抗击伊斯兰国武装的战场,因此我很想和她展开一番对话,但是那位女孩儿最终取消了本已同意的对话,因为她的伊拉克朋友告诉她,不要接受外界的采访……可以想象,民众一旦缺乏安全感,那么官方也会感到紧张,因为恐惧可以让民众滋生愤恨,而且这种愤恨在中东又带有很强的区域联动性。在“阿拉伯之春”风起云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朝不保夕的2011年一月某日,我问一位巴勒斯坦人对穆巴拉克有何观感,那位老兄就直截了当地说:

    “一定要把他赶下台!要把所有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赶下台,他们没一个好东西!”

    在这位巴勒斯坦老兄愤怒地表达后不几天,穆巴拉克就在“1.25革命”中被更加愤怒的埃及民众赶下台。在此之前,突尼斯前总统已经被推翻;在此之后,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巴林等国动荡不已。但是在度过所谓“阿拉伯之春”的民主亢奋后,阿拉伯民众突然发现,理想中的民主仍然是海市蜃楼,甚至,他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民主究竟是什么,于是茫然随之而来。

    事实上,在“1.25革命”爆发后不久,当民主成为埃及人可望而不及之物、国家却日益动荡之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埃及民众开始怀念了,他们怀念前总统穆巴拉克时代的稳定,渴望时任国防部长的塞西将军出任总统,他们期盼新政治强人的上台能够使国家迅速稳定下来。2014年5月,前军方领导人塞西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埃及新总统,埃及人用三年多的国家极度动荡,完成了威权政治的一个简单轮回!

    在政治迷惘的时候,宗教就比较容易成为中东人的选择,譬如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譬如时下仍然难以遏制的“伊斯兰国”。宗教涉入政治的结果大都并不完美,利益受损的西方和中东某些国家因此接连发出“伊斯兰威胁”之惊叹,伊斯兰教渐渐成了“暴力”、“恐怖”的代名词。就在伊斯兰教饱受西方非议时,中国部分媒体和学者盲目引入和认同西方对伊斯兰教及其信众的论述,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形象也趋向西方化。对中国而言,以西方视角来解读伊斯兰教是不可取的,因为中国-中东伊斯兰世界关系和西方-中东伊斯兰世界关系有重大甚至是本质的不同。

    但是另一方面,目前伊斯兰教备受争议又是一个客观事实,其间必定也有它自身的问题。2014年7月初的某天深夜,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我和一家宣教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交流,当谈到伊斯兰教派问题时,该机构的网站负责人滔滔不绝地抨击什叶派,甚至把什叶派排除在伊斯兰之外。我在伊朗和埃及游学时,也曾和当地的教界交流过伊斯兰教派问题,伊朗阿亚图拉说伊斯兰是完整统一的,所谓的教派问题是敌人给制造出来的;埃及教长则说我应该读更多的有关伊斯兰教的书,这样我就能明白教派问题是咋回事儿了……客观地讲,这样的阐释并不能令人信服。

    沟通,伊斯兰国家之间的沟通,伊斯兰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沟通,穆斯林之间的沟通,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沟通,是消除伊斯兰教被误读的必经之路。如果心理隔阂不能打破,那么心中存在的始终会是妖魔化之后的对方形象,就像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互视观。2011年九月,一位身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青年忧伤地对我说,巴勒斯坦人就像是被关在房间里而又没有足够食物的动物,除了撕咬外别无选择……犹太人对巴勒斯坦人恐怖分子身份的认定,巴勒斯坦人对犹太人愤恨害怕的交织心理,我都真切感知过;正因为我曾考察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大多数城市,所以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仍在延续的冲突才更令我心痛!

    漫步中东时,让我伤感的不止有当地错综复杂的矛盾,还有中国本身——我观察到中国人在那里的形象正在日趋下降!我多么希望这只是我的一个错觉,但极可能,我的观察是正确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也不断飞向世界,这本应是传播中国正面形象的好机会,但遗憾的是,更多中国符号的出现看似并没有赢得外部对中国的尊重,好像时下的中国已经远离了他们心目中的原本中国。这到底是他们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

    在很多人眼中,中东仍然是一个神秘且充满危险的地方,即使是某些中东问题专家,也对自己研究的这个区域心存畏惧。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又是客观存在,除了众所周知的石油进口和商品输出等经贸因素外,正在崛起的中国也需要中东国家在国际层面的支持与合作,中东亦是丝绸之路上的关键一环。希望我的中东漫步能提升中国对当下中东的客观认识。

    本书是继《游学中东》之后我的又一本中东考察思想录,通过对巴以冲突、沙特、埃及和伊朗的实地考察,我试图向读者展示源于第一手资料的状况解读和分析。相比较《游学中东》,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融入了我更多的个人思考,因此更具思想性。另外,在中东古文明地区行走时,我也常常不由自主地回望同样创造过辉煌文明的中国,希望朋友们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受到我浓浓的中国情怀!

    本书涉及国家较多,在每个国家调研时我都得到多方人士的帮助,本书能够顺利完成我要感谢许许多多的人,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字都列出来的话至少需要几页的篇幅,因此,我满怀歉意地对这众多朋友说声抱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您的尊姓大名了。但感谢的话还是要说的。感谢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巴勒斯坦希伯伦大学为我提供了访学便利;感谢中国驻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沙特、伊朗的部分外交官、记者、留学生、华人华侨及孔子学院的老师;感谢为我提供帮助的中东诸国朋友。这些朋友有的出现在本书的行文中,更多的则没有出现,但是这不代表我对他们的谢意有不同。

 

 

    来源:中华人物网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