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人物 政坛名流   基层人物   风云人物   感动人物  

贫困女娃的“回族妈妈”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郑旗乡撒堡村妇女马志英,在当地创办“女生之家”,18年资助500多名女孩上学,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2006年当选“中国十大杰出母亲”。2010年荣获世界妇女发展贡献奖,当时只有5名妇女获此殊荣。

  “她们都是我的女儿”

  听闻马志英这段时间在北京看病,记者前期联系后,来到了她就诊的医院。

  这些年来,始终查不出原因的腹胀,让马志英总是宁夏、北京两头跑。舟车劳顿的辛苦,令她的脸色愈发显得苍白,说话更是轻声细语。万幸的是,丈夫杨万海始终陪伴左右,嘘寒问暖。如今,夫妻俩除了要借钱看病,还得维持“女生之家”的各种开支。

  说起“女生之家”,马志英一扫病容,似乎一下子就有了精神,“她们都是我的女儿,都很懂事,她们把我们的家叫做幸福之家。”18年来,在“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宁夏海原,夫妻俩靠着微薄的工资收入,资助500多名女童学有所成。

  这样的“成绩”,令人在震惊之余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疑惑:是什么力量支撑她一直走到了今天?同样出身于贫苦家庭的杨万海十分理解妻子的心情。他坦言:“最开始我是不能接受的,做这种事儿费心费力,也不能半途而废,对所有孩子都得一视同仁,但拗不过她坚持,看着孩子们都很可怜我也就同意了。”

  马志英说,在“女生之家”图书室的一面墙壁上,贴着已毕业女生们写给她的信、诗歌等。平时她最喜欢看的,就是这面墙上的东西,一封信、或者一首诗歌,背后就有一个故事。她与第一个受助女童杨桂珍,结缘于1997年的一天下午。

  由于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加上家里很穷,马志英高中毕业后就没有继续学业,这也成为了她人生最大的遗憾。那天,从农贸市场下班回家的马志英在途经海原县一中时,发现一个女孩在校门口徘徊,不时踮起脚尖眼巴巴地向校园里张望。她禁不住好奇过去一问,原来女孩家里条件不好,家人让她辍学,来到县城只是为

  了看一眼自己考上的学校是什么样子。

  从眼前这个女孩身上,马志英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影子,被深深触动的她拿出身上全部的100多块钱,让女童去交学费。“当时觉得自己一个月的工资能让一个孩子上学,很高兴。”随后,附近又有几个女孩找了过来。

  那一年,马志英资助了5个孩子。农村孩子到县城上学没地方住,她就把她们全都领到了家里。杨万海说,当时他第一个反应就是不理解:“这么多孩子,仅凭一个人的力量,能照顾得过来吗?再说,我们家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把那些娃娃接过来,住在哪里?靠什么养着?”

  丈夫的话,马志英似乎没有太多考虑,看着那些可怜的娃娃,她心里难受。“你就相信我吧,我能照顾好她们。”态度坚决的马志英说干就干,她腾出自家的3间砖瓦房,作为这些女孩子的书房和宿舍,还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女童书屋”,自己一家四口则搬进了隔壁四面透风的土坯房。

  不仅免收水电、煤、房租等费用,马志英还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鼓励她们好好学习。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马志英的资助对象改为高中女生,“女童书屋”更名为“女生之家”。

  “无血缘的好妈妈”

  18年来,为了把这些女娃的生活照顾好,生活并不富裕的马志英当过清洁工,每月能挣200多元钱。为了节省开支,她身兼数职,充当着“妈妈”、“保洁员”、“厨师”等多个角色。因为太累,曾4次接受大手术的马志英常年忍受着疾病的困扰,身体越来越瘦弱,经常疼痛。但为了照顾这些孩子,她一直忍耐着、坚持着。

  2012年,“女生之家”生活着120多个孩子。那段时期,也是马志英身体最差的时候。

  当时好几个孩子要考大学。因为不能在家中照顾她们,她感到十分的愧疚和焦虑。但当她收到“女儿们”凑钱买的水果以及亲手写给她的信时,这位“无血缘的好妈妈”忽然之间热泪盈眶,她发觉孩子们都长大了。

  马志英有对双胞胎儿子。如今,两个儿子都在大学就读,这让她很幸福、很骄傲。更让她骄傲的是,她还有500多个“女儿”,她们大多学的是医学和教育学,毕业后都回到家乡做医生或老师,为乡亲们服务。

  “最大的女儿已经30多岁,孙子也会满地跑了。女儿们都会回来看我,看到她们过得好我就很开心。”几个女儿大学毕业后,第一次拿到工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寄钱给马志英看病,但都被她拒绝了。马志英说,她一直教导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家庭的贫穷不是贫穷,没有知识才是真正的贫穷”。

  中国有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马志英和丈夫不这么认为,“孩子们考上大学,我们就很满足了,她们已经回报我们了。”马志英颇为骄傲地说,有这500多个女儿,她和丈夫很幸福。

  增设妇女培训班

  由于周边学校改为封闭式管理,这些年来,“女生之家”的孩子日益减少。听闻很多从村镇来到县城陪读的家长因不识字,交话费、取钱时连姓名都不会写,马志英又萌生了创办妇女培训班的念头。

  从2013年起,马志英免费为周边农村没有文化和劳动技能的妇女提供文化课程、手工艺技能等培训,让从未进过学校的回族妇女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她不仅提供校舍,就连请阿语教师、采暖费、学杂费等都一应承担下来。为了省钱,马志英负责卫生工作,杨万海在教课之余还得管理秩序并负责大家的安保。

  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从前大字不识一个的马守兰学会了五六百个汉字,还会写自己的名字。回族妇女杨秀珍不仅掌握了十字绣、鞋垫刺绣等技能,还学会了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手工纸花的本领:拿起细铁丝,轻巧捏成圆形,并利用细线将铁丝固定成造型,将已涂好颜料的绢纸固定在上面,一朵娇艳的花朵便绽放开来。

  经过半年多的培训,很多回族姐妹学会了认字,有了一技之长,还学会了简单的阿语。马志英告诉记者,接下来,她打算带领这些回族妇女,通过技能劳动产出产品并找到销路,真正把技术变成收入,帮助她们走出生活的困境,搭建起一条改变命运的阶梯。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