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人物 政坛名流   基层人物   风云人物   感动人物  

平凡一棵草 清香漫山川

   

  克己奉公的玉宝

  兴和县是国贫县,基层组织工作在乌兰察布市长期居于后列。担任分管基层组织建设的副部长后,卢玉宝主动向县组织部部长张丰五提出:“应该把农村组织建设好好抓一抓,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民族团结乡兴胜村党支部是个“炕头支部”,开会只能去村支书家里,人、钱、制度样样缺,被定为三类支部。

  “抓党建不能空喊口号,最终目的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头一次和卢玉宝见面,兴胜村党支书郑满海就对这个后生印象深刻。

  兴胜村下辖的邓家村,饮用水碱大杂质多,村民们编了首顺口溜:“邓家村人没福,当街打了个黑窟,喝的是泥糊糊水,净出些黄牙罗圈腿。”村民们开玩笑,村里的姑娘们因为牙黄,嫁人时都少收彩礼钱。

  得知村里还有46户没有安装自来水,卢玉宝主动联系兴和县房管局,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了乡亲们的吃水难问题。

  建活动场所、办农家书屋、通进村公路、引种植大户……在卢玉宝的指导帮助下,短短一年,兴胜村党支部便由三类支部转化为二类支部。

  和兴胜村不同,大五号村虽然是自治区基层组织示范村,但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伊始,村民们闹不清要干啥,干推不动。村民梁喜家的院墙需要拆掉重建,算下来,自己只需出4000元,占总费用的1/4。梁喜却打着一分钱不花的算盘,态度强硬:“你们想拆就拆,不拆拉倒,反正我没钱。”

  左右为难的村支书左飞找到卢玉宝,请教对付“钉子户”的招数。

  “你们的做法不妥,只有让群众知情,他们才会自愿参与进来。”卢玉宝提出“三个三”工作法,建议村“两委”开好全体村民、村民代表和村“两委”三个会,开展村民、村民代表、村“两委”班子成员三议,做到调查问题、宣讲政策、签订协议三进家门。

  在村“两委”三进家门做工作后,梁喜愉快地同意了改造方案。建新院墙时,他又是给施工人员包饺子、又是端酒,当成了自家的喜事。

  如今,大五号村47户土房子全部拆除重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大五号村是民族团结乡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试点村支部。县委高度重视,派卢玉宝到大五号村蹲点指导。半年时间里,他先后12次深入村里,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过去,村民们对发放救济款和低保金意见很大,认为村支部闭门决策,有失公允。卢玉宝提出,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每季度推行村务公开,“一公开,社员就没有意见了。”

  2014年,大五号村党支部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支部利用“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资金,贷款700万元,购买大型农机具20台,扶持发展种养殖大户26户。党建工作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村“两委”的威信高了,凝聚力强了。

  自强不息的玉宝

  卢玉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集宁新世纪中学当工勤人员。岗位无高低,卢玉宝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当时,全校有180间教室和办公室。卢玉宝信手拈出一把钥匙,就能打开对应的门锁。面对同事们的好奇,卢玉宝半开玩笑地说:“羊倌还能认不得自己的羊?”

  忙碌之余,一有时间,卢玉宝就去教室旁听课程、记笔记、看教材,最终当上了教学老师。一开始,学校担心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和学生相处不好。慢慢发现,他竟然自创了一套“半小时抽测法”:每天吃完午饭,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检测上午课程知识。这套方法,新世纪中学的老师们至今还在沿用。

  2004年,卢玉宝从兴和县国土资源局考入县委组织部。意识到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他每个星期天都泡在单位,抓紧时间学习。

  当时,年幼的儿子十分黏他。卢玉宝就用自行车把儿子带到单位,让儿子在会议室看电视,自己在一旁学习。孩子哭闹时,他就过去哄一哄,然后继续看书。

  “他的时间都是这么挤出来的。”时任卢玉宝分管领导的张皋镇党委书记张健回忆说。

  卢玉宝的家里保存着他参加工作后积累的厚厚4大本剪贴本,按照文学书法、评论杂文、组织党建、国家政策分门别类,贴满了他从各类报刊杂志上剪抄下来的名篇佳句。

  在组织部工作期间,卢玉宝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文稿写作工作。领导已经通过的文字材料,追求完美的卢玉宝总要补充一句:“我再看看,有啥不合适的,再改改。”

  “咱们是贫寒家庭出身,不靠组织培养,哪能走到今天?就冲每月挣那几千块钱,也得好好干。”出身贫寒的卢玉宝,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正如他被任命为组织部副部长时的表态发言一样,“我一定不会给县委抹黑。”

  乐于助人的玉宝

  1995年,卢玉宝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为了凑足学费,父亲把家里还没收割的胡麻,抵给榨油坊的老板。为了给他挣学费,弟弟在打工时意外去世。尝遍了穷滋味的卢玉宝,格外心疼穷苦人。只要遇到困难群众,他总是想方设法地给予帮助。

  兴隆社区的志愿服务者李魁,腿有残疾,靠卖瓜子维生。儿子35岁了,仍娶不上媳妇。卢玉宝多方奔波,为李魁的儿子找到了一个社区公益性岗位,帮助他摆脱了生活困境。

  在兴隆社区调研时,卢玉宝看到82岁的老党员王合疾病缠身、面容憔悴,生活不能自理,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元钱递给他,并叮嘱一同前来的城关镇干部:“这样的老党员最需要我们关心照顾啊。”

  回到单位后,卢玉宝找到县委组织部领导,“很多老党员、老支书生活艰难。如果咱们再不管他们,恐怕会寒了他们的心。”

  在卢玉宝的提议下,兴和县财政拿出10万元、组织部从党费中拿出20万元、全县在职党员每人每年自愿捐助50元,设立了党内关爱基金,一大批贫困党员得到了救助。

  民族团结乡兴胜村的张月,因为家里穷,儿媳妇跑了,儿子疯了,80多岁的老伴儿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为了凑足儿子在精神病医院的疗养费,家里的驴、粮食都卖了,一家人过得很是凄凉。进村调研的卢玉宝看到这一情景,当即从兜里掏出了500元钱。

  兴隆社区居民刘敬友离异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生活十分拮据。卢玉宝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民政、教育部门协调,为他办理了低保,同时减免了两个孩子的住宿、伙食等费用。得知卢玉宝去世的噩耗后,刘敬友带着花圈和供品,在卢玉宝的灵柩前长跪不起。

  老百姓的事,在卢玉宝心里就是天大的事。

  兴隆社区有段道路毁坏严重,一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群众反映强烈。卢玉宝主动和建设、交通等部门协调,争取到12万元修路资金,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赶在2014年雨季来临前,将这条困扰居民出行多年的卡脖子路修葺一新。社区居民高兴地说:“这是一条修在我们心坎上的路。”

  一次,卢玉宝和妻子去粮店买米,看到一位妇女吃力地扛起一袋米。他二话没说,一直帮她扛到家。妻子挂念他有肩周炎,怪他多管闲事,卢玉宝憨憨一笑:“多些我这样的人,社会就多些温暖。万一哪天我不在了,你拿不动东西时,别人也会来帮你。”

  10岁的儿子每天放学后,只要没看到卢玉宝,就会拨通爸爸的电话。有一次,吴秀芬实在忍不住,责备了儿子:“爸爸有事,不要打扰他工作。”

  “我已经一个星期没有见到爸爸了。我想爸爸,爸爸太忙了,会不会忘了我?”儿子嚷嚷道,一脸地委屈。

  对于家庭的愧疚,卢玉宝心知肚明,他宽慰妻子说:“组织把担子交给我,我就得承担起这个责任。等我将来退休了,一定好好在家陪你们。”

  这一天,最终没有等到。

  平凡和不平凡的玉宝,人们因此记住他熟悉他想念他

  卢玉宝,平凡得就像一棵小草,却从来不因自己的平凡而自卑,从来不为自己的渺小而失落,执着地为山川捧一缕清香、献一抹新绿。

  农家出身的卢玉宝,写过一首小诗《山村》:

  生我养我的山村啊,

  我的心永远跳动在你的胸中。

  我是为你牵肠挂肚的游子,

  苦苦地期待着有那么一日,

  你走出贫穷与落后,

  却不失你自然的风情。

  和风有心,定会将苏木山下日新月异的变化,沿着二道河的汩汩清流,源源不断地带到他长眠的地方……(记者杨佐坤 刘江)

 

来源;内蒙古日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2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