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城市生活“守卫者”
新华网上海7月3日电 黄梅天中的上海,气温表上的水银柱相继突破35摄氏度、36摄氏度,湿热难耐。然而,无数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正挥洒汗水为2000万市民的交通出行、用电安全、蔬菜供给“保驾护航”,“守卫”着这个特大城市的正常运转。
打响地铁高温“保卫战”
每当夏季来临,“战高温”一直是上海轨交3号线一线岗位员工面临的考验。
3日12时,上海轨交3号线北延伸段铁力路站,阳光穿过站厅顶棚透明玻璃直泻而下,使得整个站厅成了名副其实的“烤箱”。铁力路站站长李芸在烈日的烘烤下,汗流浃背。记者手上的温度计显示,此时站厅的温度已经超过40摄氏度。
几乎每隔15分钟,李芸就要到站台上指导乘客安全上下车,湿透了的工作服贴在皮肤上,麻痒难当。“为了乘客的安全与方便,我们必须坚持。”李芸告诉记者,由于连日高温,地铁进出站闸机烫得手都不敢放,高温使得进出站闸机都“罢工”了,工作人员不得不搬来冰块,为设备“消暑降温”,保证其正常运转。
不仅站务员顶着烈日为乘客尽心尽力服务,无数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也同样挥汗忙碌着。
许旻亮是轨交3、4号线接口车站宝山路站的志愿者。3日8时30分,虽然气温尚未升到最高,站台已闷热不已。每当4号线完成上下客作业关闭车门时,总有多扇车门需要从外面“推一把”才能顺利关上,许旻亮等志愿者们来回奔跑于列车车门之间,确保没有夹人夹物事件的发生。几个来回下来,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服。
许旻亮说:“每天早高峰会有大量乘客自3号线换乘4号线,列车班次多密度大,站台监护工作尤为繁重。我们与车站工作人员和协警形成了2+2+1的保驾模式。”
“确保居民的每一秒用电”
烈日当头。上海市北供电公司的单正青师傅3日正在紧张地排查包头路殷行社区失电情况。由于失电,不少居民走到树荫下不住地扇扇子纳凉,为了尽快让焦急的居民用上电,单师傅和同事们一刻不停地进行电路检查,脸上的汗水无暇擦拭。“天气这么热,大家用不上电一定很着急,我们会在查出失电源头后马上进行抢修,确保居民用电。”单正青说。
受近期副热带高压影响,申城最高气温已连续三天超过35摄氏度,7月2日上海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已达到2426.3万千瓦,创下今年以来新高。为全力应对客户的报修、咨询,上海市电力公司95598服务热线已开通120个坐席,电话进线240门,并安排每天150人次参与电话接听工作。
据上海市电力公司统计,截至7月2日14时,95598呼入总量已达10641次,居民故障受理1375起,抢修平均到达时间为19分钟。
“伏缺”时节不缺菜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炎炎夏日,城市绿色蔬菜供应面临挑战。
面对蔬菜可能出现的减产,政府部门积极做出应对措施。据上海市农委蔬菜办工作人员陈德明介绍,他们已经组织农户抓好蔬菜播种的进度和质量,加强在田蔬菜的生产管理,同时做好防灾抗灾的准备工作。
对于在田间地头和批发市场之间忙碌的菜贩与菜农们来说,夏季是他们一年中最为辛苦的季节。
郑先生父子从事蔬菜销售工作已经5年,家住青浦的他们为了能够批发到新鲜的蔬菜,往往2时不到就要起床,驱车1个多小时赶往批发市场采购蔬菜,在批发市场里搬运重达几百斤的蔬菜,稍微动一动就满身大汗。之后,他们把蔬菜运往市区的农贸市场,在那里度过整个白天。
因为菜贩们凌晨就要去批发市场采购蔬菜,所以菜农们必须要在白天打点好菜田里的蔬菜。菜农赵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天白天都要在蔬菜大棚中完成锄草、松土、除虫、采摘、装筐等一系列工作,大棚里的温度比室外还要高出不少,中午经常会超过40摄氏度,身上的衣服要湿透好几次,一天下来白花花都是盐。
正是这些普通菜农、菜贩的付出,保证了上海在“伏缺”时节不缺菜。上海市农委的定点监测显示,7月2日上海青菜田头交易价格为1.4元/公斤,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采写:叶健、郑拓、陆文军)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