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18日电 冬季的长白山千里冰封,通化工务段浑江桥隧工区地处长白山脚下。这个班组有15名职工,负责26座桥梁,4座隧道,148座涵渠的日常养护维修任务。
正月十六大清早,笔者跟随班组职工,一同前往通化至临江的鸭大线58公里524米隧道作业。班组离作业地点有30多公里,汽车开进山区但不能直接到达作业地点。下了汽车立即能感到山区与市内温度的差异,职工们在覆盖着深厚积雪的山路上举步维艰。
到达作业地点榆木隧道口,进入又黑又冷的隧道后,温度又明显降低。这座隧道始建于30年代,由于年代久远,冬季山区隧道壁长期流水,班组职工每天要按着线路封锁时间,及时到隧道内刨除和打掉前一日隧道壁及拱顶的结冰,防止积冰堆积侵入限界,刮碰列车。
工长杨志强担任这份工作已有30个年头。随同作业的车间党支部程书记和工长老杨,眼睛不停地搜索着隧道内的关键处所。沿着线路检查中,工长老杨突然发现58公里385米线路中心出现新积冰,10多米的冰面上的积水还在流动,对新增病害处所,老杨一边做好登记,一边指挥职工进行紧急处理。在石砟间,职工们用尖镐刨出小水沟,把积水引入线路中心的渗水井里面,老杨还在冰面上撒下工业用盐,防止冰冻,积冰上涨,并用镐头刨除积冰,清离线路之外。
处理完病害处所,大家来到58公里740米发现这里隧道侧壁大量积冰。
老杨说:“这个时期拱顶积冰少了,但侧壁积冰一直持续增长,像这样的病害处所,一个晚上,就能冻涨出200毫米厚的积冰,积水淌到地下,增长很快,如清除不及时,冰面与轨面相平,极易造成列车脱轨事故。”
不等说完,老杨抡起尖镐,甩开膀子,奋力刨起侧壁积冰,积冰顺着镐尖下落,冰花四溅,有的小冰块打在老杨的脸上、钻在他的脖子里,他全然不顾。看着老杨刨冰,职工小张立刻抢过工具干起来。
几名职工轮翻上阵刨冰,不一会儿,几处侧壁的积冰就在地面上积攒了一大堆,老杨领着大家将积冰装进编织袋内,扛起袋子,大步流星地向隧道外运送。老杨说:“这处隧道积冰严重,每次刨冰都能装上30多袋,我们要背着冰袋,在800多米的隧道内往返穿梭,要尽量节省线路封锁时间,力争在两小时内把积冰运出隧道。”
隧道侧壁刨冰刚结束,老杨带领工友们又检查了隧道内的几处重要的渗水井,当检查58公里750米渗水井时,老杨发现这处渗水井排水不畅。老杨和工友们立即打开井盖,他钻进渗水井做全面检查,排查到大块积冰挡住流水,他立即刨碎结冰,把一块块大冰块取了出来。经过抢修,哗哗的流水声又从渗水井里传了出来。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大家从阴暗寒冷的隧道中钻了出来。他们在雪地里找出一块空地,架起了炉火取暖,老杨掏出一早出门时家里做好的馒头,借用篝火烤了起来。职工们在火堆前,谈笑风生。
补充体力后,职工们再次整齐列队,沿着线路旁的雪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着鸭大线57公里664米涵洞走去。行进途中,过膝的积雪常常灌到鞋里。就是这么一群人在长白山深处的冰天雪地中守护着铁路线,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畅通,他们是守护在深山老林铁路旁边的桥隧工人。(赵威 李圣强)
![]() |
防护员白师父利用对讲机在安全联络。 (赵威 摄) |
![]() |
职工老刘和小张将冰块装入袋中。(赵威 摄) |
![]() |
职工们下山走在归途中。(赵威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