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85岁农村老党员省吃俭用积蓄30万元捐献村集体
18张存款单,30.5万元存款,无偿捐献给村集体。8月18日,有着66年党龄的85岁山东省乳山市农村老党员邵本道做出了这样一个重大决定。
“邵本道把攒了一辈子的30万块钱都捐了?”这一消息刚从乳山市夏村镇邵家村传开,村里的老百姓,有的震惊,有的感动,有的敬佩……是什么让他做出这样惊人的举动?他为什么要捐出几乎毕生的积蓄?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
带着对老人的无比崇敬和一连串问号,记者走近了邵本道。
对自己——近乎苛刻
在村党支部书记邵洪寿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村东北面的老房区,穿过一条碎石铺成的窄道,一座青石砖砌的百年老房出现在眼前。推开大门,干净的院落诉说着主人的勤劳。走进屋里才发现,老人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空荡的房间里,一张大土炕前,一个用了几十年的小柜子孤独地立在地上,土炕上空一盏15瓦的小灯泡,缺角的灶台上支着一口用了几十年的大黑锅。既没有电视,又没有风扇。两扇开着的窗子是老人在这炎热的天气里乘凉的唯一通道。
“这些钱都是我退休之后这些年,一分一分地攒下来的。”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末出生的邵本道过惯了“苦日子”,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省吃俭用,每天上山搂草烧火,少荤多素,一件旧衣服,一双旧拖鞋,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一直穿了十几年。在他的影响下,老伴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邵本道会过日子,这在我们村可是出了名的。过去家里一直是老式的木头门窗,今年实在没法用了,才换了。他省吃俭用,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现在一天只给自己定了3.5元的伙食费。”邵洪寿书记给我们这样介绍道。
在用电上,他也称得上四邻八村的“节电模范”。“他一年用不了1度电,总共三四毛钱,还不如电表自身耗的多!”电工胡书纪说,在邵本道家里,有电灯不舍得开,天不黑就躺下睡觉,晚上实在需要,就用他那个专为省电买来的太阳能手电筒;电风鼓不舍得用,靠嘴吹手扇,为的怕多花一度电费钱。
“当年在海阳上班时,食堂里第一顿炒的菜3毛钱,他嫌贵,第二顿只卖5分钱,他专拣这样的省钱菜吃。”说起这些,和他做了多年邻居的邵杰直摇头。如果说以前不舍得花钱是穷的把戏,如今生活好了,特别是1990年代补以后办了退休手续,拿上了退休金,邵本道还是一样节俭,对自己近乎苛刻。这几年,邻居邵杰有时候实在看不过眼,就做点好饭和他一起吃。
“我是过过苦日子的人,知道钱的来之不易。吃了、穿了也就没了,还不如攒下钱办点实事儿。”老人告诉记者,刚办退休时,自己每月的退休金也只有几十块钱。这几年,随着党和政府对他们越来越关心,退休金也涨到了3000多元。老人没有儿女,平时也没有大的花销,发的每一分钱他都攒下来,定期存起来,一张张存单都放进自己做的小木匣子里,谁也不让动。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老人竟然攒下了30多万。
“这30万元,是他从牙缝里一分一分省出来的,太不容易了!放在别人身上,就是不吃不喝也攒不出来!”在听到邵本道捐款的事情后,当年同在一个生产队干过活的党员邵明明自叹不如,“以前光觉得他小气。没想到,他对自己小气,对乡亲们却这样大方。”
对组织——无限忠诚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如下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做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1948年初,20岁的邵本道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回想起往事,老人依然记得。
1929年出生的邵本道家境贫寒,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8岁讨饭,13岁给人打长工,父母去世得早,靠吃“百家饭”长大,可谓是吃尽了旧社会的苦。不到18岁,他就到部队报名参军,要求扛枪打鬼子,部队嫌他个子小,没有要他。他并没有气馁,前前后后5次跑到部队软磨硬泡。1947年春天,19岁的邵本道终于如愿以偿当了兵。
“小时候想当兵,就是觉得共产党对老百姓好。解放后,翻身当了主人,吃得饱,穿得暖,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没有党,哪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老人告诉记者说。由于在部队表现突出,不怕牺牲,邵本道参军不到一年,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60多年里,当初的入党誓言时时鼓舞着邵本道,让他在艰苦的岁月里时时保持着共产党员勤俭节约、不怕吃苦的本色,始终一心向党,永远跟党走。
经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洗礼,邵本道在浴血奋战中渐渐成熟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跟随部队转战南方,加入剿匪行列,继续贡献着自己的青春。
1954年底,邵本道从部队复员,回村务农。他不邀功,不请功,无怨无悔地投入了农村生产,从未对党和政府提过任何要求。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他被安排到离村几十里地的大顶庙铁矿,那时没有机械设备,挖矿运石,全靠肩挑手推,天天吃住在工地,生产条件极差,他总是捡最苦、最累的活儿干。由于表现突出,他很快被任命为队长。
“邵本道最舍得遭罪了,不惜力、不偷懒,每天第一个起来,最后一个休息,干活很多人都赶不上他。”提及当年那段往事,比邵本道小7岁的村民邵洪连告诉记者。
后来,邵本道又到海阳滑石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烧窑,推土,卖石灰,什么脏活累活,他都抢在前头,一干就是20多年,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企业开始不景气,很多人没有活干,邵本道被安排在传达室看大门,他依然坚守岗位,从没计较过,也没有怨言。
1985年7月,企业倒闭后,邵本道重新回村务农,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开辟了自己的新“事业”——开荒种田。那时村里口粮地少,粮食产量低,邵本道就到处去开荒,东山三分,西山两分……邵家村的山角旮旯里,随处都可以看到邵本道的身影。正是凭着这股子不怕吃苦的劲儿,一锨一镢的刨,一块地一块地的整,他硬是在荒坡、荒山上开出了十多亩的地。提到这件事,如今种着他开荒地的胡英杰说,这些地都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道远偏僻还难走,最远的有十多里,得翻两座山,走一上午。
“我20岁的时候就入党,可以说,这些年,是党和人民养育了我,我是党和人民的儿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党和政府对我的照顾,我也活不到这个年纪。我这一辈子就是跟着共产党走!”谈及今天的幸福生活,老人满怀感恩地告诉记者。
对人民——大度慷慨
8月18日,天刚亮,邵本道手捧一叠银行存单来到村党支部书记邵洪寿家里。“这几天我思来想去,想着把我这些年攒下的钱都捐给村里,你看看能给村里办点什么实事儿,给乡亲们行个方便。”听到邵本道开门见山的朴实话语,邵洪寿觉得有些震惊。在邵洪寿的眼里,这个年纪一大把的老人一直都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对自己“抠”的很,这次怎么出手这么大方?
接过老人手中的存单,邵洪寿再一次震惊了。1万、2万、3万……18张存单加起来足足有30.5万元。这些钱真的要全部都捐给村里吗?得到老人的肯定答复后,邵洪寿的眼眶湿润了:“我从没想过,老人平时省吃俭用,从牙缝里一分一分攒下的钱,就这样全部都捐给了村里。这些钱来的太不容易了,老人的做法太让我感动了。”
邵洪寿告诉记者,老人多年来一直支持村里的各项建设事业。从企业回村后,他发现村里山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影响群众上山种庄稼。他一人推着小车,扛着锨镢,平山填土,无偿为村里修了好几条山路。当时书记找到他,说要给点奖励,他连连摆手:“我是党员,做这点事是应该的。”
2011年,乳山遭遇百年不遇的7.25水灾,邵家穿村河两边农户水淹达1米多,群众受灾严重。为防止灾情再次发生,村党支部决定将河道里阻挡泄洪的树木杂草全部清理,年事已高的邵本道也没闲得住,拿来自家镰刀,主动帮助支部割掉河道里的青草,一直割了100多米,全村人没有不佩服的。
“前些年,厂子倒闭了,我吃不上穿不上,都是党和政府照顾我,让我吃‘五保’,这才解决了我的生活困难。村里修自来水的时候,我家住在高坡上,挖掘机进不去,书记找了几个小伙子帮我挖管槽,铺水管,让我吃上了自来水。这几年,我老了,村里可怜我没有儿女照顾,专门派人照顾我的生活。党和政府对我这么好,我也不能忘本。今年春天老伴去世了,这些年攒的钱对我来说就更没用了,不如早早地拿出来,给乡亲们行个方便。在我有生之年,看到这些钱能给乡亲们用上,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老人说。
8月20日,邵家村健身文化广场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两台挖掘机和一辆工程车正紧锣密鼓进行施工,1200平米的广场基础工程基本完工。村支部书记邵洪寿告诉记者:“这个广场从昨天开始动工,预计8月底能完工,9月份我们邵家村老百姓就能在这个大广场上跳舞健身了!”
为了弘扬邵本道老人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据老人意愿,经邵家村党员、村民代表和“两委”成员研究,村里决定利用老人捐献的钱建一个健身广场,村里再配套一部分资金购买健身器材、安装路灯,供村民运动、娱乐、休闲,为老年人提供活动的场所,并把广场命名为“本道广场”,让世世代代的村民都记得老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
采访结束前,老人告诉记者,以后还会继续攒钱,继续捐献,支持村里的各项建设。(山东乳山市委组织部供稿)
来源:人民网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