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人物 政坛名流   基层人物   风云人物   感动人物  

北京阅读季"十大读书人物" 卢桂兰:读书改变人生

   

2013年夏,卢桂兰手捧她主笔的《柏崖厂村志》在自家书柜前。

卢桂兰现在还保留着初二时写的第一本日记,绿色的封皮,巴掌大小,稚嫩的笔迹。那时的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卢桂兰的老家在东北,辽宁与内蒙古交界的建平县奎德素镇。如果不是读书,她也许和镇上大多数人命运相似,守着自家的土地,做一名普通的农妇。而现在,她的身份是诗人、作家、修志专家,还在北京拥有一家自己的文化公司。她不无感慨地写下这样的文字:“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她的启蒙书是文学刊物《少年文艺》,还是从初中好朋友那里借的。“她爸爸是小学老师,家里订有《少年文艺》,我第一次看到课本以外的书,觉得有趣极了,从此便经常找朋友借来看。”高中时看《青年作家》、《青年文学》和《奔流》等文学杂志,也是找邻居借。“农村读书的条件很有限,一开始我只能借别人的书看。”

读书的环境一直不好,她在家排行老大,农活家务活都要她来做。小桂兰干活时还看书,常常耽误了农活遭到父母的责骂。“有一次做玉米饼,我就在灶台边一边烧火一边看书。一不留神,火灭了,锅上贴的一圈玉米饼全都掉到锅里,好好的饼被煮成了粥。妈妈拎起我一边踢我的屁股一边骂:‘让你不好好干活,让你不好好干活!’”

本来就内向的她,从那以后读书也只能躲到西屋去读。有一回看《基督山伯爵》,她被主人公康泰斯受到陷害的悲惨境遇所感染,一个人在西屋哭。家里人这时却喊她去东屋吃饭,饭桌上她还是忍不住吧嗒吧嗒地掉眼泪。父亲一拍桌子,把筷子狠狠地一摔,又把卢桂兰骂了一通。

卢桂兰回忆起这些读书的往事,神色不由得黯然:“虽然并不埋怨爸妈,普通农村家庭不都是这样吗,可我就是爱看书,像着了迷一样,条件再艰苦,我都要看。”

人生似乎总在开玩笑,好不容易考进了鞍山师范学院,卢桂兰却读了个纯理工专业,学机械。“当年选专业时,因为爸爸在镇上搞机械,为了以后能有个好工作,所以就选了机械系。”在大学里,她既要坚持学习“看了就头疼的数学、物理”,也没忘跑到图书馆“恶补”她喜欢的文学书。

“当时图书馆里的世界名著,我几乎都看过,《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忏悔录》什么的,我都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图书馆的老师还说,你借的这些书,机械系的人都不看。”说到这里,她骄傲地提到当年看的《百年孤独》,“(上世纪)80年代在我们那儿,哪有人看这书啊。可是现在,这书都成了畅销的经典作品呢,我读书的品位还是有点超前意识的。”

毕业分配工作,她回到家乡县城一个偏远的镇上中学教英语,又回到少年时缺书看的境遇,没有图书馆,也没有足够的报章杂志。但她还是不愿放弃读书,一到周六就坐两三个小时的车到县城。为了省钱,晚上她住在小旅馆,两天都泡在县城图书馆里,周日下午再坐车回镇里,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

卢桂兰的读书笔记写了一摞摞,到现在还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她家的书柜里。她清楚地记得自己从初中到高中语文老师的名字,也记得那些改变自己命运的书籍们,李燕杰《塑造美的心灵》奠定她积极向上的品格,《基督山伯爵》康泰斯坚韧的意志鼓舞她的精神,张海迪的“拼搏”更是被她写进了日记里反复诵念……

她略显羞涩地提起儿时口吃的毛病,特别感谢书这个“好朋友”、“好医生”。因为口吃和内向,卢桂兰在书里找到了全新的世界,“都德不是说过吗,‘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坎坷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高中时,卢桂兰受到书中励志精神的鼓舞,一个人偷偷跑到学校的后山,一遍遍大声地诵读那些经典的篇章,硬是自己把口吃治好了。

在中学教书两年后,一次笔会的机会她得以来到北京,找了一个抄写员的工作。“当时也算是下了很大决心,离开了稳定的工作。”抄写员的工作并不如意,但是至少让她“开始从事文字工作”。后来,她换过几份工作。现在的卢桂兰,在北京做村志,独立主笔的《柏崖厂村志》已经试印出样。

人生已近半百,卢桂兰的头发依旧乌黑浓密,眼神明亮,一身棉麻质地黑白色的衣服飘逸淡雅,文人气质十足。在她丰台南庭新苑的家中,她拿起桌上一本打印成册的“书”,多年来创作的诗歌整理后已经结集,并打算出版。她滔滔不绝地讲起最近看过的诗、才捐给社区的书、正准备写的下一个村志……改变她人生的书,始终是她不离不弃的伙伴、知音与明灯。(实习记者 李夏至)

记者手记

读书人物重文轻理

走进第三届北京阅读季“十大读书人物”候选人的读书故事,发现各个年龄段读者的阅读书目区别明显,多位离退休候选人提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励志读物。而在年轻一代候选人的身上,他们的阅读书目除了中外经典名著外,还特别提到一些畅销书。

但记者也注意到,候选人阅读有实用化倾向和功利化色彩。不少老人的阅读,更多集中在养生、健身类读物;中青年人更多局限于本专业以内的专业书籍,还没有达到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的“要读点‘无用书’”的境界。此外,候选人的阅读范围也有某些局限,往往偏重文学、历史、军事类书籍,很少有人对科学、社科等方面的书进行精读,而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国民阅读的某些缺陷。(路艳霞)

 

来源:北京日报  由中华人物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