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人物 政坛名流   基层人物   风云人物   感动人物  

驻守高山“防火哨”的老人

   

  早上6点不到,浙江省天台县南屏乡山头郑村村口就出现了一个身穿迷彩服的老人,只见他步履匆匆,手上提着保温罐、扩音喇叭,边走边与村民打着招呼。以前,他因担任乡老协常务副会长而让人熟知;现在,他却因站在全乡的一处制高点而引人“注目”。他就是南屏乡森林防火员,77岁的郑丙勤。

  寻找全乡的“防火眼”

  “防火值勤用不着那么早吧?”笔者问老郑。

  “你不知道,农民出门早,干过一阵再回家吃饭,所以我也要早些过去。”

  出了村口,老郑健步沿着村后的盘山公路前行。在一处公路的尽头,他转而爬上了一道道有点年头的台阶。笔者跟在老人后面,大约走了45分钟左右,终于来到了目的地——一座叫“瞭岗头”的山冈上。“这就是乡里的‘火情瞭望台’,站在这里,你看,四面八方都能看得到。”笔者站在老郑落脚点的大岩石上举目四望,果然视线辽阔,远山、村落尽收眼底。

  去年3月,老郑受乡政府的邀请担任了防火监督员。接过任务的第一天晚上,老郑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么多的自然村,都在山岙里,我就是只跑最北面的十几个自然村,从早到黑都忙不完。现在还要负责全乡防火监督,可怎么办?”老郑苦思冥想了整晚,头脑里突然浮现出小时候在乡里找矿时的情形。那年17岁的他跟随地质队跑遍了全乡的各个山头,对乡里的地形了如指掌。突然,他想到在老家后面有个“瞭岗头”,心想:要是在那里设个岗哨,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在乡里的支持下,老郑在“瞭岗头”的山冈上设立“火情瞭望台”——有了这个瞭望台,南屏防火区域一览无余,该乡90%的村庄、80%的山林土地均在瞭望台的“防火眼”监测之下。

  “火情瞭望台”不怕简陋但求实用

  清明节这天,笔者跟着老郑去“站岗”。虽然一路上汗流浃背,但一登上“瞭岗头”,十来平方米的岩石上空无遮挡,山风肆无忌惮地袭来。“山上没有什么,就是风多!要是前个月过来,脸上的皮肤都会被吹裂开,说不准还会长冻疮!”老郑乐呵呵地说。

  虽为“火情瞭望台”,但“瞭岗头”的设施却简陋得近乎可怜。笔者看到,陪伴老郑的除了一把遮阳伞、扩音喇叭、装在塑料袋内的布坐垫,就只剩一个早上带来的保温罐了。老郑说,在山上也不需要更多的东西,反正也用不着,只要责任心强、视力好就行了。在山顶上放个扩音喇叭,能做什么用呢?老郑发现笔者盯着喇叭看,便笑了起来:“是不是觉得没啥用?等一下我告诉你!”不一会儿,“瞭岗头”东侧不远处长满茅草的坡地上,来了10几个扫墓者。他们摆放好祭品,似乎还想要点蜡烛。“不准使用明火!”这时,只听得老郑洪亮的声音在空旷的上空回荡,原来,是那扩音喇叭在发挥作用了。

  要做灵敏的防火“探测器”

  “友溪,甘塘坑那边有人在烧田坎,你快过去看看。”下午一点左右,“瞭岗头”斜对面的山岙冒出了缕缕黑烟,老郑翻开塑料文件夹,给防火员杨友溪打了电话。打完电话后,老郑又在巡查记录本上记下了当时的经过。笔者接过那个记录本,只见扉页上写着“高度警惕,严防山火,创平安乡”,字迹工整有力。老郑说:“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自己的工作目标。”笔者仔细逐页翻看着,发现什么时间打的电话、哪里发生火情、打给谁,上面都记得一清二楚。

  “以前防火盲点很多,很多森林火情是由当地群众和过路人员报告,加上护林员受地形制约,没办法对山林做到100%巡逻,野外火源很难管控。现在有火情,我第一时间就能发现。”老郑说,刚参加防火监督时,他只要发现有火情,便会马上打电话过去。后来,他发现有的烟雾只是出现在平地的田头,不会危及山林安全,便只做书面记录,不作报警处理。老郑说:“农村田头烧稻草很常见,有时一天有几十起,如果把它跟山林火患等同起来,那防火员就会很反感。”也正因为老郑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所以防火员对老郑都非常的信任。

  “我告诉你一件有趣的事。”老郑说,去年11月乡里的集市日,他遇到敏寮村一个村民,那村民跟他说:“乡政府里可能安装了电脑探测器。我在山脚刚点起火来烧柴草,谁晓得,他那边就已经知道了!”说的人很小心,老郑却听得乐开了花。因为那次正是他打电话给敏寮村防火员,才避免了一场可能引发的山火。

  每发现一起火情,老郑都要认真地记录下来。

(来源:人民政协网)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