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苑 艺苑集萃   文学名家   梨园名家   艺术名家   音乐歌舞   民间艺人  

尚建国《春审》:一部来自关于极地生存的哲学式文献

   

苗洪

 

 

摘要:这种关于平等的思考与探求的痕迹,在《春审》中的相关描绘比比皆是,并且最终升华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内在信念:郭东虽然失去了先前社会上大量的狐朋狗友,但在二队这个地方,他却交到了许多真心实意的朋友,这里面既有干警,也有犯人。特别是郭东与罗管教的交往,更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当初,是罗管教专程跑到江城农场总场狱政科,特意讨要了郭东这个烫手的山芋。郭东来到二队的第一天,罗管教就旗帜鲜明地力挺郭东,并在随后与二队的一把手曾指导员多次爆发激烈的冲突。也同样是这个罗管教,一直把郭东当作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在与郭东的接触过程中,罗管教火爆、着急、冲动的性格弱点,也慢慢得到了改善和进化。同样如此,郭东也从罗管教的身上,学到了善良、正直、真诚和和质朴的品格。饱受委屈和冤枉的愤青诗人郭东,在来到二队之初,面对十年的漫长刑期,他是悲痛的,更是迷惘的,他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前途在哪里?他甚至一度也曾经萌发过自杀的念头,幸亏他遇到了像罗管教、杨香玉、吴长征……等等这么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仍保有善良之心和仁爱之意的人们,郭东这才得以苦海修行,凤凰涅槃,重获新生。由此,郭东感觉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繁衍不断,就是因为,在这个民族的最底层,总是蕴含着一种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那就是善良的力量和仁爱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就会存续下去。

题记:极地(polar),在地球的南北两端(即南极和北极),纬度66.5以上,为长年白雪覆盖的地方。终年白雪覆盖大地,气温非常低,以致于几乎没有植物生长。极地最大的特征就在昼夜长短随四季的变化而改变;冬天时在极地几乎看不到太阳,称为极夜;而夏天时就算到了午夜,太阳则还是在地平线上,不会下山,称为极昼。当冰封的海面的温度在可怕的零下50度徘徊的时候,冰面下的水中世界也是寒冷刺骨。冻结的海是无穷尽的世界,冰层下是一个阴森奇妙的静止空间,无论是生活在陆地还是水中的动物,海水结冰对于它们都是极大的考验。

维德尔海豹整个冬天都只能呆在冰面下的海水里。维德尔海豹是著名的潜水专家,能深入到海中四五百米的深处觅食。但是即使潜水时间再长也需要呼吸,海水中虽然躲过了冰面上肆虐的暴风雪,但是冰面上提供呼吸的冰洞,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下却很容易被冻结,整个冬天,它只有不停地一次又一次地游上来,拼命用自己的牙齿刮擦掉呼吸口冻结的海冰。它们的牙齿被磨出了血,磨损的很厉害,以至于不能捕猎,甚至于不能进食,因此,原本有20多年寿命的维德尔海豹有很多在10几岁时就死掉了,这是个残酷的冬天,却也是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一》《春审》被作者自己称为是人类极端环境之下的生存白皮书

我有幸结识北京著名作家尚建国,恰巧是在他长达六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春审》出版前夕。尽管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拜读《春审》的书稿全部,但是通过与尚建国的对话与交流,已经摸清该部作品的大致脉络及其文学主题。或许,书名《春审》给人的感觉既简单又直接——春天的审判。如果将春天的大地当做审判的法庭,那么你,我,他包括我们生存在这一时代及其空间的任何一个人都将是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身份。人性在这种交错纵横的角色变换与更替中,陷入的困境无疑是一个似乎是永不休止的循环。我们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与求证中寻找着人性的支点及其人文主义的精神支点与交汇。而当我们回首这一系列充满审判与被审判的焦虑与恐惧的过程时才突然发现,恰恰是我们自己主宰并导演了自己的人生过程及命运。轮回的报应实际上只不过是人类自己为自己宿命建立的一个被神话的概念及理由而已。

与此同时,在这么一场撕裂灵魂,撕裂意志,撕裂信仰的过程中,其实真正体现的是一个关于自我获得新生的体验过程。当残酷的拷打进行在一片电警棍哧哧啦啦的蓝色光焰里,那种惨叫和哀求,已经不像是人类正常的声音了,而更像是哑了喉咙的马嘶虫鸣,让人听了,肠胃绞动,心头颤栗,惊恐不已。故事的主人公郭东本能地伸出手,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可他却不敢那样做。因为他可以屏蔽自己的听觉,然而却无法屏蔽那个已经先入为主的恐惧感及其恐怖的记忆。或许这种对于残酷的逃避心理的产生是一个本能的行为机制,然而,我们却必须面对,宛如维德尔海豹面对极地残酷的生存环境那样顽强而又无奈的面对。这种面对构成了尚建国文学主题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元素。当荒诞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方针及其文学思考竞相成为刘震云,麦家等人的明确与鲜明的创作特征与创作标签时,尚建国却毅然作出了回归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方针本质的道路。这种强烈而鲜明的现实主义批判态度,不仅仅是单纯指向社会现实,也指向人类自身精神及其觉悟思考的内部页面。

我们很久没有在遮蔽幽默与荒诞的情感中体验那个真正意义的残酷人生及其残酷的人性交流了。或许,我们将荒诞与魔幻回归客观,才是当今世界文学创作的本质。这种拷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代表着审判者对审判对象的公正惩罚,可是,生命的尊严在这里却遭遇到最为残酷的诋毁与贬低,否定。这种残酷的诋毁与贬低,否定,却又合乎逻辑的吻合着人类社会关于社会契约与社会秩序维持的动机。生命的尊严连同生命的本质被迫屈服于人类自己铸就的肉体与灵魂的枷锁。这种由生命,灵魂,道德,价值,社会公约组合而成的链条,实际上是加剧了人类本身对生命与秩序的庄严思考。人类必须为秩序的存在与延续付出生命的代价,乃至扭曲的精神思考的事实被迫成为任何一个作家都不能忽略的视角。而尚建国就是带着这种庄严与荒诞,秩序与无序之间的辩证思考完成了《春审》的主题构建。

《二》关于《春审》的忏悔意识

尚建国的《春审》实际上基本就是一个诞生于现代社会现实的忏悔录。为人性而忏悔是尚建国文学创作的最高价值的体现。的由于得罪权贵,招来株连,愤青诗人郭东在历经了公、检、法、司的流水线之后,也就是在两年后的一个春天,被送到了流水线的最后一道工序上。郭东此后将会在这里度过他余下的十年刑期。

江城农场二分场二中队,是一座从事农业生产的监狱。这是一个独特而严酷的生态系统,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那么,命运一落千丈、且又是饱受委屈和冤枉的郭东,又该如何在二队这个地方苦熬岁月呢?

因为如此,未婚妻刘亚岚跑到美国去了;因为如此早年的众多朋友们分道扬镳了;因为如此自己的家庭也瓦解了。因为如此爱情、友情、亲情,全都支离破碎了。
然而,郭东却在二队这个羊狼相混、人鬼杂居的地方,借助着文化的强大力量,开始了渡人渡己的崭新的生命历程。实际上这个新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变相忏悔变相反思的过程及结果。郭东必然是一个现代忏悔意识的代言人,因为在这八年的时光里,郭东将自己审过来,审过去的,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郭东觉得他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国者。他恋土恋乡,主动放弃了移民美国的大好机会。为此,他的未婚妻刘亚岚总是讥讽他,说他坐牢活该。无疑以上几个方面的种种迹象都表明,他是一个活着忏悔边缘的诗人。他是一个诗人,但是,他首先是一个平民。这种平民的本质实际上他在监狱的残酷环境中迎来了来自平民阶层中最原始与最朴实的信任与融洽。

卢梭《忏悔录》其实就是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它首先使我们感到可贵的是,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总之,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而尚建国为了在作品中构建一个忏悔的环境,让郭东在这里认识了罗管教、杨香玉、曾指导员、彭队长、陈放、朱芳、吴长征、罗十一、花裤子、胡奇志、张崔嵬等小人物,一群既是审判者也是被审判者的小人物。监狱使一切荣耀及地位化为乌有,平民的本质在这里被得以体现。但是,他们却又不是一般的平民。因为,在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里,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像维德尔海豹那样,整个冬天,它只有不停地一次又一次地游上来,拼命用自己的牙齿刮擦掉呼吸口冻结的海冰。它们的牙齿被磨出了血,磨损的很厉害,以至于不能捕猎,甚至于不能进食,因此,原本有20多年寿命的维德尔海豹有很多在10几岁时就死掉了,这是个残酷的冬天,却也是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据资料显示,由于作者的经历,他有条件在这部自传里展示一个平民的世界,使我们看到十八世纪的女仆、听差、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以及卢梭自己的平民家族:钟表匠、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把这样多的平民形象带进十八世纪文学,在卢梭之前只有勒•萨日。但勒•萨日在《吉尔•布拉斯》中往往只是把这些人物当做不断蔓延的故事情节的一部分,限于描写他们的外部形象。

卢梭在《忏悔录》中则完全不同,他所注重的是这些平民人物的思想感情、品质、人格和性格特点,虽然《忏悔录》对这些人物的形貌的描写是很不充分的,但却足以使读者了解十八世纪这个阶层的精神状况、道德水平、爱好与兴趣、愿望与追求。在这里,卢梭致力于发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

卢梭把他平民家庭中那亲切宁静的柔情描写得如此出乎意料的动人,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像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他笔下的农民都是一些朴实的形象,特别是那个冒着被税吏发现后就会被逼得破产的拿出丰盛食物款待他的农民,表现了多么高贵的慷慨;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此外,还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乐师勒•麦特尔、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的”玛丽永,他们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也都发散出了清新的气息,使卢梭对他们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记忆。 而无独有偶,尚建国的《春审》也在作品中突出了卢梭的某种温情的意境——并且是一开始,就展现了卢梭笔下的这种人格高尚的人物并且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在郭东看来,那位年轻的女警宛若废墟或旷野里一朵艳丽而娇美的鲜花。这样的鲜花,竟然绽放在监狱这个地方,郭东觉得不可思议,同时,也觉得自己眼花缭乱了,魂飞魄散了。

所以,郭东才会那么放纵,那么贪婪,那么冲动,居然一下子就决堤了,就喷发和飙射了。

对郭东来说,这也是他此生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

要不是迫于自己的囚徒身份和对方女警的身份,郭东也许会走上前去,跟那位美艳的女警打一声招呼,送上一句问候。

可是,眼下的处境,他也只能是在心里翻江倒海,行动上却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有任何的造次之举。

郭东的忏悔应该是极其深刻的,包括对于他在美国成长的儿子,在尚建国的作品当中,赋予与满足了郭东作为忏悔者的所有的多项的条件——尤其是在8年的时间中,看望儿子的那条土路,几乎被这二位探监的老人踩塌了,踏烂了。这件事情对二位老人来说,打击是巨大,是沉重的,是铺天盖地的。二位老人瞬间衰老了好几十岁,而郭东的父亲,竟是始终也没有等到儿子出狱的那天,就不幸离开人世了。

《三》《春审》关于人类不平等的探索与思考

《春审》通过一个中国式的审判,可能思考了更多的东西,甚至包括许多主流思想,主旋律方面的思考。尚建国曾经自己也多次表示,这种来自春天的审判,除了审判了人性及其某种意义的道德负面之外,还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那里受到关于平等,公正,自由的启发。我们从作品连续不断的关于人性,道德,良心的思考中,看到作者求证与探索人类社会平等的愿望。

卢梭在他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假想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前曾生活在自然状态中:那时的人类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家庭生活,没有住宅,没有财产,人没有互相攻击和掠夺的本性,只有怜悯他人和自我保存的天然感情;人的各种机能(诸如理性、语言、观念)、欲望和情感(尤其是爱慕、虚荣、贪婪)都处于低级阶段,不存在精神的、政治的不平等。但是人有独特的异于禽兽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共同劳动、家庭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使人的潜在机能被激发起来,导致社会状态的出现。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基础,农业和冶金术的发明是导致这一巨大变革的决定性原因。从此人类产生了许多新的欲望和偏见,道德急剧堕落,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出现了,人类落入了可怕的战争状态。于是富人哄骗穷人订立社会契约,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起源的,它们保护富人欺压穷人,这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一阶段。订立了契约就需要有保障其实施的强力机构,权力的设立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二阶段,它确立强者和弱者的区别。

作品中的郭东在尚建国的作品当中,实际上是一个被还原到某种原始意义的人物。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家庭生活,没有住宅,没有财产,人可以没有互相攻击和掠夺的本性,只有怜悯他人和自我保存的天然感情;人的各种机能(诸如理性、语言、观念)、欲望和情感(尤其是爱慕、虚荣、贪婪)都处于低级阶段,不存在精神的、政治的不平等。但是人有独特的异于禽兽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共同劳动、家庭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使人的潜在机能被激发起来,导致社会状态的出现。在这种关于原始意义的还原中,关于人类平等的问题被再一次被我们所关注。而尚建国作品的启蒙意义就在于此。物欲在当代社会的横流,在作品中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思想蜕化的特征。而这种具有特别重要启蒙意义的批判思想,既交织着作家对哲学及其理性回归社会的强烈愿望。在一个被称为监狱的地方,实际上许多关于人类自身的道德,秩序问题都被迫得以重新审视。与此同时,作品还比较集中的展示了卢梭笔下的那种情形——但是,这个野蛮人要想知道文明人这么辛勤工作用心何在,他的头脑就得拥有关于权势和声望的概念,就应该知道有一种人很看重世界上其他人的意见,这种人自己的幸福和满足不是由自身的感觉来证明,而是由别人来证明。实际上,造成所有这些差别的真正原因就在于:野蛮人为自己活着,而社会中的人永远是身不由己,只会按别人的意见生活,也就是说,只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虽然我们不乏漂亮的道德说教,但怎么会由于这种性情而对善与恶的问题变得如此冷漠呢?为什么随着一切都趋于表面化,荣誉、友谊、美德,常常甚至还有邪恶本身,统统变得虚伪造作,而我们却终于从中找到了自我夸耀的秘诀呢?总而言之,我们为什么老是问别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从不扪心自问:人类已经创造了这么丰富的哲学思想、人道精神和文明成果,制订了这么高尚的道德准则,可我们却只有一副徒有其名的骗人外表,再就是那些没有美德的荣誉、没有智慧的理性、没有幸福的欢乐 。

这种关于平等的思考与探求的痕迹,在《春审》中的相关描绘比比皆是,并且最终升华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内在信念:郭东虽然失去了先前社会上大量的狐朋狗友,但在二队这个地方,他却交到了许多真心实意的朋友,这里面既有干警,也有犯人。特别是郭东与罗管教的交往,更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当初,是罗管教专程跑到江城农场总场狱政科,特意讨要了郭东这个烫手的山芋。郭东来到二队的第一天,罗管教就旗帜鲜明地力挺郭东,并在随后与二队的一把手曾指导员多次爆发激烈的冲突。也同样是这个罗管教,一直把郭东当作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在与郭东的接触过程中,罗管教火爆、着急、冲动的性格弱点,也慢慢得到了改善和进化。同样如此,郭东也从罗管教的身上,学到了善良、正直、真诚和和质朴的品格。

在亲情方面,因为郭东的坐牢,特别是郭东的假释一再受挫,遂导致了郭父的英年早逝,监狱方面特许罗管教带着郭东回家奔丧。在为父亲送葬时,郭东几度哭昏过去。郭母多年来一直泡在泪水里,几乎把一双眼睛哭瞎。郭东的弟弟郭西,为了救哥哥出狱,曾好几次推迟婚期。郭东在二队的八年时光里,三次为他的女儿郭吟竹大放悲声……

错把刑期当学期,误将牢房作书房。

对郭东来说,二队这个令他又爱又恨的地方,是一座大熔炉?还是一所大学校?抑或是一个大染缸?

饱受委屈和冤枉的愤青诗人郭东,在来到二队之初,面对十年的漫长刑期,他是悲痛的,更是迷惘的,他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前途在哪里?他甚至一度也曾经萌发过自杀的念头,幸亏他遇到了像罗管教、杨香玉、吴长征……等等这么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仍保有善良之心和仁爱之意的人们,郭东这才得以苦海修行,凤凰涅槃,重获新生。由此,郭东感觉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繁衍不断,就是因为,在这个民族的最底层,总是蕴含着一种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那就是善良的力量和仁爱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就会存续下去。

《四》尚建国作品关于异化劳动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春审》,作品所表达与思考的哲学层面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荣誉、友谊、美德,常常甚至还有邪恶本身等截面的深刻探讨,并且借助监狱犯人劳动几乎是零报酬的现象探讨了劳动异化的实质性问题。这种牵扯到劳动力,劳动报酬,劳动关系的系列过程,在中国监狱被称为劳动教养。实际上,这种关于劳动异化的思考在中国已经称为历史及记忆。因为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劳动教养制度正式废止;同时,对正在被执行劳动教养的人员,解除劳动教养。

马克思用来表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重要概念。异化本来含义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变成奴役和支配人的、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马克思指出这种异化劳动的表现是:第一,劳动者同它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者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或劳动的自我异化;第三,劳动者同自己的类生活即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其中,劳动的自我异化是根本的。产品的异化根源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产品和劳动的异化造成人同自己的本质异化,进而又造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异化最初产生于人类的自发分工,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还有矛盾,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末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在私有制形成以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异化劳动导致并加深了私有制,私有制又反过来强化了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和加深了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这个最后的,也是最发达的私有制社会里,异化劳动达到了顶峰。所以,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对抗形式,才能消灭异化劳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 中国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在 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中,异化除表达上述思想外,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卢梭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能转让,除非在社会契约中放弃这种权利和自由,转让给代表他们的国家。卢梭的这种态度,表明了他要求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意向。卢梭还揭露了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变成异己东西的事实。他曾在《爱弥儿》中指出,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等等。这样,他就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两重关系上,深化了异化概念的内涵。卢梭在异化思想上的推进,终于成为向德国古典哲学异化理论过渡的桥梁。

劳动教养指的是一种所谓“劳动、教育和培养”的制度,简称劳教。劳动教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苏联引进的,但和苏联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全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独有的劳动改造和劳动教养两种不同制度。从法律上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始于1957年,它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刑罚,而是法律及行政法规规定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无须经法院对疑犯进行审讯定罪,即可将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最高期限为四年的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劳动教养制度正式废止;同时,对正在被执行劳动教养的人员,解除劳动教养。

《五》关于尚建国作品中的协调与超越思想的分析。这种协调与超越体现于郭东在监狱这一特殊环境中的身份更新及其精神更新等方面。实际上,尚建国一再强调着这种又坐牢所形成的自卑心理背后所隐藏的激情及重生的强烈愿望。另外,尚建国还通过一个具有特别重要政府意志及意义的代表人物揭示着这种关系:略稍停顿了片刻,罗管教那冷若冰霜的脸上突然堆起一片生机勃勃的笑容,像是遇到了什么大喜事一样:

“另外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今天我们二中队新进了十几个犯人。正所谓铁打的监狱,流水的犯人。大家的刑期是有限的,迟早都会重新回归社会。来的来,走的走,很正常嘛。吐故纳新嘛。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今天的这一批新犯当中,有一个很特殊的人物,那就是郭东。郭东这个人嘛,是我们江城农场自建场以来学历最高的。人家可是名牌大学出来的研究生噢。不仅如此,郭东还是一个大诗人。苏东坡,大家应该知道吧,那是宋代的大诗人。而郭东呢,也可以说是当今的苏东坡……”“法律无情,改造有情。像郭东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只要他改造好了,那还是国家有用的人才!”

《自卑与超越》以“自卑情结”为线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思想。书中不仅涉及到人为什么活着,心灵与肉体的关系,自卑感和优越感,家庭和学校对人的影响,而且还论及了早期记忆,梦,犯罪及爱情、婚姻等内容。他在书中着重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它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

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占有很大份量。他认为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一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优越感是每个人在一种内驱力的策动下力求达到的最终目标,它因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而不同。在书中,他还论述了家庭和学校对个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由生物学的本能力量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的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与补偿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愈来愈多受它影响的人认为,阿德勒对心理学的贡献超过了弗洛伊德。不仅如此,阿德勒理论的社会意义也颇为深刻,心理学家墨菲指出:“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正是从这种垂直关怀里诞生了三维的民族,它要竭力从二维的平面中挣扎而出,向天空无限升华。这是传统基督教国家所具有的精神特性。“巴别塔计划”表达了向上超越的传统。在大地和天空之间,信念的天梯在坚持不懈地爬升。

这种平面延展的二维格局,就是迷宫诞生的原因。后期扩张的住宅,超出了预谋的规划,俨然是畸形生长的肿瘤,制造着剧烈的迷宫效应,把居者变成迷失价值方向的老鼠,而且没有任何向第三维突围的企图。狭窄的巷子、错乱的走廊、光线黯淡的门道、杂乱无章的院落,人民在其间行走,维持着最低限度的生存,即便在人口剧增的年代,他们也毫无怨言。人民匍匐在大地,互相密切地搡挤着,为皇帝的秩序护航。

中国学者赵林所说的中国人那种高度协调的实用精神和西方社会的超越的浪漫精神。实际上有些人更喜欢的是西方的那种超越之浪漫精神,虽然这些人并不喜欢哥特式建筑那种压抑的近乎变态的灵魂剥离,但是他们觉得他们在现世中需要寻求一种彼岸精神,给自己一个永远的敬畏和上帝。对中西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西方:浪漫的超越精神,以苏格拉底为代表;中国:现实的协调精神,以孔子为代表。

由于这两种迥然而异的贤哲思维路向的影响,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人文主义色彩强烈的稳定而朴素的世俗文化和修养有素的内在道德生活及因循受旧的历史惰性;在西方社会中则出现了长期在精神和物质两端来回否定的永恒躁动和异化现象,混杂着希望与失望、迷狂与焦虑的不屈不挠的宗教式理想,以及不断更新和疯狂旋转的社会历史面貌。

而尚建国作品中的协调与超越思想的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的细节描述方面——因为郭东的坐牢,特别是郭东的假释一再受挫,遂导致了郭父的英年早逝,监狱方面特许罗管教带着郭东回家奔丧。在为父亲送葬时,郭东几度哭昏过去。郭母多年来一直泡在泪水里,几乎把一双眼睛哭瞎。郭东的弟弟郭西,为了救哥哥出狱,曾好几次推迟婚期。郭东在二队的八年时光里,三次为他的女儿郭吟竹大放悲声……

《六》关于尚建国作品中的自由辩证关系。尚建国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始终如一所保持的一个文学主张就是,试图使用哲学的层面去解释文学,解释人物,解释道德观念及其道德规范。他认为通过哲学的分析手段,更容易使读者清晰的了解文学创作的特性,文学艺术的总之及其文学作品的主题。尚建国在作品当中构建了一个具有辩证关系的哲学认知场所及其关于自由的辩证对话——由于两个女干警的出现,特别是那个李成荫的老婆李会计的搅局,遂让森严恐怖的操场上的主题,出现了戏剧般的变化。无休无止的殴打与惨叫停下来了,取而代之的是,罗管教那洋溢着激情的训话:

“……今天我们二中队的监号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我们成功地从狗洞里抓获了脱逃分子田学习。等待他的,将是法律严厉的制裁。虽然他只逃脱了几天的时间,我估计,法院至少会给他加刑半年。用几天的自由,换取半年的加刑。大家说一说,这值得吗?当然啦,还有那个谢非洲,目前还脱逃在外,还没有抓回来。我相信,用不了几天,我们一定能将谢非洲抓回来。”

《论自由》认为公民自由所应当包括的三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和讨论的自由,即在科学、道德、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上,人民有形成、阐述和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思想自由,通常也称为思想自由权。英国历史学家伯里在其名著《思想自由史》一书中称:希腊人之所以使我们永远铭感难忘,乃是因为他们最初发现了“思想自由”。“思想自由”作为一项概念的提出则始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关于思想自由的概念,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述。笔者认为思想自由是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讨论自由是以语言、文字、音像、电子、艺术或其他形式表达意见、寻求信息、接受观念、传播思想的自由。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组织的演进、科学技术的提高,都离不开言论的自由传播和广泛交流。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与讨论自由密不可分。因此,人们通常把讨论自由称为“第一权利”、“人类最重要的、潜力巨大的、活动的资源”。而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关系可谓紧密。

《论自由》认为,对于各种思想的自由探索和自由讨论,是保证科学和艺术获得发展的首要前提。凡有这种自由的时代,必是学术昌明、艺术辉煌的时代。凡压制这种自由的时代,必是思想和艺术死气沉沉、愚昧黑暗的时代。真理只能在自由探讨中才能被发现。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民族思想界一时居统治地位的观点,并不能因此而被认为即是真理的观点。尽管思想自由不应该受到控制,但现实告诉我们,控制思想绝非不可能。关于人的思想不可能被控制因而不可能不自由也并非事实。第一,国家权力可以通过干涉或剥夺人们的表达自由而变相限制或剥夺人民的思想自由。因为,国家权力无法干涉人们的内心思考,但却可以干涉人们思想的表达,而没有思想的交流、信息的传播,人们就会失去信息源、失去观念的碰撞和不断完善而无从思想或正确地思想,人们的思想就会逐渐的枯萎甚至死亡,思想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第二,国家权力可以通过剥夺人们的信息自由或向人民灌输错误甚至有害的信息、理论而引诱或逼迫人民错误地思想。现实中,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被侵犯往往是间接的,政府或个人总是通过侵犯公民的其他权利达到侵害公民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目的,因而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实现对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保护。

——用几天的自由,换取半年的加刑。很明显,就是这么极其简单扼要的一句话就道出了关于自由的辩证关系。

《七》《春审》关于政府的中国式话语展示。中国监狱在教育犯人的实际过程中,还发明创造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创的关键词——这就是当犯人需要向警察申请报告时,普遍都会使用一句话作为请示报告的开始语“报告政府”。实际上,这句极其平常的话语,却隐藏着极大的荒诞,幽默或者说某种辛酸的意味。当然,警察帽徽上的国徽图形可以说代表了警察身份的某种象征。但是,当个别警察以权谋私或者说公报私仇的时候,就无形间扩展了政府与犯人的对立面。

英国约翰•洛克(John Locke)于1690年出版了他的政治著作《政府论》,其汇集了洛克的主要政治哲学思想,不仅使洛克成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对于后世的现实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集中驳斥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君权神授说和王位世袭论,下篇系统地阐述了公民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目的。全书出色完成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辩护的任务,对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洛克指出,另外,假如一些人同时具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那么将对人们的弱点形成极大的诱惑,以致他们动不动就想攫取权力,使他们自己不需要服从他们制定的法律,而在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时候,使法律有利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这样他们就有了和社会的其他成员迥然不同的利益,从而违背了社会的目的也违背了政府的目的。

所以,在组织比较完善的国家,全体人的福利都应得到应有的关注,具有立法权的这些人定期集会,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他们或者同其他人联合,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出来以后,他们又重新解散,自己也受他们制定的法律的约束。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和切身的约束,在制定法律的时候能够使他们注意为公众谋福利。

可是,因为那些一时或在短期内制定的法律,长期持续有效,需要不断得到执行和注意,所以需要一个持续不断存在的权力,负责执行被制定的并继续有效的法律。因此,立法权和执法权通常是分立的。

每个国家还有另一种可以被称为自然权力的权力。它相似于人们加入社会以前每个人根据自然而具有的权力。因为在一个国家里,就其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而言,尽管他们是不同的个人,并因此为社会的法律所统治,然而,就他们与其他的人类的关系而言,他们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与其他的人类处于同一种自然状态之中,就像它的每个成员在加入社会以前一样。所以,社会的每一成员与他之外的其他人之间的纠纷,是通过公众进行解决的。造成他们全体中的任何一员的损害,都会使全体同要求赔偿有关。因此,从这个社会与其他所有国家或该社会以外的人们的关系方面考虑,整个社会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一个整体。

所以,这里有一种权力,倘若同意的话,可以称之为对外权,包括战争与和平、联合与结盟,以及同国外的任何人士或社会进行任何事务的权力。只要能够理解这些,名称对我来讲是无所谓的。

执行权和对外权,虽然这两种权力本身确有区别,但是它们几乎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前者包括社会内部对其所有成员执行该社会的国内法,对外处理有关公共安全和利益的事务则是后者所指,所有可能得到的利益或受到的损害都包括在内。比起执行权来,虽然这种对外权力是否行使适当,对于国家有重大影响,然而它远不能为原来规定的、持续有效的成文法的指导,因此有必要让掌控这种权力的人们根据其长远的考虑,为了谋取公共福利来行使该权力。

至于有关臣民彼此之间的关系的法律,因为指导他们的行动是它们的目的,所以可以预先制定。然而,对于外国人应该如何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以及计划和兴趣的变化,这就取决于拥有这种权力的人们的谋略,依靠他们的才能为国家谋利益。虽然任何一个社会的执行权和对外权本身确是有区别的,但是就像我所说的那样,很难将它们分开并让它们掌握在不同人的手中。

从我们所展示的英国约翰•洛克关于政府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由“报告政府”话语模式所折射出的某种意义的国家与代表者之间划分的混乱及其权力使用的混乱实质急状况。

结束语:《春审》作为一部来自关于极地生存的哲学式文献,单凭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仅仅是冰山一角。尚建国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生,人性,人文,人伦等许多方面探讨,充分证明了一个中国当代作家用文学艺术文学创作解剖与解析现实生活现实问题的创作激情与创作实践。在今后的岁月当中,我们将继续发掘与研究尚建国的创作机制,创作心理及其创作现象。

 

来源:中华人物网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著名作家尚建国

著名作家尚建国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