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苑 艺苑集萃   文学名家   梨园名家   艺术名家   音乐歌舞   民间艺人  

梨花大鼓“玉”女伶的沉浮悲欢

   

 

谢大玉青年照

        梨花大鼓,又称犁铧大鼓、山东大鼓,是山东的一种传统曲艺,属于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鼓曲形式,被尊为“北方大鼓艺术之母”。

        ■北方大鼓艺术之母

        据记载,梨花大鼓的产生时间,可以上溯至360年前的明代。它最初流传在山东省西北部的运河沿岸,以及鲁西北毗邻的河北省南部冀南一带农村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代光绪年间,梨花大鼓这种农村民间曲艺传到山东济南等城市,进入城市的梨花大鼓最大的变化是,原来全由男性演出的主角换成女性,专职伴奏者仍为男性。梨花大鼓曲艺本身,则逐渐形成缠绵婉转的演唱特色,声乐、器乐都很动人。

        梨花大鼓原称犁铧大鼓,后来迎合城市听众情趣,经文人雅客运作,利用“犁铧”的谐音“梨花”,美其名为梨花大鼓。犁铧大鼓的得名,当初缘于最初的演唱者手持常见常用的农具犁铧碎片伴奏。当时的艺人,习用山东方言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之后,艺人演唱所用的乐器,演变成为两枚铁片或铜片,并有三弦伴奏。后来,又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书鼓和特制的专用乐器半月形梨花片,单人演唱或双人对唱。演员左手执鼓槌,右手执梨花片,边敲边唱,两三人伴奏。

        梨花大鼓的唱词,基本类型为七字句、十字句;曾经边唱边说,以中篇唱词为主。后来趋向演唱短篇,只唱不说。梨花大鼓优美的鼓书声音远远地越出了山东省境和冀南、豫北。在南方,包括了上海、南京、徐州、武汉、重庆;在北方,北京、天津、开封、洛阳、沈阳、长春、哈尔滨等诸多城市,梨花大鼓广为流行。梨花大鼓盛极一时,到了20世纪30年代呈现衰势。

        梨花大鼓初创时期,有南口与老北口两支主要流派。二者的代表性人物,分别是河北省故城县人何老凤;河北高阳县人马三峰。何老凤(1860-1910)对梨花大鼓的影响较大,堪称山东大鼓的老前辈。


        ■王小玉划时代演出

        梨花大鼓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名成家的代表性人物全是女艺人,她们的芳名多带“玉”字。其中,较早的一位名叫王小玉。王小玉的另一艺名“白妞”,似乎更为人们所熟知。

        王小玉(1867-约1900),祖籍山东范县(原属山东,现归河南),一说祖籍山东郓城,是19世纪后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著名艺人,梨花大鼓早期杰出的代表人物。王小玉在济南的时间不详,至少在清代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以前,不到20岁的王小玉,由临清来到济南。她先后在漱玉泉畔摆地摊、趵突泉书场搭班演出。其间,王小玉的表演功夫和艺术魅力,逐渐赶上并超过当时在济南献艺的其他梨花大鼓艺人。3年之后,王小玉转场在明湖居说书,已经名闻遐迩。王小玉的艺术成就,和深受观众喜爱的程度,从流传下来的诸多有关诗文可见一斑。

        清代师史氏《历下志游》称:“小玉,廪丘人,地在范县县城东七十里义东保”;“随其父奏艺于临清市肆。生年十六,眉目姣好,低头隅坐,楚楚可怜。歌至兴酣,则又神采夺人,不少羞涩。”

        清代凫道人《旧学庵笔记》称:“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历城(今山东济南)有黑妞、白妞姊妹,能唱贾凫西鼓词,尝奏伎于明湖居,顷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目”。

        清代王以敏《蘖坞诗存初稿》称:“王生小玉以是艺名噪济南有年,岁丙戌(公元1886年、清代光绪十二年),予自沂州旋济”。书中附有作者的咏王小玉诗:“王家有女淡丰妆,玉娘小字香春风。明眸含睇水新剪,登场按拍天无功”。王以敏曾经和刘鹗在明湖居同场听赏王小玉的演唱。事后,他读过刘鹗《老残游记》的“明湖湖边美人绝调”,又补记此行:“济南泉水女儿喉,写入浮踪动九州。不有老残工妙笔,何人识得梦湘愁”。

        总之,在梨花大鼓从农村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王小玉对提高这种曲艺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她大胆吸收昆曲、皮黄、梆子、临清小曲和许多艺人的表演优点,融会贯通,并改编新词。从而使原始的犁铧大鼓行腔曲调,呈现出新的韵味,广泛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听众欢迎。


        ■新一代名伶“四大玉”

        随着王小玉一代的艺人告别舞台,接连涌现的梨花大鼓表演名家有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时称“谢李赵孙”“四大玉”。“四大玉”继往开来,进一步扩大了梨花大鼓在全国的影响。她们的表演各有千秋。“四大玉”中,有关赵大玉、孙大玉的文献欠缺,只查得如下资料:

        赵大玉(1854—1932),山东济宁人,一说原名赵大顺,身世不详,享年78岁。赵大玉“唱腔婉转潇洒,韵味醇厚”。百代唱片公司为她灌制有唱片《古城会》。

        孙大玉(1905—1956),山东武城人,享年51岁。孙大玉生长在鼓书世家,她的父亲孙增福既是弦师又是演员。孙大玉唱做都有功力,擅长演唱《走马荐诸葛》、《昭君出塞》、《大西厢》、《拷红》等唱段,在济南、南京、武汉、重庆等地都有名气,时称“犁铧调一代红伶”。

        “四大玉”中,李大玉在世时间最短,她那带有悲壮色彩的短暂一生令人深感痛惜。李大玉(1902—1929),字淑瑗,山东历城(今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庄人。李大玉天赋丽质,聪慧过人,性情刚烈,进取心强。她从小没有上过学,通过刻苦自学,能工工整整写出《百家姓》全篇文字。李大玉7岁师从山东平阴人李泰祥学唱梨花大鼓。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李大玉11岁,初次在趵突泉观澜亭的四海春茶园登台演出,便赢得听众好评。这一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李大玉满怀激情,每天为起义士兵义务演唱,借用古代英雄豪杰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鼓励士兵们为推翻满清、创建民国建功立业。

        李大玉勤恳好学,平日爱读书,喜字画。另外,李大玉在各地巡回演出时,能主动求教和吸收其他曲种的艺术精髓。因而,被同行们称为“书史”。19世纪20年代,百代唱片公司为李大玉灌制有《火烧成都》、《王二姐摔眼镜架》等唱片。

        李大玉和师傅李泰祥结为伉俪,婚后不久,李大玉被万恶的历城县令霸占。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李大玉去王舍人庄为祖坟扫墓的时候,遭不明身份的刺客暗杀,终年27岁。


        ■艺坛老寿星谢大玉

        在“四大玉”以至所有梨花大鼓名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大玉。她的寿命和艺术生命都长,尤其是这位老艺人历经我国近代史的几个重要时期,种种遭遇,可以说是一位随俗沉浮的历史人物代表。

        谢大玉(1890—1978),祖籍山东武城县李家户乡郑官屯村。谢大玉从艺的先天、后天条件都好。她秉性聪颖,嗓音高亢圆润,吐字清晰,腔调婉转,唱做功夫都好。谢大玉也出身鼓书世家,从小跟父亲谢其荣学艺。谢其荣(1860-1926)是弹奏三弦的名手,曾经担任王小玉的弦师,深得王小玉演唱技艺精华。谢大玉也就从父亲那里学到王小玉演技的真传和遗韵。

        清代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谢大玉13岁跟父亲去泰山观光庙会。当时,父亲叫她在庙会上试唱一下,谢大玉临场不乱,尽情表演,博得来自南北各地的听众喝彩,人们给她取了个“十三红”的爱称。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谢大玉在北京和“鼓界大王”刘宝全唱对台戏。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这谢、刘两家演出的剧院都是场场满座。两位名角同时同地竞技,旗鼓相当,难分高低,成为曲艺界的美谈。

        谢大玉思想开放,注意学习其他流派以及别的戏曲曲艺优点,对唱腔加以改革创新,成为出类拔萃的梨花大鼓演员。谢大玉爱唱铁马金戈的《三国》段,对于富有民间生活色彩的《皮袄记》等唱段也擅长表演。20世纪30年代,百代唱片公司曾为她录制过《草船借箭》、《剑阁闻铃》、《黑驴段》、《自强传》等唱片。

        抗日战争期间,谢大玉,在四川积极参加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主题的曲艺活动。谢大玉40岁时,因不堪军阀、恶霸的欺压侮辱而脱离艺坛。

        解放后,年近花甲的谢大玉焕发艺术青春,在济南重新登台献艺。1950年,谢大玉在抗美援朝的宣传活动中多次上街义演,还和13位艺人共同捐献了一架飞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1958年,谢大玉68岁,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出色地演唱了她拿手的《三国》段《草船借箭》。会演期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的接见。1961年,谢大玉71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谢大玉热心社会工作,曾担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文革”期间,谢大玉无辜受到迫害,1978年,89岁的谢大玉与世长辞。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著名作家尚建国

著名作家尚建国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