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苑 艺苑集萃   文学名家   梨园名家   艺术名家   音乐歌舞   民间艺人  

谭梅京剧情

   

  谭元寿先生舞台生活80周年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谭元寿先生是北京京剧院德高望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是京剧生行谭派艺术的第五代传人,他从艺八十年,始终不渝地致力于继承传承,致力于创新创造,为振兴京剧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本刊根据录音整理了梅葆玖委员和叶少兰委员的会议发言,予以发表。他们分别讲述了谭家、梅家、叶家作为京剧世家的世代交好,以及为京剧艺术传承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元寿老师比我长6岁,是富连成科班培养出来的好角儿,从小我就特别佩服他。我本人的学艺经历跟元寿老师不一样。我小时候在上海,因为抗战,没能在专业科班学习,而是请老师在家里给我说戏。父亲梅兰芳经常对我说,除了学戏,一定要到正式的中学去读书,万一以后因嗓子问题或其他原因不能唱戏,还可以去从事其他工作。八年抗战时期,父亲几乎都是待在家画画、写字,所以我觉得父亲让我边学戏边读书的想法很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的文化修养。

  我跟元寿老师是同行,但他从来没有因我非科班出身而看不起我,反而跟我的关系还非常好。这当然也有谭、梅两家世代交好的历史渊源在里头。回顾谭、梅两家历史,1912年12月6日,由谭鑫培任会长的正乐育化会在北京组织了一次筹款义演,谭鑫培老前辈推荐当时只有19岁的梅兰芳出演了《桑园寄子》,内行人都清楚,傍着谭鑫培这个好角儿,对我父亲梅兰芳来说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一直对学生说,学习梅派,不要忘了谭派和谭家;谭先梅后,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谭”、“梅”是创造京剧历史的两个字,谭、梅是百年京剧从成熟走向鼎盛的两位标志性人物。京剧能够成为一个剧种,是有人物、有表演的,而不只是嗓子好能唱几句就可以。谭鑫培老前辈与我曾祖父梅巧玲均为“同光十三绝”,是同一辈人;从程长庚到谭鑫培,老生表演逐渐走向成熟,京剧成为中国最有魅力的剧种;从王瑶卿到梅兰芳又极大拓宽了旦角表演空间,使京剧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剧种。这就是谭、梅两家对百年京剧的历史功绩。

  到1951年抗美援朝的时候,父亲梅兰芳让我和姐姐梅葆月在上海参加了两场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并对当时掌管京剧工会的李宝魁老先生说,一定要请元寿来参加。更值得一提的就是《打渔杀家》这出戏了,我给元寿老师配戏。在这之前,《打渔杀家》是由王瑶卿陪着谭鑫培给唱红的。1952年的春天,父亲给我派了戏码,让我配合元寿老师演《打渔杀家》,并专门请了王瑶卿老前辈来观看、指点。当天的戏单上,“谭”、“梅”两字印得特别大,父亲十分感慨地说,我当时陪谭鑫培唱的时候,戏单上也是写着“谭”、“梅”两个大字,想不到30多年以后,我们又让这两个字见面了。我听了非常感动,这就是谭、梅两家几代人的合作。

  再有一点,值得我们向元寿老师学习的是,前几年有一家媒体尊称元寿老师为伟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元寿老师公开声明说,我不是表演艺术家,如果我是,那么我父亲应该怎么称呼。这更说明了元寿老师尊重敬爱老前辈、谦虚好学的高贵品德。我们一定要向元寿老师学习。

  为了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京剧艺术,元寿老师还为谭派艺术做音配像工程,录了20多出谭门老戏,原来老先生怎么演,元寿老师就怎么演,这为后代学习谭派艺术留下了良好而充实的艺术资料。

  最后非常肯定的是,元寿老师当年是武生出身,武功非常好,长靠短打没有一出戏是拿不下的;中年以后正式改唱老生,由于有武功底子,他在台上的抬手动脚,处处显示出他就是富连成科班出来的文武全才的好老生。因此,今天我们在京剧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应该重视武生与老生,以及其他行当之间融会贯通的培养方式。同时,也希望元寿老师能够继续带领学生们把谭派艺术的全部内容都传给后代,让谭派艺术发挥更大的影响和效果。

  (作者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艺术传人,标题为编者加)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著名作家尚建国

著名作家尚建国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