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苑 艺苑集萃   文学名家   梨园名家   艺术名家   音乐歌舞   民间艺人  

王彩珍:艺术让生命之树常青

   

记者:王 艺       

 

王彩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便担任福建省厦门市歌舞团独奏演员,从艺已经半个世纪。她从厦门走到香港,进入香港中乐团,携《十面埋伏》、《大浪淘沙》等中国古典名曲,走进阿姆斯特丹,走进维也纳等享誉全球的音乐殿堂,足迹遍及亚洲、美洲、欧洲,用琴声演绎人生,演绎五千年中华文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如今五十载岁月过去,王彩珍依然活跃在文艺舞台上,艺术,让她的生命之树常青。

 

 

 

鼓浪屿走出来的音乐家

 

在民族乐器演奏独树一帜的王彩珍,最早的选择并不是音乐。受哥哥的影响,她小时最喜欢的是画画,十三岁时进入鼓浪屿厦门艺术学校,学习绘画。鼓浪屿又称“钢琴之岛”、“音乐之乡”,日夜受岛上音乐气氛的熏陶,王彩珍由喜欢绘画转而迷上音乐,专攻民族乐器演奏。王彩珍的哥哥擅长绘画,耳濡目染,王彩珍一生对美术充满眷恋,尽管后来自己选择了音乐,但对绘画艺术依然一往情深,到香港定居后,她继续拜名师学习油画,至今仍保持着对油画的创作热情。

王彩珍对音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悟性,对音乐语言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而习艺不久便登台演出并且赢得满台喝彩,被誉为“小音乐家”。

1962年,“小音乐家”王彩珍从厦门艺术学校毕业,成了厦门歌舞团的琵琶独奏演员。1963年秋,王彩珍应邀至广东为“广交会”嘉宾演出,独奏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一曲弹罢,观众席上掌声雷动,王彩珍接着又演奏了一曲《塞上曲》,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音色,受到各国来宾的热烈赞赏。从“广交会”演出归来不到半年,王彩珍又参加了“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奏深获好评,不久便获保送至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师从卫仲乐、叶绪然、孙裕德等名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1975年,在琵琶演奏已经小有名气的王彩珍再次进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古筝,得名师孙文研指点,融汇琵琶、古筝两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演奏技艺更臻完美。

 

进入香港中乐团

 

1978年,王彩珍到香港投考中乐团。中乐团是香港唯一拥有数十位专业演奏家的大型职业中乐团。乐团演出编制分拉弦、弹拨、吹管及敲击四个乐器组别,其中包括传统和新改革的多种乐器。中乐团植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演出的形式和内容包括传统民族音乐和近代大型作品,致力于传播卓越的中乐艺术,紧贴时代脉搏,发挥专业精神,肩负着香港文化大使的重任,追求音乐至高境界,是世界级的乐团。

考官给王彩珍出的题目是现场即时演奏琵琶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隋唐古曲,内容描述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在垓下的那场决战,是琵琶传统曲目中较难表现的一首。乐章开首,音响激烈,气势磅礴,传达出决战前夕的动态和备战的紧张;至楚汉两军在鸡鸣山和九里山决战一段,乐声变得千曲百折,震撼心弦。到了大拚杀的阶段,乐曲变得紧张、跌宕,表达战事的惨烈,整首乐曲使听者如置身于兵刃相交、人喊马嘶的战场一般。

王彩珍后来回忆说,自己坐在考官面前弹奏《十面埋伏》的时候,开始有点紧张,慢慢地,两军相交的紧张气氛将她带到了远古的战场,她时而用摇指,时而用轮指,将考官带进了两千多年前那场惨烈的战事之中。一曲未了,考官便摇手示意让她停下,告诉她已被录取。

凭着一身过硬的琵琶演奏功夫,王彩珍进入香港中乐团并很快成为该团的台柱之一,先后任乐师、琵琶首席、代理首席、署理首席等。

香港中乐团是香港最负盛名的文艺团体,每年除举办超过100场定期及外展音乐会外,更主办多项与民同乐之大型活动,如香港胡琴节、香港鼓乐节及香港笛箫节等。中乐团同时又是香港的文化大使。经常获邀于国际著名音乐厅及艺术节演出,足迹遍及澳洲、新加坡、日本、南韩、中国内地、台湾、澳门、加拿大、美国、荷兰、奥地利、德国、英国、法国、捷克、新西兰及爱尔兰等地。王彩珍的琵琶在国外亦获得高度评价,外国音乐鉴赏家称赞她的琵琶是“中国小提琴”,旋律优美处让人难以抵挡。

 

乐中有画 韵味无穷

 

有音乐鉴赏家用“乐中有画”来评价王彩珍的琵琶、古筝演奏艺术,此言可谓一语中的。弹琵琶,技巧最重“轮指”,因为“轮指”的使用难度最大,因而也最能体现演奏者的艺术造诣。王彩珍使用轮指的技巧,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演奏《十面埋伏》这首古典琵琶曲时,王彩珍交替使用摇指和轮指,十分精准地向听众展示了楚军与汉军在垓下殊死搏斗的战争画面。其曲调音色丰润甜美,音质饱满清脆,弹、拨、挑力量均匀,每个音符都那么清晰、纯正,且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草原小姐妹》是琵琶曲中较难表现的一首,以小姐妹俩在草原放牧遇险、经苦斗摆脱逆境的事迹为本,组成单乐章琵琶协奏曲,四个部份变化较多,对琵琶的演奏技巧要求甚高。乐曲伊始,音乐高亢激越,扣人心弦,瞬间造成一个意境,将听众带进辽阔美丽的大草原。接着,奏起舒缓优雅的主旋律,主人公与草原风光交相辉映。为表现小姐妹活泼坚强的性格,王彩珍以强烈对比手法处理乐调,使乐句跃动且又分明。抗风暴一段,则巧妙吸取小提琴的“扫弓”技法,运用臂力,四线并用,声如裂帛,这比琵琶传统“扫”的手法更加集中,弦音更为洪亮。“在寒夜中前进”一段,突出小姐妹勇抗险恶环境的大无畏精神,则采用了“摇指”的技巧,使得音响密度更加平均、缜密,使人物感情一气呵成。结尾处则回复到主旋律,悠远舒展,洋溢欢乐气氛。一曲之中揉合了中西器乐之演绎法,中乐之中,又兼收并蓄,做到挥洒自如,自成一格。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听王彩珍演奏,听众的脑海中仿佛显现出画面的色彩来。王彩珍说,她演奏《春江花月夜》,脑海中会幻化出一轮皎洁明月,照耀在春夜碧波荡漾的江面上,“滟滟随波千万里”。古人评诗曰:“诗中有画”,我们听王彩珍演奏,则能感受到“乐中有画”,给人留下无穷韵味。

 

扎根更为广阔的音乐舞台

 

2004年夏,演奏艺术正如日中天的王彩珍离开香港中乐团,回到家乡厦门,致力于传承、革新、传播南音古韵,为故乡培养更多的南音人才,扎根更为广阔的音乐舞台。

南音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它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弋阳腔和昆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诉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王彩珍介绍说,南音说的“指”即“指套”,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的套曲,有四十八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既可作演唱曲,也可作器乐演奏曲。“谱”则是器乐曲,附有琵琶指法,没有词,专供乐器演奏,原来有十一套,后来发展到十六套。“曲”也称“散曲”是南音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部份,数量约在千首以上,演唱的韵律以箫弦即带有装饰音。南音曲词大体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大类,而“谱”则重于写景、抒情。

南音按使用乐器可分为“上四管”与“下四管”两种,“上四管”以洞箫(尺八)为主者称“洞管”,乐器有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下四管”的乐器有南暖(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以及小击乐器响盏、狗叫(小镗锣)、木鱼、四宝、铜铃、扁鼓等。

南音的历史渊源可远溯至隋唐,在经历了千余年的演变后,由中原流向南方,五代时传入闽南。南音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深受闽南及东南亚人民的喜爱。被称为“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音乐的活化石”、“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华民族音乐艺术之根”。由于它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成为极为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回到厦门,王彩珍进入厦门总工会艺术团,任艺术团艺术总监。潜心研究南音,对南音古谱《梅花操》、《八骏马》等经典曲目进行改编,排练后在八闽大地演出,让更多的人认识南音,了解南音。由王彩珍改编的琵琶独奏《三千两金》、隋唐大曲《梅花操》等南音经典曲目,多次赴台湾、香港等地演出,受到广泛欢迎。王彩珍对记者说,南音是古典音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因而缺乏一定的现代感,现在的年轻人较难接受,因此在传承的基础上,她打算改编一些南音古曲,适当增加现代音乐元素,让南音为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总之,王彩珍的目标就是要让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南音走向世界,成为名曲。

 

来源:中华人物网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著名作家尚建国

著名作家尚建国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