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体坛 焦点新闻   体育明星   中华武术   全民健身    体坛杂闻  

陈家沟的太极沧海

   

陈家沟的太极沧海

 

                          黄殿琴

 

我的朋友杜德平先生说: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可以指引我们的言行。所以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万人言,打万遍拳。”我是带着这句话与对这句话的感悟,在2014年的“双11”踏进了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的地方。也就是在这里,第六届中国陈家沟太极功夫精英赛的880余名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集体亮相,共舞太极拳。

说到常阳村大家或许还不会将之与太极拳勾连到一块,但如果我提起陈家沟这个响彻中华海内外武术界的名字,那么任何一个流淌着中华血脉的人就都不会感觉到陌生了。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迁至该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更名陈家沟。

我惊喜的踏进了陈家沟——这个太极拳的发源地。

冲进博物馆就直奔陈氏太极拳《大事记》的资料馆中。从1600年创始人陈王廷诞生,旋即翻到陈氏第十六代陈鑫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的序。其中言道:始祖陈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陈家沟,转周身者教于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陈氏第十八代陈绩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一书中说:在陈家沟西十华里处有一座叫清风岭的名山,多匪,常袭击掠夺村庄,管家苦于无法逮捕。早就精通太极拳的陈卜愤然而起,从村中招募数百人,亲率他们攻入贼窟,贼始荡平。从此之后,来学拳者日多,在村中设“武学社”,从而太极拳得到了广泛开展。对陈卜创太极拳说,考证家们持否定态度的居多。但考证家张唯中在《武坛》发表的《重振国术武艺,发扬中华文化》一文,引用了河北省高阳县人传授长拳的李从吉先生的谈话:“我虽原籍河北省,但远祖与陈氏一族一样原来都是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村的居民。据先祖们说,那个地方每到旧历正月在庙前举行武术大会,颇为盛大。把祖传长拳的技法和姿势,与陈家沟十三势长拳和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的三十二势的图解等一一对照起来看,连名称都大多相同。可以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宋太祖长拳流传下来的。唐豪、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中也指出:在1936年山西洪洞县出版的《忠义拳图稿本》的书中,技法和名称都与陈家沟传下来的拳书相同。太极拳的发源地是陈家沟,而陈氏祖籍兴于山西,太极拳也脱胎于太祖长拳,其实说到底都一样,他们都来自于中国古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他们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即刻给杜德平先生(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发去陈王廷铜像的照片,他回复说:替我恭拜。双手合十时想起杜先生说过:从浩瀚宇宙到有型的字体从广博的空间到微小的粒子演化阐释何为无极何为太极。太极来自于无极,无极是太极之始并从太极图中总结出不管人世如何风云变幻,不管人生如何矛盾不堪,扭曲挣扎的最后结果都是平静的圆。现如今,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多是缺少“静”。习太极拳就是不断追求静的过程,修身,养性,立德。

何谓静?静是客观判断,分析明辨;静本义为明审,色彩分明,无污染无杂念。心静才能明理,水静方能鉴物。水止无波谓之静,心净脱尘谓之静,声停音息谓之静。想到这里我便激情的在微信中讨教杜教授:什么是太极拳的静呢?回复:一般人很难静下来,能静下来的人都不一般。“以静制动”首先要控制自己的心动,这就是“收心猿,栓意马”。身静、心静、神静三个层面,包括安静、平静、宁静、虚静、定静、真静、灵静,最后是清净。曾国藩在静的方面造诣很深,他说:“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大部分在习太极拳的初期都是人在心不在,念头一个接一个,犹如野马奔腾,习段时间后又感到意念不能集中;明代哲学家王明阳说:“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浊水,才蓄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混浊的,须待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慢慢的意念能集中了,动的感觉就逐渐减少了,静的体会就会逐渐增加,心里就平静了,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据说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是不丹,老百姓最惬意的不是有多少财产,而是晒太阳。这时心里开始平静,内气开始顺畅,温暖舒适。脑子开始放松,什么也不想,感觉很舒服,惬意。真静了,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内劲运行,很多现象就产生了。但是此时还没有大动,还没有“致虚极”,条件越好,感觉身体越柔软,体会到自己是不动的。实际上身体里面有东西动,外面并不动。身上会疼,背上会疼,里面细小的东西会疼。身体开始换劲,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太极拳的发展衍变,成于陈玉廷、传于陈长兴、陈发科进京、陈照奎传拳、陈正雷走出国门。好一个——无极、太极演化出太极图、太极拳!亲眼看到王西安、陈正雷两位大师的演练,又突然令我感怀到杜德平先生习拳时的小友顾新在他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时说过的话:我每天都会抽空打拳,水平还差得远呢。功到自然成,功夫不到自然不成。拳不离身、法记心中。太极拳属内家拳法,修炼人内力,调整内在气血运行,一日修炼一日功,日日可累积。太极拳如高利储蓄,存一块钱得两块,有利息,而且利滚利,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要做到:武拳文练,文字武习,文武兼备,内外兼修才是太极拳的基本内涵。

后来,我还了解到,太极拳有技击性和表演性两大属性,技击性是太极拳本质的属性。太极拳具有刚柔并济、松活弹抖、运化在腰、气归丹田、气贯四稍、身法端正、立身正中、不偏不倚、裆走下弧等特点。习练太极拳必须以德为本,充分理解静、净、敬的深刻含义。

《论语》讲:“礼之先,和为贵”。这里的“和”是指恰当,适度,也就是恰如其分。本人所说的“度”,即由这个“和”引伸而来。《论语,先进》篇的:“过犹不及”,即过与不及皆不可取的“中庸之道”。南宋朱熹在解释“中庸之道”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照搬过来,作为太极拳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偏是不偏离规定的范围,不倚是不倚靠外力,不被别人牵制。所谓无过不及,没有越位也没有不到位,而是恰好合适。初收,双手左上托,双腿必须右下沉,才能和谐对称,行断意不断,周身一家。太极拳的“尾闾正中”、“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缺陷处”等,都体现了“度”的哲学。“度”——中庸之道也。早期的庸不是平庸,庸俗之意,先秦文化中,庸是褒义词,所谓中庸是中用之意,中指不偏,庸指不倚,立身中正之意。打拳与做人是一样的。太极拳作为东方体育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不同于西方体育只重生理机制。

记得有次读书会,杜先生是这样讲的:“到了灵静的状态,才能体会到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人为万物中最灵敏者,讲静的状态,要守静笃,守就是把持,拿住,不放,守住那个静的变化。笃就是忠厚老实、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状态。归根曰静,就是说松到根本,这个根就是本来从哪个地方来的东西就回复到哪个地方去,这个时候才是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就是说到此时才知道恒常德道理,就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哪个是常,这时就什么都明白了,复命就是回到那个最根本的来源,夫物芸芸。万事万物都是那么多,归根就是反,才能了解到灵静状态的意义。静本身是不动的,但灵是动的,是指道本体是虚无寂静,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道生万物,是由无到有,复归于道,是有归于无。只有彻底的静下来才能感觉到在静的状态下有很多的运动,练太极拳动静如一需要达到灵静的阶段。“道居而慧生”,由虚静而引发的内气,充盈圆融,反而让人心气合一,湛然寂定。太极拳讲静的最高境界还是清静,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 “一念不起谓之静”脑子里面一个杂念都没有,连杂念的意都没有就是静。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静在动中,动在静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外静内动,内动外静,二者互济互生互化。

何谓净?净,无垢也。本义没有污垢之意。净为清洁,清静之意;饮食要净,起居要净,心灵更要净。心灵的纯净使人脱离尘世的烦扰,心境澄净,了悟真谛。从生理上来说,心要净,意要净。“欲心净,须修心。”心净是一种修为与境界。心净淡化了尘世俗物,淡化了人际纷争与是非得失。佛家讲“六根清净”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和心理上不再随着外境的幻象而转,此为一尘不染之净。道家的“清净无为”中的清净是耳根的清净,是目能所及至清净,更是心神的清净,是克制外欲,顺应自然。古时候,静和净有时是通用的,现在称其为通假字。“欲得净土,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敬”,敬在篆文中是会意字,有表示做事义的文和表示谨慎、警惕的苟组合而成,合起来表示谨慎做事。敬的本义指严肃、引申为尊重、有礼貌地对待,一般有尊敬、恭敬、崇敬。人是自然社会的一部分,人对事对自然首先要尊敬,然后是崇敬。未知的东西比已知的东西多的多了,所以人在世界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都是用人类的思维去考虑和发现的,只有尊敬和崇敬才能找正自己的位置。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一份工作而言,能做到尊敬和崇敬是必须的了。我是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第7日》栏目的制片人,记得从2005年,为了更好的主持好这档知名节目,主持人李向显每天早晨坚持6点到8点练太极,他深知学习太极拳的目的就是提高文化修养,训练反映能力,它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太极是内在的功夫,“十年不出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成的。练拳人都知道,拳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他人知道,没有任何捷径,只有时间加汗水循环往复的坚持下来,拳才能有成。向显的太极功夫便给他带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气韵。

有幸结识了始终陪同我们且与太极拳有颇多渊源的后起之秀阎素杰。她是一名拳师,从中学开始就爱看太极拳书,并没有意识到今后的人生之路会与太极拳产生交集,更没有想到能够成为一代拳师。说起习拳,1989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骑着自行车到温县跟太极拳爱好者学拳,后来渐渐的就从师温县陈氏太极拳的王西安大师。大师对她的期望是:做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习太极拳有三体,固体,液体,气体;人也有三体,思想是气体,说话是液体,书写是固体。太极拳之所以是拳中之王,源自它的理论基础是自然规律。运气十足不行要超过十足,要十二足,甚至更多,发力要留有余地,要有所控制,不能一发不可收拾,要靠地心引力,要与天地合一。谁把握了这个规律谁就永远不败。打拳没有常胜,但有不败,不败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要做到:太极思维是自然的科学思维!习太极就是要转变思维方式,就是要还原本体的自然思维。太极思维是中国的核心思维,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核,没有核就没有任何东西。要做到:度!何谓度?度字从又,从庶。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来测量长度。度的本义是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孟子曰“度,然后知长短”。度是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太极是中华传统文化,太极拳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传承太极拳上要把握好“度”。必须应有个良好的心态,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要潜心研究传统太极拳拳理。要做到:自信、自控、自然。自信是基础,自然是目标,自控是关键,在太极拳中就是点到为止,就是有效地控制自己,是一招制敌,不是一招致死敌。因人而异,一以贯之;踢腿拉筋,培根筑基;先方后圆、先高后低;拆解分合,由表及里;从画出来,到话出来,至化出去。走出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这几天一直精心安排采风的焦作旅游局局长赵卫星是这样感慨的:我们的拳师阎素杰,为了规范陈式太极拳,已经成立了王西安拳法研究会。“强身健体,护我中华”,随着研究会的壮大,太极拳的种子将播撒到全世界每一个爱国者希望的田野上。在一旁边招呼作家参观边举着云台山泉矿泉水的副局长李建阳也十分骄傲的说:看我们阎拳师身上的气质与气韵多么妙不可言。我调侃着:太极拳又不是太极操,人家阎拳师可谓是在奔向从躯体锻炼的此岸到达心灵净化的彼岸!

陈家沟有着名不虚传的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是为纪念太极拳历代宗师所建,陈王廷铜像的前面塑建有太极拳鼻祖陈王廷的铜像,是中外太极拳爱好者为纪念太极宗师们所镌立的,在此我仰望许久亦不愿挪步而出。这里有响誉国内外的陈家沟武术馆,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杨露禅学拳处。当我们来到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陈家沟实训基地时,国际太极拳大师王西安(王西安拳法研究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传承人、陈氏十九世传人、全国武术十大名师陈正雷,已在此等候多时了。欣赏两人共同的表演,饱览当代太极拳名师的风采,真个教人痛快淋漓。与陈小旺、陈正雷并称为“四大金钢”的王西安、朱天才两位大师也是身怀绝技,个个身手不凡。传拳授艺于五湖四海,名声远播于世界各地。

 

来源:中华人物网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