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切换
sdfasd
更新的文章内容
【推荐】在佛学中,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消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例如,当我们看到亲人、朋友或者小动物痛苦时,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这是悲),想使他们得到...【全文】
【推荐】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     北京电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谢文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龟虽寿》将人到老年时仍保有的雄...【全文】
【推荐】在当今时尚圈、娱乐界,一些明星意图靠穿透视装“露肉”来博眼球,然而女性靠穿得少来吸引异性目光基本上是浪费时间。近日,英国肯特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女性不管是“包裹严实”,还是赤身裸...【全文】
【推荐】在“颜即正义”的时代,颜值高的人在生活中获得各种各样的优势。但什么是“美”?虽然高颜值主要来自主观感受,但一系列心理学实验屡屡证明,高颜值有三个客观标准。“平均脸”。从进化心理学角...【全文】
人物展示
是打发斯蒂芬
发布内容
下狠心清理旧物

明明家里生活条件不错,有些老年人却喜欢捡“垃圾”,被扔掉的旧物会不知不觉返回家中,有儿女小时候的衣服,有坏掉的收音机,甚至还有积攒了十几年的布料、针头线脑……舍不得丢弃、无意识地囤积,使许多老年人家里被“垃圾”占领。年底了,老年人不妨趁着除旧迎新的机会,给房子与心灵“排毒”。

囤积源于不安全感

老年人习惯囤积旧物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老年人从前大都过着苦日子,尤其是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的老年人,小时候经常吃不饱,稍微长大一些后,虽然能吃饱了,但物资依然短缺,上世纪70年代,买米、买面、买肉甚至买根麻花都要凭票供应。因此,不少人从青少年时期就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了精打细算,老了之后便舍不得扔掉旧东西。

二是子女逐渐离家独自生活,家中多多少少会留下他们的生活痕迹。老人抱着“过年过节时,儿女回家还用得上”的心理,不愿将子女的物件丢弃。

三是一些老人囤积旧物,并非单纯为了以后用得上,而是一种心理需要。例如老人从紧张的工作岗位进入闲暇的居家生活,内心难免失落,面对变动的不安,往往下意识地抓紧不变的过去。如果老人离开生活了半辈子的家乡,到子女的城市生活,远离了熟悉的朋友,就会更孤单、空虚。囤积东西就成了填补心灵空白的良药,老人也因此感到稳定和安全。

杂物让人身心俱疲

囤积旧物会大大降低老人的生活质量。台湾《零杂物》一书的作者菲莉丝指出,旧物容易造成火灾、摔伤、压伤等意外;还会积攒大量灰尘,滋生病菌、霉菌,容易引起过敏、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凌乱的空间不利于家人朋友联络情感,不仅会让朋友们抗拒“登门拜访”,还容易产生家庭纠纷。

物质上的恋旧会带来不便,精神上的恋旧却能让老人的心灵受伤。虽然多数老人囤积旧物的习惯还没有发展到疾病的程度,但放任这种行为,就可能诱发情感失调,引起“囤积症”等心理疾病。

放下过去天地宽

近几年,日本流行起“老前整理”,指老人最好在仍有体力、有精神、有时间的阶段,将所有物品进行整理,才有机会安心养老,迎接优雅、清爽的下半生。“老前整理”的倡导者坂冈洋子建议,人到五六十岁时就要开始整理。

有些老人虽然渴望整理居所,但每次效果都不理想,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放下过去、展望未来。因此,老人不必急着丢东西,而是要先检视自己的内心,放弃对过去的执念,放开对自己的束缚。老年人退休后,要坦然面对崭新的人生,做自己情绪和生活的主人,不妨重拾年轻时为了事业、家庭而舍弃的爱好,多走出去跟邻居互动、照顾孙子、参加社会活动等。这些都有助找回生活的重心,发现自己新的价值。当老人开始对新生活感到满足,旧有的依恋自然就会慢慢消失,才有割舍过去的可能。

过了心理这道坎儿,就可以着手清理旧物了。菲莉丝建议,先将同类型的物品集中起来,一一检视并进行取舍,那些无法保留或收纳的物品要按“再生、转手、捐赠、丢弃”等分类处理。例如用不上的旧家具可以卖给废品回收站;不穿的旧衣服可以转送给亲友,如果没人要,就不妨捐出去;已经不能使用的旧物要果断扔掉。

此外,子女也要帮老人保持居所的清爽整洁。一些子女孝顺父母,每次看望老人都买一堆营养品、保健品等,即使老人吃不完也不断地买。这样做无形之中给老人增加了负担。

 

来源:生命时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