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医 古今名医   名医论著   白衣卫士   名院推荐   医疗资讯   医疗常识  

吴永健 帮美国医生救场的中国医生

   

采访吴永健时,他还穿着十几斤重的铅质防护衣,这是他每天进手术室必备的“行头”。

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心内科的手术室,看不到一丝血色,只有穿绿色手术服的医生,和不断闪现着图像和数字的电脑屏幕。

在这里,病人将在不开胸,不全麻的情况下,以介入的手术方式完成心脏冠脉支架或者是心脏瓣膜置换,这一切,如今是中国心脏内科的翘楚。

作为这里的领头人,吴永健经历着的,几乎是中国人的“疾病编年史”,现在的他,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疾病观”,而不只是出挑的介入技术,来参与甚至改变这个历史。

一台手术,7个团队服务一个病人

北京晨报:人们知道北京阜外医院,是因为这里治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很有名,心脏瓣膜置换现在成了主要部分?

吴:冠心病治疗还是一如既往,冠脉支架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旁边的几个手术室做的都是,但瓣膜置换相对是新的,因此我更多精力放在这里。

北京晨报:心脏瓣膜置换?不是“风湿性心脏病”的人才需要吗?

吴:过去主要是得了“风湿性心脏病”的人,而且那时候做是要开胸,要全麻,要“体外循环”的。现在变了,首先,需要这样手术的人越来也多,不只是“风心”的人,他们可能之前得过冠心病,治好了而且活到现在的,但心脏瓣膜因为衰老出问题了,需要换瓣膜才能生存,病人的年龄因此也越来越大,我刚才做的那个已经89岁了,又经不起开胸和全麻,介入手术正好帮到他们。某种程度上说,冠心病和心脏瓣膜病的病因是同一个,再加上寿命延长,很多人就算熬过了冠心病这一关,后来还是会被瓣膜病缠上。

北京晨报:阜外医院的手术水平,和发达国家比较的话,如何?

吴:你刚才看的那台手术,我们要有7个团队服务这一个病人,手术、麻醉、保障、器械……涉及30多人,各司其职,我们是“国家队”,而他们更像是“地方队”。

我之前去美国费城参加一个学术会,美国医生做一个瓣膜置换手术的演示,结果做到一半就把病人的血管捅破了,做不下去了,赶紧跑下来问我:能不能帮助补救?我说我是中国医生,没有费城的行医执照的,但为救人,他们也顾不上了,马上让我上台,最后我把手术顺利完成了,那个美国医生后来专门来阜外医院感谢。

其实,我们国家的瓣膜置换手术落后美国8 年,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因为我们一开展就遇到了欧美医生没遇到过的难题,这是中国人的体质导致的,中国人的心脏瓣膜钙化严重,特别硬,置换起来非常困难,我们就是从这样的困难中练出来的。而且中国的瓣膜都是国产化的,包括现在的支架,80%-90%都是国产化的,很适合中国人体质,效果比进口的好很多,你说这个水平怎么比?

一边做“心外按摩”一边做手术

北京晨报:人们知道冠心病支架,但是瓣膜病还很模糊,它是一种什么概念?

吴:心脏瓣膜病是现在我国的一种常见心脏病,老年性瓣膜病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引起的瓣膜病变越来越多。瓣膜就是心脏里面,各个结构之间的“门”,它的开关,保证血流单方向运动,如果“门”出问题,血流就不能正常流动,心脏功能就要异常,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

这种病人会缺氧,憋气,比冠心病难受。冠心病不发作的时候可以和好人一样,自己没什么感觉,但瓣膜病不是,说他们度日如年一点不为过,而且,只要瓣膜的问题不解决,心脏就会一天一天的接近衰竭,很多瓣膜病人被送到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如果是过去,医生会下“病危通知”,嘱咐家属准备后事。现在不是了,经常有病人送来的时候已经心衰到濒死状态,甚至连手术都等不到,我们时常是和死神在抢那点时间,马上换瓣!

有一次我去武汉做手术,是个重病人,结果飞机晚了半个小时,等我赶到医院的时候,病人的心脏已经停跳,只能一边做着“心外按摩”让心脏起跳,一边做手术,愣是这么着把病人抢回来了。瓣膜手术不是“全麻”,病人很快就苏醒了,他们醒来的第一句话经常是:“哎呦,好长时间没这么舒服了”。因为瓣膜换了,心脏功能恢复,缺氧马上就改善了。

我唯一的养生秘诀就是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安静时间,不管多忙。

医生做手术只是没辙的辙

北京晨报:那病人一定把你当成神了。

吴:病人很容易把给他治病的医生当成“神”,我一直跟我的病人说,你的健康在你手里,我做手术只是没辙的辙。

过去,阜外医院一年的冠心病手术是6000台,现在已经变成了16000台,不光是冠心病,各种疾病都越治越多,为什么?就是因为经济发展了,吃喝随意了,压力也大了,先吃出病,累出病,之后再指望医生和药物。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健康教育滞后,只在生病之后开始注意,比如一说预防冠心病,就说控制血糖血脂血压,但出现了这“三高”时再控制,其实已经晚了。

1997年,美国召开“心脏病年会”,开会第一天,每个参会的医生桌子上,都放着一张纸,每个人都在上面签名,那是给当时的总统克林顿的信,那之后,美国启动了“全美心脏病教育计划”,美国心脏病的发病率从过去的每年120万,下降到现在的每年60万。其实,这方面中国有值得荣耀的经验,毛泽东时代对天花,血吸虫的防控,那么一个经济落后的状态下,这两种病被很好地控制甚至被根除,就是靠预防。

跌跌撞撞地为病人善后

北京晨报:你是心内科医生,健康教育反倒成了你兴趣点。

吴:因为我越来越发现,我的工作方向和强度,与社会的走向,经济的发展联系得很紧,我跟在病人错误的生活方式后面忙得要死,跌跌撞撞地在为大家善后,为此,2010年的时候,我曾经申请过一个国家级项目,我想研究中国人冠心病发病中的“代谢记忆”。

现在得冠心病的人,普遍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那个时候物质匮乏,生活困难,甚至缺营养。他们身体的代谢系统,一直适应着那样的环境。改革开放了,物质极大丰富,可以随便吃喝,但是你的“代谢记忆”仍旧是以前的,应对不了突然增加的热量,于是就出现了“代谢综合征”,后者的损伤就是心脑肾这三个最关键器官的血管,就算是再好的介入技术,投资再大,也不过是“马后炮”。所以,我愿意花更大精力在健康宣传上,特别是在健康人群中,这样的教育更有价值,估计50年后,心脏病医生会轻松一点,因为现在的青少年逐渐增加了健康意识。

北京晨报:虽然你说医生不是神,但人们还是愿意学习医生的生活习惯,养生秘诀,你有吗?

吴:我唯一的秘诀就是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安静时间,不管多忙,都让自己在这段时间里静下来,在这个信息和机会越来越多的时代,知道哪些该做,哪些该放弃。

很多病人跟我说:“我平时生活特注意,糖、油都控制,不抽烟不喝酒,也坚持锻炼,为什么还得冠心病?”原因很简单,因为心理压力太大!人一紧张,血管就收缩,就会损伤血管壁,就算你注意的其他生活细节,但这也足以成为血栓的诱因和基础,他们的冠心病就是这么得的。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是你就是你的,如果不是你的一定要争过来,是要有后患的,包括吃饭,你需要的有限,吃进去那些本身就不属于你,蓄积起来就会引起疾病。

■记者手记

认识吴永健快十年了,期间听过他的一个传说:他给病人写过保证书。

那病人是个北京老太太,需要冠脉支架,按病情需要,吴给她选了一个国产的。手术很成功,病人很快出院,但出院的第二天,却又找回来了,她听说自己装的是国产支架,非要吴给她换成进口的,原因是,她儿子是大经理,家里不差钱, 装国产支架让她没面子,好像花不起钱似的。

吴永健解释说,首先国产支架的规格正合适她的病情,其二国产的质量比进口的好。但病人不依不饶,吴不得不在忙碌的门诊间隙给她解释了大半天,最后还是吴写的字据,才了结这件事。那张字据的大意是:如果这个支架出问题,吴本人对病人的健康负全部责任。病人看着吴永健在字据上签了名,带着字据走了。

第二年,病人来医院复查,发现支架情况很好,但她不放心,还要继续观察。第三年又来复查,情况依旧,还是没有任何问题。这时,病人回想起吴当初的解释和诚恳态度,意识到是自己无理,她当着吴永健的面儿,把那张字据撕掉了……从那以后,这个病人的所有亲戚,朋友,都成了吴的病人。

一个敢给病人写字据的医生,除了医术,还要有医德,而后者的温度是可以通过他的医术传递给病人的。

吴永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脏内科学主任医师,冠心病中心副主任。(记者 佟彤)

 

来源:北京晨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