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医 古今名医   名医论著   白衣卫士   名院推荐   医疗资讯   医疗常识  

缝了半世纪毛细血管 八旬教授生日“封刀”

   

刘老说自己现在做手术时双手还十分稳定,不会抖动。

刘均墀教授正在手术中。

80岁了,他还能吻合直径仅1毫米的血管和神经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一院)显微创伤手外科创始人之一的刘均墀教授在广州做了最后一台手术“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成功挽救了怀集一名小伙子的三根手指。这名外科医生今年已达80岁高龄,在生日当天正式宣布手术“封刀”,带着8000多例手术的骄人成绩,结束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显微外科生涯。在这个岁数,很多人双手已经发抖,拿东西都不稳了,但刘均墀的双手依然可以悬空操刀,吻合2~3毫米的血管丝毫不会“手震”,而且他的手术让许多断了手指的患者重新有机会用手拿东西。

11月5日,来自广东怀集县的一名小伙子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接受了“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治疗。20岁不到的他在工厂上班时,左手不慎被车床压坏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皮肉,造成肌腱、骨头外露,形成了严重的手指“脱套伤”。当地医院的医生认为这3根手指保不住了,很可能要截肢。

用显微手外科手术 八旬老医生帮他保住手

他被送到广州之后,医生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做手术,从他的左侧大腿上切下一片18厘米×8厘米的带血管皮瓣,移植到这3根手指上,再接上多根细小的血管和神经,终于成功保住了手指;大腿缺了一大片皮肤及皮下脂肪之后,还要从肚皮上取一片皮肤修复(肚皮太薄不适合直接补手指)。最后,小伙子痊愈以后配合功能锻炼,就有望恢复手指的大部分功能。

这台复杂的手术耗时十几个小时,主刀的医生是已经80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创始人之人的刘均墀。在八十大寿当天,他正式宣布手术“封刀”,此时距离他从中山医学院毕业、投身外科已过了整整半个世纪,“为人民服务50年,我做到了”。在手术中为他充当助手的是美国人Jacques,为纽约大学手外科助理教授,这次受美国手外科学会派遣专门来中国观摩学习,他向记者表示,“刘叔”(刘均墀)的技术领先世界。刘均墀则表示,他打算在“封刀”之后过普通人的退休生活,以后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的个人爱好,例如唱歌、跳舞,享受晚年生活。

双手悬空冇“手震”吻合0.5毫米淋巴管

上个世纪6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兴起,逐步走向临床应用。1963年~1964年,上海的中山医院和广州的中山一院先后完成世界首例断手再植手术和断腿再植手术。1978年,刘均墀与另外3名专家共同创立了中山一院的显微创伤手外科。当年国内造不出手术所需的显微镜等器械,刘均墀和同事们就用看昆虫的放大镜做手术。当时没有专门用于显微外科的特种镊子,普通的镊子夹不住非常细小的手术用线,刘均墀就自己琢磨着对普通镊子的尖端部位进行改造,仔细打磨出一些纹理之后,就能把最细的手术用线夹住了。在克服了各种艰苦的条件之后,这个科室团队逐渐发展壮大,2011年被卫生部批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现在每年施行专业手术超过3000例。

80岁高龄眼不花手不抖

做手术时,刘均墀习惯举起两只胳膊,悬在半空拿着器械进行精细的操作——很多年富力强的医生做手术时,需要把手肘靠在手术台上才能保持稳定。有时,他需要在放大十几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吻合最细到直径仅1毫米的血管和神经,以及直径仅0.5毫米的淋巴管,这些细微的结构一条可能只需要缝3~4针,但就要缝十几分钟到半小时。他说自己的眼睛不花,双手直到80岁还不会发抖。

通过手术,刘均墀帮很多患者找回了正常生活,令他感到十分欣慰。例如,他做了广东省第一例“脚趾移植”的手术,总共为20多名失去了多根手指的患者做这种治疗,把第二脚趾移植到缺失拇指的位置,接上骨头、肌腱、血管、神经等之后,新的“手指”能够弯曲自如,手掌就可以拿东西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50年做了8000例手术

刘老皮肤光滑红润,中气十足。中山一院显微创伤骨科主任顾立强形容他是“60岁的身体,40岁的心态”。刘均墀虽然80岁了,手仍然特别稳,有的年轻人都比不上他。

70岁时,刘均墀以硕士生导师身份退休,仍持续在医院返聘了10年,不仅出门诊、查房看病人,还坚持亲自上台做手术,在最近一年还完成了上百台显微外科手术。到“封刀”之时,他在50年的从业生涯中已经完成了8000多例手术,其中不仅有显微外科的手术,也包括其他骨科手术——上世纪70年代云南大地震发生后,他是半夜出发第一批飞赴玉溪灾区为农村伤员做骨科手术的医生。(伍君仪)

 

 

来源:广州日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