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医 古今名医   名医论著   白衣卫士   名院推荐   医疗资讯   医疗常识  

精神病患者的“解锁”人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超过1600万人。这些患者中,除一部分能被收入医院治疗外,还有不少人不得不被家人用铁链、铁笼锁于一隅。

  在四川省合江县榕山精神病医院,有一位叫李晓林的护士,19年来,跑遍了全县的27个乡镇,凭借多年工作的经验与耐心,说服躁狂的精神病患者摆脱身体上的铁链,同意入院接受治疗;同时,她也在医院里与精神病人为伴,耐心照料,帮他们打开心灵上的铁索。因此在很多人眼里,李晓林就是一位为精神病患者“解锁”的人。

  因为爱,所以坚持

  19岁从卫校学习护理毕业时,李晓林可以有很多选择:到四川省合江县城工作,或者去交通便捷的乡镇卫生院。但她却选择了一份在外人看来似乎并不体面的工作———在合江县榕山精神病医院给喜怒无常的精神病人当护士。

  刚到医院时,曾有老护士教李晓林一套“防身要领”:和患者要永远保持一定距离,永远不要正面对着患者,一个人走出病房时,要背对着墙侧身走,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会有患者对你发起攻击。对此,年轻的李晓林不以为然,觉得有些夸张,但当她真正面对病人时,才知道精神病医院医护人员的不容易。

  精神病人受幻觉或妄想等症状的支配而缺乏自控能力,经常失去理智,以暴力对待护理人员。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刘某住进榕山精神病医院后,由李晓林负责给他打针、输液、喂药,但刘某总找出不同的理由拒绝。为了让刘某按时服药,李晓林总是像对孩子一样哄劝刘某。但不受控制的刘某不但不领情,还总追着李晓林打骂。

  一天早饭时,刘某拒绝进食,不仅将饭菜打翻,还对着前来劝他的李晓林吐唾沫。李晓林对刘某说:“你爸爸妈妈今天有事,没有时间来看你,你乖乖吃饭,我一会儿告诉他们,你在这里很听话……”可刘某非但不听,还把杯子里的水往李晓林身上泼。但就是这样,李晓林还是没有走开,也没有半点责备的意思,而是继续和刘某聊天。一旁见证全过程的同事不理解:“你给他说没用,说不定你走了,他自己就吃饭了。”李晓林却说:“就是因为他是病人,才到我们这里来,他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在李晓林的照料下,刘某很快就恢复了正常进食,对治疗也不再抵触。

  因为责任,所以无怨无悔

  榕山精神病医院有300多名患者,一位护士至少要分管10多名患者。除了负责患者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甚至还要扮演家人、朋友、保姆等多重角色。

  在精神病医院,有部分患者长年没有家属探望。“他们的病情得到控制后,很渴望得到家人的关爱。”李晓林说,有位50多岁的病人,患脑外伤后精神失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医院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去年春节,自称是老人侄女的人提着牛奶来看他,坐了几分钟就走了。“我们都知道,来看老人的其实就是他的女儿,但对方始终不承认。”李晓林说,不少病人到医院后,偶尔有人来看他们,都自称是病人的邻居、朋友等,很少说是直系亲属关系。

  “每个人都希望看到微笑,给病人多一些关爱,也是心灵上的解锁。”一年夏天,医院收治了一名长期流浪在外的老年男性精神病患者,他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家人、住址,身上散发着刺鼻的恶臭。李晓林安顿好病人后,打来热水,一边为他擦洗身子,一边安慰他,很快老人的眼中不再满是恐惧。擦洗到清水变成黑水,老人原本黑得发亮的脸终于露出皮肤本色。接下来的日子,李晓林为老人更换衣服、理发,给老人喂水、喂饭……

  在榕山精神病医院工作的日子里,李晓林目睹了众多患者及家属的痛苦,体会了很多辛酸与无奈。因此,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经她护理的患者能出院过上正常的生活。多年来,李晓林经常义务下乡为精神病患者送医、送药和上门随访,全县27个乡镇,她几乎跑了个遍。为了让精神病患者得到医院的专业治疗,不再被铁索锁住身躯,医院每次组织的“解锁行动”,李晓林都积极参与。部分通过“解锁行动”治疗的患者,病情大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