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 历代名家   当代名家   书画人生   名人轶事  

书法审美活动中“读”与“看”的关系

   

胡抗美

 

    在脱离实用书写、文字传播的功能之后,书法在今天已经变成一种纯粹供人“观看”(亦即欣赏)的图像艺术,这种转变,对书法的审美活动和书法创作都带来巨大影响,也牵涉到对书法传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问题。从“阅读”(强调对文本内容的阅读)转向“观看”(即书法形式的观赏),这是书法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审美革命,不管我们从个人情感上是否愿意接受的这种变化,书法传统形态的现代转型已经成为当代书法艺术史的事实。所以,研究书法审美活动中的“读”与“看”关系,并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寻找和解答书法艺术中各种视觉因素,从中总结影响视觉的书法形式规律,这是每一个书法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书法史上,基于特定用途的铭文、碑刻、信函、手札等,构成了宋以前中国书法传统最核心的资源,也代表着传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今天我们面对这些作品时,都是以“艺术品”来对待的,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介入方式是借助有意味的书法形式来完成的,也就是说,是这些作品的形式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不过是书法审美活动中的附加意义。但对于当时的创作者而言,文本的阅读,文字的规范和可辨识性,却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换句话说,这些基于实用的书法艺术品,其原始的创作动机,首先要供人辨识,其次才考虑书法形式上的创造性表现。所以,就传统书法而言,作品的文本内容的可识可读性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必须在识读过程中逐步打开。但现代书法已经发生转变,作品内容的释读已经变得不重要了。我们进入展览大厅,看完一个展览,可能会一下说出哪些作品感动了我们,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文字内容。

    书法审美活动中由“读”向“看”的转变,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而这在传统书法创作中却是居于第二义的。所以,作为视觉形式规律中最重要的构成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书法最重要的形式内容。沃兴华先生曾经将构成作为书法现代性的形式标志,正是基于书法已经脱离实用,成为一种图像艺术,从而做出的极具洞见的判断。

    当然,我们可以说,传统书法具备了形式构成的所有法则,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中的构成关系,在书法创作中占的地位不同,构成的核心内容也不同。作为“阅读”文本的传统书法,欣赏方式是在手上把玩的,结字和点画是最重要的形式要素,书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不考虑整体形式的构成意味。但在现代书法欣赏中,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整体构成的形式感,然后才是结字、点画,最后才考虑文字的内容。所以说,从审美活动的过程看,传统书法从“阅读”文字内容开始,通过玩味艺术家有意味的结字和点画意味,在阅读中完成艺术的审美活动;现代书法则是从“观看”整体的构成形式开始,然后进入结字和点画的品鉴玩味,而书法的文字内容的释读,则不再构成审美活动的必要条件。

    可能有人会质疑,既然今天的书法审美已经从“读”转向“看”,是否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完全可以打破文字的释义要求,甚至解构汉字,转向纯粹的笔墨构成呢?我认为这是偷换了逻辑概念。书法从“读”为第一义转向“看”为第一义,属于书法的审美范畴,而汉字和文字内容,则是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本体属性,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就像我们欣赏一棵树,给予我们审美愉悦的是树干的形状,树叶的色彩,枝干的穿插,我们不必关注这棵树的物种属性,但并不是说可以不要物种属性,离开物种,一棵树就失去了应有的美。同样的道理,中国书法的美,依托于汉字造型表现、空间分布和连续的文字书写中的节奏表现等,前者构成书法的空间艺术特征,后者构成书法的时间艺术特征,从而使书法完全不同于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如果解构了汉字,打乱了文字内容的连续性(释义性)和书写的规定性,书法也就失去了本质属性,必然走向抽象绘画。所以,我们谈书法审美从“读”转向“看”,并不是不要可读性,而是指出书法艺术的本体内容(即书法形式的意味)正在成为书法创作和欣赏的第一要求,这种书法艺术要素的形式意味,是在保留可读性的文字和汉字的前提下完成的。一件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一定是在强调可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这个词源自西方的现代艺术理论,但却是所有造型艺术的规律。规律和法则,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现在书法界很多人一看到“构成”这样的说法,就认为是西方的理论,其实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传统书法绘画理论中的布白、章法,其实就是一种构成理论,其内在的形式法则与西方的构成理论是一样的。但从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来看,“构成”一词,比“布白、章法”更为丰富,更严密。另外,“构成”一词已经成为各个艺术领域通用的术语,其内涵与外延早已被国内外艺术研究领域所广泛认同,今天的书法发展、书法传播、书法研究不可能再局限在封闭的书法内部,我们要进行广泛交流,和国际交流,和国内外其他艺术领域交流,要把书法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纳入当代文化艺术的潮流,必须要在理论表述上打破封闭的传统理论体系,采用通用的艺术理论术语,这是一种学术规范,与是否西方化、民族化没有关系。这一点,是大家必须要想清楚的。由此可见,空白不是被分割剩下边角余白,也不是字间、行间排列的距离,而是书家创造、创作的产物,是书家主观追求的结果。

    胡抗美,1952年生于湖北襄阳,号鹿门山人、得天庐。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
    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展、全国中青展、兰亭奖展。作品被邀参加卢浮宫国际艺术大展和中日、中新、中韩书法交流展。应邀到英国、韩国等国就中国书法艺术进行学术演讲。理论著作出版有:《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书为形学·胡抗美教学文献》《中国书法艺术当代性论稿》《胡抗美书学论稿》《胡抗美书法课徒稿》《中国古代用人智慧》等;诗词专著出版有:《盼兮集》《志外吟》等,并出版多本书法作品集。

 

 

来源:尚艺书院  由华夏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