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 历代名家   当代名家   书画人生   名人轶事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文/孟云飞

 

 

我与王改民先生结缘于2008年8月,当时去陕西参加一位朋友的书法展览,这也是我第一次踏入西安这个书法圣地。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我真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肥沃与厚重。陕西乃周礼之邦,三秦大地,汉唐坐标,撇开其他辉煌不讲,单就书法而言,这片厚土及其勤劳、智慧的人们做出了巨大贡献,掀起了一座又一座书法文化的高峰。这里留下青铜时代钟鼎铭文的气势恢宏,留下了《石鼓文》秦时期的石刻文字记录,留下了方笔为主的秦隶之方便实用,留下了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摩崖之苍莽与雄浑,也留下了大唐楷书的群星璀璨和法度森严。跨越千年,二十世纪的书坛巨擘于右任再掀波澜,其魏碑和标准草书重新刷新世人的视听。

此次活动期间,我在一家画廊中看到了王改民的作品。对他的书法我可谓一见倾心,印象极其深刻。我几次漫步古都西安的书画繁盛之所,希望能与王改民能有一次心灵的邂逅,也许若干年后能留下一段书坛佳话,但当时无缘与他相识。直到2011年,才在朋友的引荐下,有缘结识王改民先生。因为早闻其名,所以一见如故。他威仪庄严,博学文雅。

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与王改民先生结缘已有八年之久。这几年,他的书艺是更上层楼。窃以为,他不但是陕西当代书法的重量级人物,就是放眼全国也依然是实力名家。何出此言?“言有君,事有宗”,现纪言数行,以飧诸君。

王改民先生从咸阳古城走出,不断进取,在古都西安供职多年。繁忙的案牍之余,依然是翰墨情缘不减,临池不辍,写出了自己的一腔热情以及北方书风的博大雄浑、厚重苍莽。

学书历程寻绎

王改民先生的书法之路可以说是从自发走向自觉,然后走向自如。他在中学时期就开始了书法的临习。“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同学的赵孟頫字帖,发起了书法之梦的第一步追寻。随后又练起了毛体,曾在文革期间抄写大字报,大量的书写极大地锻炼了运笔的灵活程度,“手熟”得以实现。旋即在地上以水临习柳体,上世纪70年代末,又拿起了清人编写的《草字汇》,以唐诗集字的办法加以学习,但仍然感到不过瘾,于是对“删繁就简”的于右任“标准草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写就是四年,惟妙惟肖,人称“王右任”。也曾听从董青野的建议,上溯魏晋,追随《伯远帖》的神韵,既而接受钟明善的意见,再次对赵孟頫的行书进行了三年之久的摹写。为了克服软媚,魏隶杂糅的《爨宝子》等碑刻成了上好的选择,一临又是四年。在此之后,他对“力能扛鼎”的王铎书法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购字帖,品真迹,把王字剪切下来,逐一学习,不知不觉,又是三个年头。后因钟情舒同前辈书法的缘故,继而向上追溯,有幸找到了何绍基的《落花诗十五首》,又是一个三年的持之以恒。

王改民先生的学书历程中,他对《爨宝子碑》和于右任书法用功至深,在此我略作一延伸。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记述当地望族爨宝子的生平事迹,“大亨四年”(实为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立, 1778年于云南曲靖县出土,正文字径寸许,楷隶杂糅的典型代表。阮元称其为“滇中第一石”,康有为认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与临习尺牍刻帖的点画精到不同,王改民深知碑刻因风雨剥蚀、刻工误差等因素,临碑不能斤斤计较于点画,需要注重整体,诸如结构、神韵,要有“透过刀锋看笔锋”的一双慧眼。于是,他活学活用,留金石味,去刀刻痕迹,深得此碑三昧。如果说他选《爨宝子》是跨度之大,那么,选于右任就是其用功至勤无疑。

 

 

来源:中华人物网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