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 历代名家   当代名家   书画人生   名人轶事  

陈师曾

   

    陈师曾(1876—1923年),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湖南省凤凰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著名诗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墨笔山水图轴  

    近现代,陈师曾绘,绢本,墨笔,纵67cm,横27.3cm

    自题:“山气苍苍泉声咽,此中幽人头已白,安得无情顽如石。仲年贤婭雅赏。衡恪丙辰六月。”钤“衡恪之印”、“朽者”印。

    自题中的“丙辰”为民国五年(1916年)。

    图绘高山峻岭,飞瀑流云,茂林中幽舍掩映。

    此幅作于1916年的山水画在陈师曾的绘画中属较早年的作品。作品构图稳健,笔墨深厚,反复的皴擦点染与他后期空勾无皴的山水画法有很大的不同,明显带有“金陵八家”之首——龚贤的笔墨意味。

    

    1876年(清光绪二年 丙子)1岁

    3月12日,生于湖南省凤凰县。 1880年(清光绪六年 庚辰)5岁

    祖父陈宝箴迁官,全家由湖南长沙迁至河南河北道。生母罗氏病逝。 1883年(清光绪九年 癸未)8岁

    全家随陈宝箴迁官至杭州。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丙戌)11岁

    陈宝箴罢官,全家复居长沙。随尹和伯(金阳)入门学画。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19岁

    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迁居武昌。从周大烈、范仲霖习诗文、法书。冬,与范肯堂之女成亲。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20岁

    长子封可生。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23岁

    戊戌变法失败,陈宝箴、陈三立被革职。陈三立携家定居南京。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26岁

    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27岁

    与二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后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庚戌)35岁

    归国。先就职于江西教育厅,不久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从吴昌硕学画。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37岁

    翻译《欧西画界最近之状况》。 1913年(民国二年 癸丑)38岁

    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同年秋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41岁

    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42岁

    结识齐白石。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43岁

    应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44岁

    在北京的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45岁

    与周肇祥等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在《绘画杂志》发表《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中国人物画之变迁》等文。《陈朽画册》出版。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46岁

    发表《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出版。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47岁

    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48岁

    9月12日,病逝于南京。

读画图轴

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87.7cm,横46.6cm

本幅自题中的“丁巳”为民国六年(1917年)。

作者描绘的是1917年北京文化艺术界为水灾筹款的展览现场,具有接近新闻照片一样的写实性。画面上社会各阶层人士汇集一堂,气氛热烈。画中人物的面部用笔简洁随意,带有些漫画色彩。作者省略了线条,直接用大块墨色塑造人物的形体,短促细碎的线条只在局部作些勾勒,此外还用接近“飞白”的手法表现物象受光面的明亮部分。这种对线条的省略和对光线的感受及表现与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有着很大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陈师曾的西画造诣。

《读画图》以传统的命题,新鲜的内容,中西合璧的技法诠释作品,体现了陈师曾富有创造性的绘画实践和探索。

    来源:故宫博物院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