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放及其书法艺术
齐放书法简释
魏勤英
齐放,河北保定人,知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委会委员、刘艺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会员,现任中华文人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其书法造诣深厚,功底坚实,楷、行、草诸体兼善,尤以魏碑名于书坛。
魏碑是一种介乎晋唐之间承隶启楷的过渡性书体,包括摩崖刻石、造像题记、碑碣和墓志铭四种碑版,表现出“沉着劲重、端方峻整、峻骨 妙气 、峻宕奇伟”(康有为语)等独特风貌。其中《 龙门二十品 》、《云峰山刻石》,以及《张猛龙碑》等名碑,从魏碑群芳中脱颖而出,为其代表作,名扬天下,让人耳目一新。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有云:魏碑“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北魏末期,随着汉化改革的深入,胡汉融合的加强,南朝书风的传入,刚峻奇伟的魏楷有了进一步发展,点画方圆互施,渐趋于圆润、 端整 和秀雅。
魏碑是中国北方高度融合性书体,具有复 杂的文 化背景和多元的美学特质。其渗透了儒、释、道文化的血脉,集结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健粗犷与汉民族的中和内敛,融汇北方楷法的古朴浑厚与南方行书的新妍妩媚,以及隶书的笔势开张与楷书的结体严谨,给人以雄健开张的心理感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创作活性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对后世书风的衍化起着重要的影响,是研究隶书向楷书演变的重要载体。
齐放先生幼承家教,祖上三代习魏碑,其濡国学,耽诗词,弄丹青,习翰墨,其书品貌主要取法于《张猛龙碑》和一些皇家元氏墓志,四十载寒暑易节,心摹手追,笔耕未辍,受益颇深。行草法二王、怀素及《书谱》,汉隶则主临《曹全》、《礼器》和《乙瑛》。博采众家之长,合群帖,擅多体,转益多师,守候传统书风,汲绠名家精粹,得北碑精髓。
齐放书法在用笔上方圆兼备,方笔为主导,不过,时常刻意避开某些过分的波磔笔画,主以中锋行笔,切侧回护,带有明显的提按、藏露和转折。深得丰厚义理,强化质感,讲究圆浑结实,使线条多姿多彩。法度沿袭有来历,点画粗细长短变化较大,收放含蓄,无论浑圆厚重,抑或简洁畅达,都表现出凝练生动的艺术特色,采用遒劲的笔触,尽情地抒发浑厚与率真,古雅与鲜活。
作者对字的构形相当敏感,一般是顺其自然形态,或正,或斜,或高,或低,或压缩,或舒散,或穿插避让,或俯仰呼应,皆能因字立形,寓巧于拙,平中见奇。在此基础上对结构加以大胆变形,随性造意,巧妙架构,破解矜持和沉闷的拘局,凸显奇纵、灵动、跳荡的神采,疏朗清新,神完气足,浑然一体。每每表现出较为超前的现代审美意识,总令人感觉意态宏深,古趣盎然而又奇妙异然,甚至于始料未及。
其作品脱离常俗,将书艺取向置于雅俗共赏的恰点上,寓魏于行,融谐入庄,在魏体中大量吸收运用行草意韵,泄激情流注于点画之趣,寓变化出新于传统之规,极力把魏碑写新、写活、写出卓尔不群的自家面目。其书法既有传统魏碑的方整峭拔,另有隶分的古朴遒劲,二王的典雅秀逸,整体风格为沉雄豪爽、典丽厚重,又不乏赏读新颖,变化奇异的内涵,在较高层次上再现了敦朴中和的独特古风,大气、静气和庙堂之气,深得书界善评和大众喜爱。
齐放先生做事专心致志,有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不图虚名走江湖,但凭实力寄书坛”。其文史底蕴较深,文笔谙熟,善于钻研学问,既善书翰,更兼文论,其自我设计的从艺之路是:以书法理论为根基,作指导,一步一个脚印,推助书法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日常创作的同时,注重积累经验,拓展视野,提高境界,始终兼顾书法理论的研究与探索,跻身学术领域,其书法专业论文频频发表于多家全国性专业报刊杂志,为同道所瞩目,成果明显。
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金奖;第二十届《兰亭杯》全国书画摄影大赛金奖;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华魂》杯暨全球华人书画艺术大展二等奖;首届《黄河杯》国际书画大奖赛优秀奖;《中华魂》辛亥百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金奖;《名家·名作》中国书法家优秀作品邀请展金奖;第六届《阳光杯》全国书画大展特等奖;《复兴之路》当代中国书法艺术成就展金奖;辽宁书协纪念建党90周年《红色经典记亿》全国书画展银奖;《光明在前》全国书法大赛金奖;《兰亭艺术大展》暨2011年全国书画大展赛金奖等奖项。专业理论文章屡见于《书法导报》、《中华人物》、人民网等报刊杂志和多家官方网站。
齐放先生已在北京、南京、西安、贵阳和泉州等地举行了个展或联展;应邀赴军事博物馆、中央警卫局、北京军区警备一师现场作书;出访日、韩,参与书画展,进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作品被日、韩、美、法、印尼、巴西、加蓬和安哥拉等国政要、国际收藏家、博物馆和国内外名企典藏。
(魏勤英,《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总编室副主任。)
行书横幅 《业精于勤》 126cm/3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