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千古一相,篆法极则
孟云飞:历代书家的人生境遇及其书风之
《千古一相,篆法极则——李斯》
一、政治生涯
1.人生历程
李斯(?—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秦代政治家、书法家。其最大贡献,莫过于协助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作为荀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坚持以法家学说施政,行之有效,功莫大焉。李斯本人也完成了从一小吏到大国丞相的华丽转身。李斯的另重要一贡献,是以大篆为基础,加以改进、规范,形成了秦国统一六国后的官方文字——小篆。
初,李斯任郡小吏。曾见“茅厕之鼠”与“粮仓之鼠”遭遇的不同而感慨:同为鼠,居所有别,所食等境况迥异。始知环境之重要。遂拜荀卿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成。以为“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思虑良久,西仕于秦。起初,被大权在握的吕不韦任为郎;后又劝说秦王嬴政成就霸业,被任为长史;继而献计秦王,遣人持金玉游说列国,离间成功,被任命为客卿;嬴政十年(前237年),因水工郑国间谍一事,“外来人才”品德被质疑,秦王采纳群臣意见,下令“逐客”。作为楚人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斯遂以《谏逐客书》上书嬴政: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
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李斯反对用人上“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认为此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之举。并指出秦国更加强大,需有“泰山不让土壤,海河不择细流”的胸怀,做到“王者不却众庶”。嬴政接受了的李斯建议,又任斯为廷尉;李斯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帮助秦王灭掉六国,实现了中国版图统一;嬴政称帝(始皇帝),李斯与王绾等制定了秦朝的礼仪制度。建议实行郡县制,销毁民间兵器,焚烧民间藏书《诗》、《书》等,坑埋部分思想不专者,制定秦朝法律,参与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为秦加强中央集权殚精竭虑。
始皇帝嬴政死,李斯听从宦官赵高,矫诏,致使太子扶苏自杀,大将蒙恬入狱;嬴政少子胡亥登基,为秦二世。
李斯终遭赵高忌,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死前忆及平凡的生活,感慨万千。绚烂之极,终归沉寂。千古一相,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2.人物评价
李斯的一生,因拜师荀子而得益,因辅佐嬴政而发迹,因受制于赵高而衰败。
司马迁说:“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李斯身为荀子的学生,积极地实践着老师的学说。荀子乃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纳了墨家、法家、道家、名家诸家学说之精华,比较重视“法”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李斯有别于一般的说客,他亲历亲为,参与了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以卓越的政治才华和历史远见,辅佐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他后期贪恋富贵,“阿顺苟合,严威酷刑”,遂受制于人,良为可惜。
二、书法成就
1.统一文字
秦国天下初定时,“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需在各方面着手。李斯协助秦始皇实现了由“异”到“同”的转变。此谨说文字的统一。
成体系的中国文字经过了甲骨文、钟鼎铭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几个阶段。从文字发展与成熟的角度上讲,某一人并不可以创造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字。但是,某人可以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则有可能。李斯官高位显,又擅长书法,在秦实现“书同文”上,既是领导者,又是实践者。处于历史的大变革时期,李斯欣然担起了文字改革的重任。将不合西土文字的其余六国文字除去,以大篆为蓝本,与赵高等一起,变革文字。
大篆虽有教强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但是历经战乱,显示出地域性的差异。封建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性和权威性,大一统国家的书写需求都呼唤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字体产生。在长期汉字演进过程中,大篆已具备了文字改革的要求。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李斯等人将大篆删繁就简,成为一种字体狭长、笔画整齐、上紧下松的规范字体。小篆上承《史籀》,下启《急就》诸篇,影响深远。
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赵高写《爰历篇》,胡毋敬人写《博学篇》)作为教材,“幼子承诏”,秦始皇定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