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海洋的滋味 淡水登峰鱼丸
近山之地,通常以山产、农产类加工品为该地特色产物;临海之地,通常脱离不了海产、鱼鲜等加工制品。所谓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台湾的众乡镇多半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与特产。
距离繁华的台北市只需短短半小时车程的淡水,一直以来就是个因水而盛的城镇。这个依山傍水的淡水小镇,收容众多背景殊异的人生活于此。这条连海的淡水河,则为淡水的命脉,浪涛间历史似也匆匆。
鱼丸店的出现,解决了淡水早年的鱼货问题。淡水的谚语,“六月鲨,狗不拖”,炎夏的温度高,早年出海作业的渔船,船上的冷冻设备只保存高价鱼类,低价鲨鱼随意放置,等到返港时,鲨鱼已不再新鲜,甚至连流浪狗都不愿意吃。低价的鲨鱼没有用吗?做成鱼丸让鲨鱼产生新的价值。
早年渔业资源丰富,鲨鱼1元1斤,加工做成鱼丸后可卖到3元,因此原本从事木工的林水木在福州见识鱼丸制作后投入这行。鱼丸的利润虽高,但传统手工做鱼丸,一天最多制作50斤。林水木利用日本人留下制作水浸糕的机器打鱼浆。1950年冬天起,不断尝试改进,第二年在妈祖庙旁开了味香鱼丸店。林水木的儿子林国峰自幼在店中帮忙,后接替父亲创立登峰食品,朝多元化发展。逐渐开始,虽然稳定了材料品质,并不代表制作模式的固定。做鱼丸打鱼浆还是得靠经验。林国峰说,渔场不一样、品种有变化、冷冻环境的差异,都会让打鱼浆的条件不一样,得不断研究,就算是有经验的师傅也一样,还是有可能会失败。鱼肉经过处理,打浆后蛋白质产生双性结构改变产生弹性脆度。做鱼丸并非加入添加剂导致,大可放心。
淡水有四家代表鱼丸店,分别有着自己的特色,登峰鱼丸是其中一家,他家有三大坚持,软、脆、松三者必须兼顾,在一颗小丸子里,每一口都有这三种风味。
(孙权)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