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正者无敌”——忆王缵绪将军八年抗战
1944年2月,在南岳军事会议上,王缵绪提出撤消二十九集团军总部和67军建制,保留44军。经军委会批准,44军仍由王泽濬任军长(王缵绪长子),辖149、150、161、162四个师,调归第九战区指挥。王缵绪调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任国民党陪都卫戍总司令。王泽濬军长将二十九集团军带到湖南宁乡进行了改编,将44军下辖了150师、162师、161师,以及后调师149师。
1944年5月,日军再发动起对长衡攻势。6月7日,日军第3师团开到古港附近,军长王泽濬率44军展开攻势,击败了古港东门市日军,获缴甚多。日军大量派兵支援,44军与68师团、116师团喋血奋战了九昼夜,于14日退出浏阳。
1945年初,日军由茶陵安阳南进,44军军长王泽濬奉父命赴茶陵南北地区迎敌。受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王缵绪直接指挥,在父子配合之下奋战阻截,7月日军陷落茶陵,8月又陷落衡阳,直指到桂林,彻底击败了日军,最终迎得胜利。不久,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因王缵绪抗战有功,被国民政府授予胜利勋章。
1947年5月2日,蒋召王缵绪进京,行前王缵绪对记者说:“……首都南京卫戍总司令一职,中枢虽有意相委,但本人年事已老,不愿再任军职。此番赴京晋谒主席,除本一贯精神以在野之身翊赞中枢外,别无他项希求。因目前营谋官位者正多,本人实无此需要也。” 他自京返回闲居家中,观弄书法,吟诗作画。
1949年,王缵绪拒蒋去台,同年12月14日,他授意新编44军代理军长周青廷发出起义通电;王缵绪自行取消了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西南游击第一路总司令职务,成立了“成都市治安保卫总司令部”,(简称“治总”)自任司令。王缵绪以“治总”名义接管成都。他担负起保护四川省城市完整无损以及七千万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12月24日,王缵绪以“治总”总司令名义致函解放军四川军区委员会,表示“为了人民的和平愿望、父老的请求,不忍重苦人民,现在严率所部,勉维治安,静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改编调遣”。25日,由王缵绪出面在成都召开各界各人民团体会议,正式宣布四川和平解放。1949年12月31日,贺龙率部进入成都。1950年王缵绪主动解除成都市治安保卫总司令部职衔,他把掌控的军队和全部武器移交给贺龙为首的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他的部队也分别由解放军第60、62军和第7军进行整编。
抗日战争胜利已过60多年,人们不会忘记那段历史。翻开四川省西充中学2004年编写的“校本课程系列教材”第五章——“抗日沙场好儿郎”,详细记载了王缵绪将军率领第二十九集团军英勇抗日的事迹,文章叙述:“最值得中国人民骄傲的民族解放战争,是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在那场战争中,王缵绪将军指挥二十九集团军驰骋沙场,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湖滨战役、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重大战役(大小作战共计2300多次。共打死打伤日本官兵4万余人。所辖44军和67军共6万6千余官兵,加上补充壮丁4万5千余人,集团军仅存不到2万人,伤亡失散不计其数)。靠的是“川造步枪”和无法御寒的单衣,凭借一腔爱国热血,同日本侵略者坚持了长达八年的抗战,为中华民族独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这位民族英雄的坎坷命运却令人唏嘘。1957年反右运动初期,这位具有正义感的将军对这场运动持有不同观点,他身边故旧、好友先后划为右派,如台盟谢雪红、民盟章乃器、罗隆基、民主人士鲜英、起义将领龙云等,这些现实情况造成他很大的震惊,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回避的方式,告假去港就医。途经深圳扣押至四川省公安厅看守所(随身携带物品57份“反右运动”剪报和52万字个人日记)。在此关押3年期间,既未提审定罪,也没判刑。事发后只有《四川日报》发表“反革命分子”王缵绪“偷越”国境被捕的消息后,就再没有任何媒体作过后续报导。而王缵绪本人就此在看守所内被迫与世隔绝关押3 年。于1960年终因绝食死于看守所内。
回顾那段历史,让人愤怒而痛心疾首,当然,最痛心的不仅仅是这一位民族英雄的坎坷遭遇,新中国成立后,历次运动曾给太多人与家庭带来灾难性的毁灭,造成冤魂无数;曾把太多的事实真相颠覆与歪曲。如今提起这段历史让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难言轻松,至今还有太多的人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内心扭曲不能释怀。如何医治创伤?必需反思造成历史悲剧的根源,才能吸取沉痛教训;实现民族和社会的和解,找回人类的爱与尊严;重塑文明的基础,是当代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要尊重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以民族自尊为重,勇于面对和承认错误;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已的国民,洗刷尘封的历史,至少做到被歪曲了历史中的人与事还原真相,让存在历史病痛的人获得痊愈。
成王败寇或者是一切所谓正史的宿命,但尊重历史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基础,一个社会应该珍惜荣誉与道义的评价,保存最真实的历史,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及道义本性。笔者认为,王缵绪1957年遭遇囧境,有关介绍他的文章及人物志的内容自然受负面影响而用词不当,所表达的内容也不符合历史真相。例如:被人讥讽“倒戈将军”,是指:王缵绪背叛杨森,投靠刘湘;在刘湘麾下,又投向蒋介石等。这种评价极不公正,当时在军阀混战时期,王缵绪、刘湘、杨森三人地位相等,彼此是同窗学子,不存在谁投靠谁与背叛谁,而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局势下,刘与杨产生分歧,王缵绪必须理性作出适应历史时代的抉择,他支持刘湘本意是为促成四川统一。以现在的眼光看待历史,王缵绪拥刘湘是看到杨的野心不利于北伐大局,只有助刘统一四川才能结束军阀内战,有利于整个国计民生,因此他的此次倒戈,可谓厥功至伟。后来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被迫宣布联共抗日,但是找不到富足安定的抗战大后方,一时很难下定践诺决心。王缵绪为了促蒋抗日,便及时让蒋中央的势力进入四川,此时刘湘病逝,蒋无耐之下召回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王缵绪返川主持川政,成为了四川第二任省主席。在他任期内,四川加重了供应抗战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负担;全凭他的智慧和毅力,把川政整顿得生机勃勃,从而支撑着国民党抗日的正面战场,使之配合共产党的敌后斗争而完成了全面抗战的格局。但是他的廉政兵役和赋税改革,却大大损害了川康实力派军官的既得利益,以致发生了七师长联名通电蒋“反王主川”事件,使蒋介石不得不出面亲自主川,满足了王缵绪再次请缨抗日的宿愿。知可见,王缵绪胸怀,他未以个人得失与荣辱,必免了再次内战的发生,而是委屈求全的保全了抗战大后方的稳定。
通过历史诸多资料不难看出,青年时期的王缵绪就投身于辛亥革命,参加“保路同志军”,是典型的革新派人物,他聪明智慧,曾在历史最关键的转折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身为国民党上将,固守前线与日作战,在抗日战争中曾是全国民众敬仰的英雄人物;在解放战争中曾拒绝随蒋去台,主动选择率军起义,保住了四川省城市完整以及七千万生命及财产免遭兵燹诸举,为祖国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年人称他为儒将,一生热心教育,成功的创办了二所学校,重庆(私立)巴蜀学校和西充巴蜀学校(即西充中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重要人才,为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他胸怀祖国,曾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危难困境中做到体恤民意,兴农田、水利、交通、修建了许多公共事业,现有碑文记载。
解放后,他将自己创办的(私立)重庆巴蜀学校和西充中学无偿捐给新中国;还将毕生最珍贵的文物收藏全部捐献给国家,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文化遗产及宝贵的文物遗产。
而今追忆这位将军为祖国和民族所做的贡献,却早已被消溶于时代政治洪流之中,真可谓历史的悲哀!当今,我们要重视与反思这段历史所造成的危害,要客观与公正对待才会唤起民众极枳向上的荣誉感,这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存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极强的历史荣誉意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身后名”的看重,体现了本民族对历史责任的担当和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有了非常大的成就,已开始意识到这类问题将长期影响国民情感,政府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体现在“拨乱反正”“恢复名誉”等提法上。但做得远远不够,自建国以来曾发生过数次运动,从没有对历史进行认真反思及校正错误的“大动作”,是难以平息与消除国民的怨气。当下,我国又处在危机时刻,再次强烈呼吁历史道义的回归,塑造社会道义的基础、找回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对捍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权力,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作为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主要将领,王缵绪可算是最知名的川军名将,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在国共内战时期,他曾弃暗投明,发动起义,他极积参与到建设新中国,并有所作为。王缵绪作为公民死后应享有名誉权。不能因为没有认定的“罪名”,而否定他抗战和起义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他辞世已经五十多年,应重新评判他的历史地位,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才符合当今社会求同存异的胸怀。
新华社编辑:郑纪
来源:中华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