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重庆巴蜀中学校史》有感
当年,日机以巴蜀学校为重点攻击目标时,王缵绪既要坚持廷续办学,又为保存有生力量,曾在日寇强势的轰炸之下,他决定将小学部保留原地继续办学,中学部迁往西充(王缵绪老家)创建学校继续办学。据统计:学校耗巨资转移物资有500多套校具、2万余册图书、2000多件教学用具(钢琴、显微器、动植物标本、实验仪器)等,满满装了16艘大木船,从重庆嘉陵江运达南充,靠人力搬运到西充。
1939年9月巴蜀学校(西充中学)完成了搬迁和重建,9月正式开课。此举,王缵绪先生又为家乡学子开辟了教育新天地,所创办西充中学,为西充地区第一所中学校,很快也取得了惊人的办学成绩,受到当地民众敬慕与赞扬。
1942年,周校长与正在抗日前线指挥作战的董事长王缵绪(第二九集团军上将总司令)通电请示将学校迁回重庆。经校董王缵绪决定将西充中学校保留原地继续开办,将教学设备留在西充,继续促进西充教育事业发展。为此,王缵绪电令侄女王君素(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接任西充校长职务。在她任职期间,王缵绪曾不遗余力地支助学校的扩建并续办了高中,后由王缵绪申报省教育厅核实通过成为重点中学。
自1942年,周勖成校长及部分教职员工由西充返回重庆原址之后,很快恢复了巴蜀学校正常开课。在整整18年中,无论遇有多么艰难的困境,巴蜀学校始终是在校董事长的支持与避护之下发展壮大,多年来王缵绪始终坚守着自已的理想,无论是处理军政事务有多忙,他经常到巴蜀学校为师生作报告。他引教学校广开交流之路,接受各校人士与外籍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名流来校参观与交流。作为巴蜀学校的董事长,首当其充的指挥与支持着自已组建的教育团队,仅用四年办学时间,使其教育实践很快赢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1935年5月教育部派陈礼江视察全省教育工作后,特指定巴蜀学校为全川示范学校。1936年学校遵教育部令,选派巴蜀学校师生参加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教育博览会,因成绩突出,获得奖励。同年,四川省教育厅及教育部特定巴蜀学校语文实验注意符号的教育方法和本校使用的词组实验法为标准法,普级各校使用。1937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肯定王缵绪办学成果,专程到巴蜀学校亲自颁赐“成绩斐然”金字牌匾。至今悬挂在巴蜀中学。
1945年抗战结束后,校董王缵绪从前线返川之后,更加快了巴蜀学校的发展。1946年巴蜀学校添办高中和幼稚园,完成学校全面的基础教育体系。1945年西充中学校也增办了高中(现:西充中学)。在此期间,王缵绪已着手创办巴蜀商学院,便是吸引了众多人士的拥簇,方才迎来“锦上添花”。王缵绪将这些成员组建成董事会,其名誉校董:曾子唯、陈怀先、赵资生、康心如、周宜甫、李奎安、王兰楫、黄之贲、汤壶研、陈丽生、连雅各、魏诩丞、杨赞卿、何说岩、唐棣之、季叔平、杨芳龄、曾纪瑞、曾吉芝。事后,国共内战再起,导致巴蜀商学院未办成功。
巴蜀学校始终是在王缵绪的指导与支持下,以高标准的教育团队,经过整整18年的不懈努力,将是在这所规模宏大的教学新环境中,施展了王缵绪先生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成功地完成了他的新教育理论的实践,使巴蜀学校发展成为集幼、小、中、高的完整教育体系。早在民国时期,巴蜀学校就在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称之为中华名校。为当今的巴蜀中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巴蜀学校创始人兼董事长王缵绪先生,付出了一生最大的智慧和心血,可谓是教育先贤。多年来他为之劳顿、为之苦思、为之付出,将“以教兴国”的宏愿,最终实现。
若非强烈的爱国热情,若非教育的宏图大愿,若非坚忍的个人风骨,曾在历史的每一个劫难,都将可能成为巴蜀学校的句点。如果说巴蜀学校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王缵绪先生胸中一直激荡着“以教兴国”的宏愿就是这棵大树的根。
为了国家民族 贡献巴蜀学校
1950年12月12日,王缵绪将他生平所创办的两所学校,无赏地捐献给国家。至此,巴蜀学校才结束王缵绪私人办学的历史,开始进入公办时期。
但是,王缵绪的教育思想早已汇聚成就了教学的墓基与积聚了文化的积淀,至今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超越时代,创造辉煌,曾在各个不同时期与阶段,依然闪烁着巴蜀学校早期的教育理念的光芒。
现如今,巴蜀学校仍位于嘉陵江南畔,如同一艘气势磅礴而巨大的航空母舰,停靠在岸。已相继传承了数位校长为此撑航,驾于着众多教师们,不断从容地迎送着一批又一批学子的巴蜀中学,已是重庆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是北京大学首批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学,是中国百强中学;仍继承着开化教育、启迪智慧之责的巴蜀小学,成为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定点联系学校和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仍保留着王缵绪坚持的寄宿制的巴蜀幼儿园,被誉为花园式的“儿童乐园”,是省级示范园、市一级园区。巴蜀学校已有数万多学子毕业于这所名校。其中不乏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夫人刘永清、原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夫人朱琳等享誉中外的知名人士。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王缵绪先生遭受迫害,他组建的一批名教在历次运动中,无一例外被踩在了脚下,划成“反革命”、“右派”变成历史罪人。诸不知,巴蜀学校这一辈老教师曾经是中国一流的名教,当年他们抱着极其向往巴蜀学校的声望与地位,冒着枪林炸雨曾投入到巴蜀学校欲献终身的教育名人,却没有一个逃脱掉这场远大于抗战八年的灾难。他们的内心,至今流淌着无助的鲜血,久久无法愈合所致,学校不得不将这段沉重的历史束之高阁,加以回避。
中国的抗战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也是我们世代不能够忘记的历史,为使民族不再重演那丢失的自尊与耻辱,是必有责任教育新生代们传承巴蜀精神,以一贯“公正诚朴”为做人原则,接受教育,培育出真正的中华巨人,去领导与治理国家,以首任校董王缵绪将军为英雄榜样,捍卫国家与民族。
巴蜀中学的前史,是有着披满岁月风尘的历史,不忍漠视。其过于纠结与搁置,只因创始人至今得不到“定性”之说,而一扫千秋。误将巴蜀学校抗战历史从人们的头脑中一抹印迹的渐去消失。之所造成巴蜀中学之先天不足,仅疾呼着后天辉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其学术领域取得进步,对编造各种伪历史也得到一定纠正。以实事求是立场对历史人物做了新的研究,不仅涌现价值成果,并还原了历史真相。不难看出,今天的人们已不是因为知识的缺乏或理解错误,而鉴于近代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必免触及历史痛处,继续违背真实的内心,其校史中也还依然存在着以仆代主、将创办人或明或暗,一语冠之,尤为神龙见尾不见首的事实。而校史不凡之处,载入当事人亲笔记录,细嚼史料其校史的论点与史料的论据大不相同,完全可以从汗牛充栋的校史中区别正误、搞清人脉、分清真假、求实取真。作为教育领域以守候真理为主,懂得论据比论点更为重要,只提论点不管论据,视为误人子弟。假如今天还未存在感恩之力,至少教育后人应该抱有敬重之心!
王缵绪简历:巴蜀学校的创始人王缵绪先生,是担任抗战初期的四川省主席、国民党陆军上将。晚清秀才,非“一介武夫”,他曾是军政之中极为有影响的知名“儒将”。当年,蒋父子二人对他的战术战略、军事理论及其才气与个性素养都十分欣赏,搏得蒋中正先生亲自提名当选他为国大代表委员。早在1923年,王缵绪先生曾是于佑任“海上亭云书画社”首批成员之一,他擅长书法,精通诗词歌赋和古汉语,出口成章,文字功底极深,被众人称之为民国初期德艺双馨的才子。另外,王缵绪上将在军事上屡建奇功的事迹已载入史册,如平息军阀内战,统一四川。抗战暴发王缵绪力主中央军入川,将四川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抗战之初,是由王缵绪先生承担起全国民众的后方之责,他大力推行新政,挽救了危局。在日军强攻川省之时,他主动请求指挥前线大军,浴血奋战在疆场八载,顽强地抗击日寇入川。他先后率军指挥作战并经历战役有: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湖滨战役、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重大战役。因王缵绪将军指挥作战屡建奇功,曾在抗战时期全国民众举国上下视为歌颂的典型“大洪山老王推磨”等;也曾是当时全国人民最为敬仰与歌颂的英雄人物。因战绩突出,国民政府授予王缵绪上将胜利勋章和抗日英雄荣誉称号。王缵绪将军在从事军政四十多年之中,始终以国家与民族为重,抵制国共内战,1949年12月25日在成都致通电,率军起义,使四川取得和平解放。
作者:王缵绪重孙女王宇知
来源:中华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