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保 环保人物   环保资讯   环保科技   人与自然   能源信息  

北京援疆干部:他们在沙漠中再造神奇绿洲

   

 

  为了建设家乡,洛浦县的维族同胞自愿来园区帮着植树防沙。

  北京援疆干部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愿用青丝换绿洲

  “愿用青丝换绿洲”,这句话在北京对口支援和田一市三县的援疆干部里流传甚广。北京援疆干部来到和田的第一件事,就是剃成光头,原因是这里水“硬”,饮用水中富含矿物质,碱性大,容易引起脱发,所以干脆剃了省事。这句话放在洛浦县更加恰当,因为这里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沙漠拓荒项目——北京援建洛浦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若进展顺利,10年后洛浦县将硬生生地从沙漠中开辟出一片与目前全县耕地面积相当的绿洲。

  技术保证

  滴灌让杨树苗长得绿油油

  洛浦县当地人算计治理这片沙漠已经有年头了,每当有德高望重的长者带着大家试图在沙漠中开荒,人们总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里的沙丘一个挨着一个,非人力可以夷平;这里年降水35毫米,年蒸发量却达到2000多毫米,锁住地下水分难比登天。不过,科技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正是北京援疆的优势所在。

  对于洛浦县拓荒沙漠的项目,北京技术援疆者准备了滴灌技术。这项技术由以色列人发明,具体办法是在植物根部铺设水管线,并在管上开孔,这样一来水分能更有效地被植物吸收,最适合在缺水的沙漠地带使用。

  去年9月份,洛浦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整体规划初步成型。10月份,县里抽调出5名干部和两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成立了园区管委会。随后,滴灌技术从北京带入了新疆,并于今年初在园区里大规模试行。管委会请来了当地专家,专家发现已栽下的红枣树、核桃树都生长良好,成活率始终在97%上下。年初,通向园区的道路两旁栽了几排用来防风固沙的杨树,如今小树苗上挂满绿油油的叶子,已经长到一人高。

  资金保证

  投入7000余万挖水井埋管线

  先进技术的引进为沙漠变绿洲提供了可能性,北京的资金投入更为之确保了可行性。目前,北京已经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用于挖建水井、埋设滴灌管线。此外,洛浦县自筹资金2000余万,主要用于开荒初期平整沙丘。

  有了钱,并不是就一帆风顺了,摆在管委会面前的困难仍不少,首先就是开荒设备短缺。

  洛浦县境内84%的面积被一望无际的沙漠所覆盖,其间点缀着数不清的沙丘,这些沙丘的高度均在10米上下,彼此相隔距离不等,有些甚至若干沙丘连接成片,此起彼伏。铲平沙丘需要推土机、挖掘机,但是这里工业资源紧缺,管委会找不到这么多机器在沙漠里工作。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这里不是经常有盗采和田玉的团伙吗,他们往往带着大型设备,包括推土机和挖掘机。下次逮着盗采团伙,咱不罚他们钱了,咱让他们来开荒。”抓住一台挖掘机,按照以往规矩罚款10万元,管委会的会计算了算,铲平187亩沙漠大约需要10万元。于是,设备的问题解决了。被抓的盗采团伙被送到荒芜的沙漠里,给他们划分好地域,等活干完了,管委会再来验收。

  这一招“以工代罚”听起来有点不合规矩,但在各种资源严重匮乏的荒野沙漠中,却行之有效。盗采和田玉的团伙往往不缺钱,10万元的罚金对他们来说算不上什么,但重型机器在这里是奇货可居,况且罚他们干干苦活也颇有震慑力。

  美好未来

  10年再建一个洛浦绿洲

  洛浦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至今,占地已达3.1万亩,被划分为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两部分。其中特色种植多是特色林果,比如红枣、酸枣、核桃,管委会期待将来再慢慢试种沙梨、西瓜、杏子等最受欢迎的水果。就是这种特色种植产业不但给当地农民致富画出了一幅美好的前景,更对治理环境贡献卓越。去年底考察这片区域时,洛浦县委书记陈远华的感受还是旱风拂面催人老,沙尘漫天迷人眼。如今,他已对园区的建设信心十足。

  正午时分,特色种植区里上万名维族农民正热火朝天地为刚刚栽下的树苗安装防护篱笆,算上两个小时的时差,此时只相当于北京的上午10时。防护篱笆的材料是红柳树的树枝,这种树身材矮小但极耐干旱,沙漠中随处可见红柳树。做篱笆用的树枝一根根比拇指略粗,比树苗至少高一倍,经铁丝缠绕后串起,围成一个圆圈插入沙里,保护其中的小苗不受风沙摧残。

  小路上停着一辆大巴车,这是村里派来负责每天运送村民来这里劳作的。园区里所有树种的种植和养护全靠这些维族农民,他们住得最近的也距离这里有20多公里远。

  “村民开荒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但是村里的干部一下去动员,大家都热烈响应。”陈远华也是援疆干部,对这里老百姓的质朴情怀充满感激,“跟他们接触的这些日子里,我感受到维族同胞一种发自内心地对树木的热爱、对耕地的热爱。一说要带着他们铲平沙漠,开荒种树,都高兴得不得了,根本没人对此讨价还价。”一位看上去有七八十岁的老爷爷,一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搂着一大捆红柳枝子,缓慢地从运输车走向“田”间,老人刻满岁月痕迹的脸上一直堆着微笑。

  快到午歇时间了,村民渐渐停下手里的工作,从一直放在沙地上的塑料袋里掏出张烤馕,一分为四,和伙伴一起啃着。渴了,他们就把滴灌用的排水管从接口处拽开,对着嘴喝起来。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就不能体会沙漠居民开荒的艰辛。“这就是我说的对树木的爱、对耕地的爱,没有这种爱开不了这里的荒。”陈远华感慨。“虽说农民朴实,但沙地变成绿洲后,老百姓一定会分享丰收的成果。”目前,县里正和园区管委会计划着如何在将来试验性开荒获得成功后,将种植、养殖的收益按比例给农民分成。

  管委会成立初期,计划着把园区的扩展速度定在每年发展2万亩上,但今年1月至5月,就有3.1万亩成形了。“按照这个速度,10年下来怎么也得有30多万亩耕地,这和我们洛浦县目前所拥有的总耕地面积差不多。所以说,10年再造一个洛浦绿洲不是神话。”(记者 黄敬)

    来源:北京晚报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