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保 环保人物   环保资讯   环保科技   人与自然   能源信息  

沙漠掘“金”记

   

  “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神秘的梦幻在天边,阿爸的声音若隐若现……”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曾孕育过汉代、西夏和元代文明。但上世纪80年代,阿拉善却经历绿洲萎缩、湖泊干涸,荒漠化日益加剧的现象,成为我国沙尘暴的多发地。

  如何找到一条既保护生态又加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当地政府把目光投向了沙产业。

  生态脆弱沙尘暴频发

  金秋9月,阿拉善已是秋高气爽,尽管刚刚享受过北京的“阅兵蓝”,但前来参加民盟第四届北方论坛的专家学者们还是被“阿拉善蓝”惊艳了一把。

  “阿拉善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感觉中阿拉善应该是个风沙大又没什么植物的地方,但这蓝天白云,气候宜人。”中国林科院高级工程师于天飞告诉记者。

  事实上,阿拉善的确是个生态脆弱之地。

  “这里年平均降水不足150mm,蒸发量却高达3000mm。”日前,阿拉善盟科技局副局长梁守华在论坛上表示。

  同时,阿拉善还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三大沙漠即将交汇处,沙漠和戈壁覆盖面积占全盟面积93%。特殊的地貌造成了阿拉善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很多老人都对曾经的“沙尘暴”记忆犹新。

  已70多岁的刘兰英老人,上世纪80年代从甘肃民勤移居到巴彦浩特。“前些年的沙尘暴刮得人心里直发毛,树刮断的,路边的牌子刮倒的都数不清了。我记得最严重的一次是1993年的那次‘黑风暴’,啥都看不见。”刘兰英说。

  早年间,在阿拉善还流转着这样一句话:“沙上墙,驴上房”,当地人这样解释:“就是沙子越刮越猛都爬到墙头了,驴都可以踩着沙子上房顶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两种动因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和谐的局部病态。”论坛上,提起当年的环境恶化,专家们表示。

  在专家们看来,一个原因是近百年来地球演化进程中暖干期的各种特殊大气变化,如厄尔尼诺、拉诺尼等气候现象,使阿拉善地段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干旱暖冬扰动了一些群落植物的发育演化自然规律,天然大气降水锐减。

  另一个原因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的荒漠生态植被破坏。同时也有一些无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过度利用水资源,加重了植被赖以生存的地下和地表水系破坏和植被生态系统的不良循环。

  “沙中人参”待开发

  如何才能为阿拉善找到一条既能解决农牧民生计,又减少环境损害的生态治沙之路?

  “有科学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沙化土地都是不毛之地,相当一部分沙漠长有植物并有降水,有的沙化土地还可以从外部引水或者抽取地下水。据有关测算,这类具有治理价值的沙化土地约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民盟宁夏区委参政议政处处长张晓勇表示。

  汽车行进在阿拉善的土地上,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沙地,遍布着低矮的绿色植物。

  “靠公路两边的是白刺,它可是防沙固沙的‘好手’,里面植物更厉害了,是梭梭。”梁守华告诉记者。

  梭梭,是一种长在沙地上的固沙植物。“一棵三十年树龄的梭梭,可以固定15平方米的沙土。”梁守华说。

  可梭梭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名贵中药肉苁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因具有独特的补肾、抗老年痴呆、保肝、通便、肿瘤辅助治疗、抗辐射等10多种药用功能,被誉为“沙漠人参”。

  适合在沙地里种植的“金子”还不仅仅是肉苁蓉。

  “我们阿拉善盟的宝贝还真不少,比如锁阳,伴生在白刺中;葡萄酒、沙葱、苦豆子、紫花苜蓿、黑果枸杞、文冠果、疯草等可都是好东西。此外,沙米、沙芥、籽蒿作为有机绿色食品,西北地区人民长期喜好食用;蒙古扁桃、沙冬青民间有用于医疗保健的历史;沙拐枣、籽蒿、花棒、梭梭等种子,阿拉善盟每年生态建设用种量需求在50万公斤以上,用于飞播造林、育苗,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说起沙地里的好东西,梁守华如数家珍。

  从苁蓉一枝独秀到锁阳、沙葱、苦豆子、沙米、沙芥、文冠果等群芳争妍,这些丰富的沙生植物,为阿拉善发展沙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2年,阿拉善盟委、行署提出“以发展沙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进而调整全盟产业结构”的战略发展思路,各级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元以上,用于沙产业的科研合作、产品研发,以及农牧民、企业造林和接种肉苁

  蓉的补贴。

  绿了沙地富了乡民

  政府的大力扶持使企业和广大农牧民投身沙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新渠道。

  9月,早已过了肉苁蓉收获时节,可牧民潘超还是在梭梭林中挖出了两颗肉苁蓉。

  “我种了五六年了,有经验的很。”潘超告诉记者,他种了100多亩的梭梭,每年仅需浇水2-3次,3年后即可收获7-8公斤肉苁蓉,每年仅出售肉苁蓉年收入能够达到10多万元。”潘超告诉记者。

  潘超还告诉记者,在种植梭梭林之前草场退化,“一个坑连着一个坑,只长杂草,一年纯收入只有1万元。现在采苁蓉,你看翻了多少倍。”

  更让他觉得开心的是,现在春天的沙尘暴明显少了,强度也小了,在别的地方刮大风眼睛都睁不开,在梭梭林中不会起沙。

  同时,潘超还从来不用担心肉苁蓉的销路问题。“我们的肉苁蓉全部被大公司收购,根本不愁卖。”

  据统计,阿拉善盟目前有天然梭梭林1500万亩,人工林177万亩,有适宜种植梭梭宜林地800万亩,接种肉苁蓉44万亩,年采集肉苁蓉1000吨左右。据悉,全盟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约20000人,占农牧民3/5。

  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阿拉善盟“生态严重恶化趋势减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2003年的4.05%提高到2014年的7.65%,11年间沙生灌木林资源净增加1460万亩。

  “2014年阿拉善盟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68%,提高一产比例,突破口就是要大力发展沙草产业,改变长期经济发展重度依赖矿产资源的单一粗放模式。阿拉善将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与构筑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结合起来,大打沙产业这张‘绿色牌’,走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梁守华表示。

  “近年来,随着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屏障,林沙草产业蓬勃兴起,这里再次焕发绿色生机,阿拉善已经吹响‘绿色生态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号角,正在打造北疆亮丽生态风景线,步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说。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