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保 环保人物   环保资讯   环保科技   人与自然   能源信息  

依法治水让大别山秀水长存

   

  近年来,环境污染形势愈演愈烈,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针对环境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是落实情况往往不容乐观,有法不依或是落实政策过程中打折扣、缩水的现象仍然存在。本期选刊的两篇稿件,一谈环境“保护”,一谈环境“治理”,各有侧重,都围绕一个“法”字,对于如何在保护环境、治理环境中落实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法治”精神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编者

  皖西大别山区是合肥经济圈的重要水源地,对于保证省会经济圈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合肥、六安等地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当地的水功能区水环境和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为本地及周边提供了良好的水源。但是,近期在对皖西大别山地区进行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压力大,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水旱灾害频繁,水利设施缺乏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水利设施缺乏。全年降水近2/3集中在5月—9月的汛期,丰、枯年份总量相差悬殊,特枯水年工农业用水甚至是生活用水匮乏。同时因地形等原因造成区内降水分布差异。当地洪旱灾害频发,防洪抗旱减灾基础设施较薄弱。区内一方面面临着蓄水设施不足造成的水资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面临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工程性、功能性缺水和水土流失严重。

  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机制不健全,产权制度不明确。目前,小型水利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轻管”、“重大轻小”的现象。对建成的小型水利工程,存在无管护主体、无管护资金、无管护人员的情况,造成大部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有人用、无人管的状态。现有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用水制度不完善,工程建、管、用三位脱节,相当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不到位。部分小型水利工程运行时间较长,加上年久失修、监管缺乏等因素,出现了垮塌损毁严重、灌区带病运行的严重问题,造成了供水能力下降。

  问题二:水质保护压力大,群众保护意识欠缺

  水资源水质保护压力大,水环境质量有逐年下降趋势。由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而产生的大量农药化肥残留、养殖废水、粪便、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造成了区内水源存在着污染状况,特别是集镇附近及下游水污染较为严重甚至是部分地方水污染超标。同时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企业和个人的非法排污现象。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影响工农业生产和饮用水安全,直接威胁着群众健康。

  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意识有待加强。虽然各地政府通过多年的宣传使得群众的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意识有所提高,但与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随意倾倒生活污水和浪费水的现象仍存在。

  建议:依法治水,健全水资源保护机制

  首先,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节水资源时空分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防止过度开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皖西大别山地区水利设施,加大各类水库、灌区、小农水、渠系配套、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力度,实现水源工程布局合理、供水保障率高、造福水利、减轻水害、惠及民生的水资源供用格局。

  其次,严管排污治污,落实“三条红线”。积极争取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富营养化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规范网箱养鱼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全面加强排污监督管理,严格审批新增排污的建设项目,对于新建各类工业建设项目和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在行政审批时应督促其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从严控制排放标准,严厉打击违法排放行为,依法征收水资源费。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形成合力,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切实落实好“三条红线”制度。同时,要制定和完善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水污染事件。

  第三,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积极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等管理办法,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理顺管护关系,明确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地方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根据实际设置专门的管护机构,落实人员编制,配齐专用设备。

  第四,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下游使用者和中央、省和受益地方政府共同补偿的制度。建议发达地区对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进行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对生态保护作出贡献的进行补偿。同时建立跨区域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项目扶持制度,可参照新安江的做法,让受益地区直接给予补偿。另外,要倾斜支持生活垃圾、污水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矿山开发、工业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遗留问题,倾斜支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不断增强水源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保护水生态、水资源和合理用水的意识。进一步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增强全社会水忧患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水资源节约保护宣教活动,让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观念切实深入人心,让大家共同行动让绿水长流。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