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宗教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天主教  

无香无烛也敬佛

   

  不久前,笔者应友人之约赴陕西汉中游览,其间游览了不少寺、庙、观、庵,不论走到哪里,都是香客信徒熙熙攘攘,佛幛高悬,明烛高香。特别是那些香客多的地方,像小南海、张良庙庙殿的上空都是烟雾缭绕,烟尘蔽日。许多科学知识都告诉我们,佛香燃烧后放出的雾霾有大量有毒物和重金属,对人的健康不利。但也有例外的寺庙,无香无烛也一样礼神拜佛。汉中市南郑县石拱乡的密严寺就是这样的一座寺庙,寺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山门前的照壁上写着一个大的佛字,门旁一对石狮,造型也透着善良驯顺。门前的广场上停着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各类交通工具,不用问,这里的香客、游人一定不少,但听不见任何嘈杂的声音,尽显庄重肃穆。

  进山门,大殿的建筑古朴雄伟,历史的风雨为其增添了厚厚的文化积淀,涂上了令人敬畏的神秘色彩,有浮雕的基石和木雕的门窗都显现出古老苍劲,展现出前人的聪明智慧,寓意着佛学的底蕴深厚。正面的佛像原是金身,时间磨去了灿灿金光,却透露出浓厚的文物的色彩。与其他地方不同,佛殿里无烛无香,更闻不到烟雾的熏燎,但时不时传来咏经讲道的声音。

  慢步轻动,寻着声音找去,在后殿里众信徒在听僧人讲经,听众约四五十人,有男有女,席地而坐,从衣饰来看是从市、县赶来的市民、村民,都在专心地听讲。讲经的老僧有六十余岁,童颜鹤发,声音洪亮,专心贯注。为了不打搅他们,我们没有进内,悄悄地到后边去游览。

  密严寺与南郑县的其他寺庙的建筑格局大同小异,悬山式构造,纵深三进,有前后两殿,殿后是一庭院,绿竹扶疏,花木掩映,显得格外幽静。据说,这里原来还有化纸亭、翘角楼、古桂树,可惜都毁于“文革”动乱之中。后来补栽的桂树,现在才茶杯一样粗。

  现存的密严寺是该县比较古老的寺院,初建于明朝初年,文字记载大约在明代的洪武、万历年间曾有大批的移民迁徙,这里也来了许多新的居民,大多数的庙是这以后建成的,唯密严寺是此前就有的,比多数寺庙还要古老。原来是女尼主持,因此叫治平庵,初创时规模较大,有房四五十间,五个院落,修行的女尼几十人。

  从原来的治平庵到现在的密严寺,佛教的一切内涵都没有变,但信徒和形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来的信徒大多数是附近的村民,烧香拜佛求签问卜的多。近几年来,寺里的住持和僧人换了几茬,文化层次越来越高,佛学的造诣也深,非常注重讲经说法,练功养生。城市来的信徒也以听经闻法、了解佛教的高深哲理为主。

  日移中天,讲经也到了时间,众人散场。我找机会和住持交谈。他年已花甲但身体轻健,原在汉中镇巴县某寺院,应众信徒的要求来密严寺为众人讲经。问他可否求签问卦,僧人说,信与不信全在心里一个诚字,明显地表明不热心于此。事实也如此,我们看到这个寺庙的佛前没有布施的钱箱,也没有卖香烛纸钱的。

  别过僧人出山门,回过头仔仔细细地琢磨门旁的对联:

  五蕴皆空世间有相咸虚妄

  六尘尽去大能无我即如来

  细想此联的内涵,心有所感:不管是什么宗教,什么信仰,真要做到“无我”也就是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境界,诚则灵,信则灵,不一定非要搞什么形式。更不一定非要香烛缭绕,明烛高烧视为信佛。信不信都在心里。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河北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