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对口工作更难。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最高仅在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专业方向不对口。有职业指导师指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不妨跨专业找工作,只要努力学习、克服心理恐惧,一样可以在人生职场上“风光无限”。
案例一
师范生“转型”销产品
小牧是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物理学07届的本科毕业生,教育世家的家庭背景使她从小就树立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根据小牧所读专业的就业方向,大学毕业后理应从事物理师范方面的工作,但从近期了解的就业情况看来,她发现,要做个物理教师并不容易。“有的学校,进去当教师还得花钱找托才能‘搞掂’;有的学校却不招女生,标明‘男生优先’……”愈是临近毕业,小牧愈清楚认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有巨大落差。这时,小牧把眼光投向了非师范类的就业岗位。
在找工作期间,小牧了解到一家本地空调集团的国际公司招聘懂英语的技术工程师,小牧向企业投了简历,凭借自己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以及大学英语六级证、不错的雅思成绩,她成功进入企业。在入职至今的短短两年中,小牧出色的工作表现受到上司赏识,还被派到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地公干;此外,原角色仅是技术工程师的她,现在还身兼公司市场部要职,负责集团的部门产品推销项目。
谈及自己的“转型”,小牧从来没后悔放弃教师职业,来到企业“打工”。“两年间,我的人生每一天都没有浪费,工作不断遇到新难题,让我无时无刻都要学习、调整、进步。有时我在攻克变频器技术问题,有时我又跟国外客户协商采购价格。”在小牧看来,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奋斗,比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更有成就感。
案例二
医科生“踩界”做记者
“事实上,医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媒体方面的工作,也没有想象中突兀。”阿羽在大学期间学的是医科专业,但毕业后从事的却是媒体方面的工作。从专版编辑到卫生医疗的跑线记者,阿羽可谓“踩过界”。但从事当前这份非专业对口的工作,阿羽并没有受跨专业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打拼,她已成为了报社的中层干部。
谈及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经历,阿羽表示,当年自己陪着几名医科专业的同学,来到报社应聘健康版编辑一职,“当时,身边的几位同学才是来应聘的主角,我仅仅是来‘陪跑’的,所以自己的简历资料准备得并不充分。但面试结果却出人意料,在校当学生会干部的同学,竟没能入围,自己倒是成功通过了面试!”原来,面试官“相中”阿羽曾在相关报业集团进行实习,这次专业方向以外的实习经历,成为她被成功招纳的关键所在。
记者从阿羽处了解到,她在报社专版部当编辑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在工作过程中,领导发现阿羽竟是当记者的“好苗子”—————阿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大胆的创新思维,正是一名线上记者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于是,报社把阿羽调派到采编部门,担任卫生医疗线上的跑线记者。依托自身的医科专业背景,阿羽的记者工作能力很快显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理学最新医学成果……报纸版面上总少不了阿羽采写的新闻报道。
回想当年入职新闻单位以及多年来的工作经历,阿羽多少还是觉得有点“阴差阳错”。但她坦言:毕业后,若是单纯当医生或是成为非卫生医疗线记者,自己未必是行业内最棒的。但正是因为自己的学科与工作有交集,个人综合能力一下就发挥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