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族文化   民族人物   民族工艺   民族生活  

走进西藏感受幸福

   

  8月底,几场秋雨过后,雪域高原已略感凉意,但在拉萨的大街小巷依旧满是穿着亮色冲锋衣、扎着藏式小辫的游人。因抗战胜利70周年的小长假及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庆典,西藏迎来旅游小高峰。

  独一无二的高原风光和雪域文化,使西藏成为世人推崇的旅游胜地。据统计,2014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4亿元。

  增加的不仅仅是数字。在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大学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图登克珠看来,与祖国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西藏旅游,正在经历质的飞跃。“来西藏的游客不仅可以看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验传统的藏族文化,更可以感受生活在这里的幸福感。”

  改善大交通西藏变通途

  “西藏旅游业发展史,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西藏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气候不易适应、文化隔阂等多方面原因,每年进藏游客也就几千人,还以参观、考察、调研人员为主。”图登克珠说,“交通不便,旅游成本过高,使内地游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西藏望而却步。并有着‘出国容易,进藏难’的说法。”

  2010年,户外玩家“发条”第一次进藏,徒步林芝墨脱,各种艰辛仍然历历在目:“那时进墨脱只有一条单车道,路面全是泥,很多路段甚至要趟水过去。往来车辆为了提醒对面来车,需要不断地鸣笛示意。”“发条”回忆说:“当时120公里的路,我们足足行车14个小时。”

  “发条”的经历,正是当年西藏旅游的困境。“被誉为‘徒步者天堂’的墨脱县,由于气候、地质等原因,一条羊肠小道曾是进出的唯一道路,而且每年封山时间达半年以上,所以能进入墨脱的旅游者寥寥无几。”图登克珠说,交通设施的不利,是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先天劣势,为此,西藏自治区政府也颇费了一番心力去改变。

  因此,当记者问起西藏旅游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图登克珠毫不犹豫地说是基础设施的完善。

  “青藏铁路通车,林芝、阿里、日喀则机场相继通航,墨脱公路通车,拉日铁路建成运营,拉近了西藏与其他地区的距离,更把西藏旅游带得红红火火。”图登克珠说,以墨脱为例,2013年公路通车以来,旅游呈井喷式发展,仅2014年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一个月前,图登克珠到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调研,让他感受最深的是西藏四通八达的交通。“几年前,我去乡村,基本看不到自驾的游客,更不用说骑行者了。”图登克珠说,然而这次他在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遗址、班公湖,随处可见骑行的游客。“西藏旅游魅力更多的在乡村,只有走进西藏的农牧区深处,才能体验藏民族最淳朴、最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可以缓解因游客集中到来而给大城市带来的压力。”

  文化促旅游提升幸福感

  2014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4亿元,而在1981年,西藏旅游接待的人数是8624人,30多年间藏区的接待人数增长了近1800倍。

  去年,西藏举行了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各方专家学者纷纷为西藏建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言献策。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往往始于地区跨越发展的诉求,经历了一个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不断完善旅游接待体系和专业化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享的生活环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演化进程。西藏正走在这样一条快车道上。

  “旅游业已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而文化则是西藏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血脉。”图登克珠说,随着西藏交通的四通八达,很多民间文化进入游人的视野。“这次我去山南地区调研,发现珞巴族的衣着打扮、饮食文化都吸引着外来的游客。这就是非物质文化在旅游业中的精髓作用,加大保护性开发力度,使其通过旅游业发展得以继承。”图登克珠表示,西藏旅游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旅游,这里除了雪山、冰川、圣湖等自然风光外,更重要的是游客来到这里可以真正地静下来。工作的压力、精神的压力,在这片雪域高原都被渐渐冲淡了。“在驴友界一直有穷游西藏的说法,这也是当地民风淳朴的表现。驴友们没钱吃、没钱住,在西藏也不会风餐露宿,流落街头。善良的藏族同胞、优秀的藏族文化在别的地方是很难体会到的。”

  因此,图登克珠提出“幸福旅游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他说,西藏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既需要关注游客的幸福感,同时也不能忽略作为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幸福感。

  环境为红线保护中发展

  去过西藏的游客,最难忘却的是西藏的蓝天、白云、碧水。而这一切都依赖于西藏始终坚持“保护中发展”的理念,长期以来,西藏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中的底线,努力保护好高原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据图登克珠介绍,为改变夏季游客过于集中的状况,西藏旅游部门采取了将“旺季游”转变为“四季游”的分散旅游策略,吸引游客在旅游淡季赴藏旅游,并推出“冬游西藏、享受阳光”的旅游促销活动;同时为减少对布达拉宫土木结构建筑的人为损害,日客流总量控制在5000人次以内。

  作为西藏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评审专家,图登克珠多次因旅游开发不符合西藏旅游发展的保护原则,而投出反对票。图登克珠说,纳木措是进藏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很多旅游开发公司也因此纷纷想进驻。在他记忆中,十年来,纳木措曾有两三次大规模的规划讨论,一次有旅游公司提出要引进游艇环湖,还有一次提出引入直升机,让游客可以俯瞰全貌。

  “纳木措是藏族同胞眼中的圣湖,是不容被玷污的。每逢藏历羊年,都有不少藏族同胞专程到这里转湖祈福。如果游艇、直升机都进来了,纳木措纯净、原生态的美又何处去寻呢?所以,我是反对的。”图登克珠说,还有一些游客对藏族传统的丧葬方式———天葬十分好奇,不少公司为满足游客的猎奇性,想把天葬纳入旅游开发项目。“天葬作为藏族人民的一种信仰,是他们对逝者表达哀悼的一种方式,这是严肃而神圣的,不宜作为旅游项目。”

  随着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也迎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以图登克珠为代表的业内专家坚定地认为,实现这一目标重在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西藏旅游应将重点放在保持雪域高原、藏民族宗教文化“本色”上。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