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族文化   民族人物   民族工艺   民族生活  

复活的羌寨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素有“民族活化石”之称,拥有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六年前,汶川大地震让生活在四川西南的羌族村寨遭受重创。如今,六年过去,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神奇的羌寨已经复活,并展开怀抱,用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欢乐的羌年

  锅庄舞跳出欢快的节奏、咂酒喝出节日的欢愉……11月22日,一场丰富多彩的羌族民俗活动在四川省汶川县水磨古镇万年台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齐聚于此,共同庆祝羌历新年。

  上午10时许,伴随着优美的民族乐曲,水磨古镇群众载歌载舞,用歌声和舞蹈展示羌族古老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展现羌家儿女感恩奋进、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万年台广场另一侧,羌红拔河比赛、二人推杆比赛、双人抬水桶等传统运动项目,让围观群众和现场游客兴奋不已,纷纷加入赛场一决高下。

  “羌历新年是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11月上旬,记者随香港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团来到水磨镇考察灾后重建工作时,正在筹划羌年活动的汶川县水磨镇镇长程莉告诉记者,按照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寨神,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每年羌年,水磨古镇都要开展文艺演出、民族歌舞及篝火晚会等有着浓郁羌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现在,已经成为水磨古镇旅游的一张名片。”

  地处汶川县西南的水磨古镇,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通向成都的南大门,距成都不过70公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羌寨大多依山而建,水磨古镇也不例外。古镇的大门有一个羌碉广场,广场边矗立着一座最具羌族文化代表的碉楼,其上镶满碎小白石,上书“水磨羌城”四个红色大字。拾级而上,一条禅寿老街延伸向前,高低错落的现代民居,羊图腾、白石等羌族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回望,脚下便是美丽蜿蜒的寿溪湖,一厚重一轻灵,俨然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浓郁的民族风情

  走在禅寿老街的石板路上,路边,从山上引下的泉水缓缓流着,两旁店铺林立,羌绣、羌族美食,让人眼花缭乱。

  对于这座地震后重建的羌族小镇,镇长程莉有一股浓浓的爱。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程莉抱着投身灾区重建的决心,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水磨镇。如今,五年过去,程莉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最突出的还是其民族特色。”在上海长大的程莉说,生活工作在这里,与繁华都市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总结小镇的民族特色,程莉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筑风格上,水磨古镇的重建不是简单地复制原来的羌城,而是在现代建筑风格上采用羌族的元素。“你看,这个柱子上是羌雕,这个灯是羌鼓的造型。”在西羌汇景区,程莉介绍说,羌族建筑多就近取材,砌石垒木,为泥石结构,新建的水磨镇虽用现代材料,但保留了其外观上的石、木结构,且每栋房子都突出了象征吉祥的白石以及羊图腾。

  二是民族文化的活态展示。在明代古戏台———万年台前,阳光下,羌族老奶奶拿着针线绣着云云鞋。云云鞋是羌人自制的布鞋,形如小船,鞋尖微翘,鞋底较厚,鞋面和鞋帮绣有云纹和羊头纹绣花。程莉告诉记者,水磨镇有十余个广场,每个都有文化主题。羊皮鼓广场、羌绣广场、羌笛广场等,根据其不同的文化主题,都有民族文化的活态展示。还有一些民族文化的日常展示,比如入夜的锅庄舞表演,羌历新年的狂欢等。

  三是美食,神秘而美丽的羌寨之行中,品尝美食是必不可少的。禅寿老街两侧,水磨腊肉飘着香味,各色小吃琳琅满目。“玉米饺团、洋芋糍粑、羌香老腊,山野菜……都是羌族同胞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如果来水磨,一定要尝尝这些地道的羌族美食。”程莉说。

  复活的羌寨

  来到如今的水磨古镇,看到的既是山水画卷,也是民族风情画卷。而在地震前后,这里是另一番模样。

  重建的水磨古镇,专门规划了一个展厅,用图片记载着古镇蜕变的历史。地震之前,水磨古镇是一个工业重镇,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存在一度使这里成为工业污染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距离震中映秀不足十公里的水磨镇遭受重创,20%房屋倒塌,55%房屋严重损坏,仅有25%的房屋维修后可供居住。“这就是震后的情景,房屋倒塌,到处满目疮痍。”导游指着一张震后的历史图片说。

  2008年8月,广东佛山援建组来到水磨,他们从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中了解到:水磨镇有文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至今还残存有唐代、宋代的道路,明代的古戏台,清代的大夫第等。于是萌生了在重建的过程中将水磨镇打造成“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构想。“现在,水磨古镇已经建设成为国家5A级风景区,每年游客超过百万人,广受成渝地区游客欢迎。”程莉说,水磨古镇是自驾游目的地、避暑胜地、还是健康养生旅游之地,早在商代就有碑文记载的历史上著名的“老人村”就在水磨镇,其养生文化也是独树一帜,春夏时节,常有老人来水磨一住就是数月。

  震后的水磨,以其民族文化特色重新复活。在汶川的羌寨中,以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水磨古镇并不是个例。汶川县委副书记、县长旺娜告诉记者,“5·12汶川地震”之后,汶川确定了“三精”旅游业———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的规划思路,其中,羌寨是精美村寨的重要组成。灾后重建之后,汶川的羌寨,如萝卜寨、羌人谷、桃坪羌寨等,旅游业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民族风情是最吸引游客的元素。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河北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