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为声音宏大的歌,它本是侗族多声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在鼓楼正式对歌时唱的一种多声部的歌,由于“鼓楼”是侗族村寨的象征,而侗族大歌又贯穿于鼓楼对歌的始终,侗族人便把“嘎老”视为多声部歌的总称,即称“侗族大歌”。
侗族的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大歌、小歌、礼俗歌、叙事歌。“大歌”是由歌队(最少3人)在鼓楼集体演唱的歌种,也是侗族地区各种集体民俗活动的中心内容;“礼俗歌”是在特定民俗和礼仪场面中使用的歌种,往往与大歌的使用形成不可分割的礼俗系统。“小歌”分为:琵琶歌、牛腿歌、笛子歌、山歌、流水歌;“叙事歌”,多由有丰富歌唱及生活经验的歌师自拉(弹)唱、是以神话、历史、伦理、婚恋等为内容并以故事的方式传唱的本族经典。
侗族大歌一般由若干句构成一段,若干段组成一首,每首歌开始有一个独立性段落,称为序歌,中间部分由若干句组成,然后有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
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分,较高的声部侗族人称为“雄声”,较低的声部称为雌声。歌的音域较窄,音程跳动不太大,一般用小三度、纯四度,典型的进行是小三度加大二度,节拍变化多样,混合拍子较多,连音和弱起的现象很常见,大歌多数是6调式,音域均在九度之内,以真声演唱,很适合人的自然歌唱音域,为全民性参与提供了便利条件。
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又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
嘎听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
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侗族大歌的演唱一般在侗族地区大规模的民俗活动中,时间上多在农历10月至第二年的2月,农历“六月六”和八月的吃新节亦是重要的歌唱节令。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活态见证,是侗族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的主要载体。“口传心授”和“集体展演”的特殊方式,维护了其口传文化在当代延续,同时又是维系当代不同辈分侗族人的重要纽带,是侗族人共同认同的族群文化标志。
由于侗族大歌具备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2005年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侯选项目”。
( 黔东南州文化局社会文化科供稿)
来源:黔东南原生态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