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农 三农资讯   乡村经济   致富人物   美丽乡村   乡村基层  

2万亩耕地如何休养生息

   

  跳出“越垦越穷”怪圈:

  一年每亩补助农民600元,连休三年,让土地真正“喘口气”

  “7月初刚遭了水灾,现在又是旱,这么大的太阳再晒几天,地里的稻子都要旱死了。”顶着31摄氏度的高温,铜仁市万山区小湾村村主任吴万宽一脸焦虑。

  山高坡陡,山间坝子和缓坡上点缀着零碎耕地。吴万宽说,小湾村近千口人,耕地只有600多亩,还都是瘠薄田。“一层土下面就是石头,天一晴就旱,一下雨就淹,这样的‘望天田’,种玉米一亩顶多收500斤!”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之一,石漠化片区贫困人口占总数一半。这里成为贵州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也是守住生态底线的重点地区。

  “本来地力就不行,再加上长期向山要地,结果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万山区农牧科技局局长罗洪超坦言,过度采伐、陡坡开垦、毁林开垦、采矿积石等人为因素,直接导致了水土流失,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也加剧了石漠化进程。

  “必须换个方式谋发展。”今年,农业部等十部委联合出台《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贵州作为石漠化地区,开展休耕2万亩试点,选择25度以下坡耕地和瘠薄地的两季作物区,连续休耕3年。这让石漠化区域的百姓看到了希望。

  然而,地休耕了,农民收入怎么保障,会不会断了口粮?

  “每亩一年给农民补助600元,通过‘一卡通’直接打到农户账上。”罗洪超介绍,休耕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分配到省,再采取直接发放现金或折粮实物补助方式,落实到县乡,兑现到农户,保障农民基本收益。

  “一亩600元,相当于过去一年收益,咱再不用在这贫瘠的地里耽误工夫了!”吴万宽说,以前力气没少花,弄不来几个钱,不种还舍不得。现在有了政策,村民们可以放手去打工、开发林地了。

  “休耕是件好事,能让土地‘喘口气’,每年还有粮食补助拿。”万山区高楼坪乡夜郎村村民刘祖兴说,现在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种地不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种地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本来就力不从心,休耕也能让他们‘喘口气’。”

  贵州省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学休耕能让土地休养生息,对降解土壤污染、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都有积极作用,尤其对贵州生态脆弱的石漠化地区,更加意义重大。

  休耕不是撂荒:

  每亩400元管护费,引入专业公司、合作社管理,做到休而不荒、休而不废

  休耕以后地会不会没人管?过几年地荒了咋办?不少农民有这样的担心。

  按照《试点方案》,贵州休耕的耕地每年每亩补助1000元。今年休耕5000亩的万山区,将1000元补助分成了两部分,其中600元作为农户收益补助,400元作为休耕耕地的管护补助。

  万山区计划将休耕土地流转给专业公司或合作社管护。“休耕后土地要种涵养水分、培肥效果好的植物,通过专业公司统一规划经营,可以选择合适的绿肥、豆科等养地作物,同时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周边农民收入,做到休而不荒、休而不废。”罗洪超说。

  为何不把管护补助直接发放给农户?罗洪超认为,休耕不是撂荒,根本目的是养地,不仅要合理调整结构,还要对土层进行深翻,单靠农户是很难做到的。

  “林水结合,荒山穿上绿衣袄,环境好了啥都好!”大方县小屯乡滑石村村民李国富说,过去山坡是光秃秃的一片,一下雨,山洪、泥石流是常有的事。“现在不同了,满山都是树,水土流失少了,住在这里也安心。”变化来源于这些年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部门凿石挖坑、填土栽树,水利部门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高效节水示范项目。“这些是农民想干干不了的。”李国富说。

  以往垦了田地、跑了水土,现在要立足生态优先。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高寨村,机耕道两旁栽上香樟树,田间是连片的金刺梨和分散的“鸡别墅”,白云镇党委书记李隆说,“林下蛋鸡跃,地头瓜果香”,高寨村通过结构调整,发展林业经济,林下养鸡,鸡吃林下杂草,鸡粪当做肥料,形成了生态循环经济。不仅有效治理了石漠化山地,也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2000元达到6000元,让石旮旯里长出了“摇钱树”。

  贞丰县农业局副局长吴启伦表示,为保证休耕耕地管护成效,县里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按休耕面积比例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和基础数据、重金属含量化验测试,定期监测评价休耕耕地质量情况,把休耕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找到“合脚鞋子”:

  发展生态产业,像种粮一样种草种树,添绿增收一举两得

  既守住生态底线,又促进农民增收,这是休耕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课题。

  “给生态脆弱地区找到‘合脚鞋子’,关键还是调整产业结构。”罗洪超认为。

  万山区布局“四圈两带”,发展精品蔬果、生态畜牧业、油茶产业、食用菌四大产业,形成以高楼坪乡九丰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为中心的高效农业观光带和农牧花卉产业带。

  九丰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负责人说:“我们就是冲石漠化项目来的,当时这儿是一坝2000多亩的小丘,挖下去就是石头,后来挖不动了,我们就想招,最后设计了三层智能大棚,落差8米,这在国内不多见。”据介绍,九丰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总投资5亿元,现在形成农业观光、新品种研发、采摘体验、餐饮服务等多项目融合的旅游盛景,治理了生态,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石漠化片区穷,穷在农民与耕地矛盾尖锐,穷在山高坡陡留不住雨水。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成为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普定县城关镇梭筛村,扎根在一处处石旮旯里的株株桃树,尤显坚韧。桃树间,点缀着好几个小水窖。县水土保持办主任舒显文说:“这些水窖一月蓄水两次就能蓄满,干旱时节可以满足桃树的水给养。”

  2003年,梭筛被列为石漠化治理试点后,县里整合资金上千万元,用于耕地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目前,梭筛一亩桃树产值达到4.5万元,桃园面积扩大到5000亩,年产鲜桃600万斤,农民人均年收入1.5万元。

  走进贞丰县连环乡关山村,满山遍野的松树郁郁葱葱,李子、板栗等经果林硕果累累。

  “我前几年栽的2亩砂仁、4亩生姜,按现在的行情,今年就有7万到8万元的收入。”连环乡关山村坪寨组村民杨勇说,再过两年李子挂果后,一年收入能超过10万元。

  连环乡向大山要效益,向大山要财富。邀请专家实地调研“开药方”,按照石漠化地区生态农业要求,“像种粮一样种草”,在山下种经济作物,在山顶上种板栗,山腰种李子。采取立体种植模式,在林下套种生姜、砂仁、粽子叶,大力发展山地立体农业经济。

  种植经果林既保水土又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不悖。在连环乡的茫茫群山间,形成了“山上有林子、村里有产业、家家搞绿化、户户能增收、处处是花园”的亮丽风景。

  疲惫的土地休养生息,贵州的石旮旯山区正华丽转身,变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来源:人民日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著名作家尚建国

著名作家尚建国

本周热点